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传明 《中原文物》2023,(4):106-111
昌邑辛置墓地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十座墓葬中出土的饰有鸟鱼纹的陶器显示,素面或简单纹样的普通陶器已经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因原料、时间和工序增加而价格相对“昂贵”的鸟鱼纹陶器承载了墓主后人更多的祈愿。它们是墓主后人基于鸟鱼纹象征丰足、富裕的寓意,祈愿墓主在地下世界可以酒食富足、衣食无忧的表达,体现了汉代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灵魂不灭和幸福观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到《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董楼平的《记山西离石出土的一件琉璃熏炉》,觉得很亲切。当年在山西工作时,这一件琉璃熏炉的年代曾争执不下,记得当时柴泽俊先生[1]说此熏炉是离石计划  相似文献   

3.
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青铜礼乐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胜 《收藏家》2009,(10):57-68
辉县琉璃阁甲乙墓为前河南博物馆于1936年10月至11月发掘,是整个琉璃阁墓地最东端的两座较大墓葬(图1),出土了九鼎八豆为代表的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为世人所瞩目。发掘者许敬参、郭豫才曾以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为研究对象,分别撰写论文若干篇发表《河南博物馆馆刊》(1937年)。  相似文献   

4.
青岛土山屯墓群M147出土一批琉璃制品,其中有琉璃片506件,根据其出土位置和用途可分为三类、8型琉璃片或为模铸而成,同一型(亚型)尺寸统一、纹饰高度一致。根据墓内同出的文字材料,推断其制作年代应为西汉晚期,在当时或可以作为“玉”来使用。  相似文献   

5.
董楼平 《文物世界》2006,(6):10-11,35
香熏一物,既可养颜怡性、祛病强身.也可视为一种高雅陈设。香熏之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始于汉并一直延绵至今。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多为陶瓷烧制。汉代时,薰业、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风气较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代表这个时代风格的铜质博山炉.陶质器物虽然常常见到,但应当是作为明器出现的佛教传入我国后.随着寺院的兴起,用于专门烧香的香炉也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对琉璃这一材料有多种称呼,考古报告中根据其透明度分别定名为“玻璃”、“琉璃”和“料器”。一般把透明度高的叫玻璃,把色彩鲜艳的小件器物称为料器,把透明度差的叫琉璃。山西大同近年来出土了不少琉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下面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铜器是研究东周时期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列国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甲乙墓出土铜器包涵的科学信息,本文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部分甲乙墓出土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甲乙墓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铅锡三元合金为主,部分兵器、车马器为铜锡二元合金,两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均较高.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显示制作者已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代表了较高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孔晗 《满族研究》2012,(3):82-86
在中国皇家建筑群中,琉璃彩画存留甚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工琉璃及琉璃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弄清沈阳故宫唯一一处琉璃彩画的来龙去脉,同时对沈阳故宫琉璃彩画与五彩琉璃装饰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燕 《收藏家》2022,(3):107-110
印章,在古代是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印章已经产生,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印章的制作和使用数量大大增加。汉代印章在秦篆书基础上有所创新,基本摆脱了篆书的呆滞繁复,呈现出一定的隶书味道和金石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我国印章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韩建武 《收藏家》2006,(10):41-45
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明皇杂录》卷上:“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唐代传奇中说:“文宗皇帝常持白玉枕,德宗朝于阗国所献,追琢奇巧,盖希代之宝,置寝殿帐中。”(《剧谈录》卷上《田膨郎偷玉枕》)这种浓厚的风气,必然对唐代玉石器加工工艺的风格和面貌造成深刻影响。唐初的中央官府作坊主要传承了南北朝以来北方系统的制作工艺,而北方系统一直深受西…  相似文献   

11.
任新来 《文博》2011,(1):68-72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是世界伊斯兰玻璃考古的重大发现。本文通过对法门寺玻璃器的研究,结合国外伊斯兰玻璃器的考古发现与器物特特征,探讨法门寺玻璃器的制造时间、生产地点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郭灿江 《收藏家》2012,(3):41-44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在宋代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烧造而名。对于汝窑创烧的起因,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记载,说明汝窑是在接受宫廷的任务后,开始重点烧造供宫廷所用青瓷器的。正是由于皇家和官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傅博 《收藏家》2014,(11):73-77
人们通常将琉璃制品分为祭祀类琉璃、生活器物类琉璃、建筑类琉璃三种。其中建筑琉璃构件以具有极高的装饰性、防水性,防火性、耐久性等特征,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皇家建筑而生,是我国古代建筑礼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1989年5月,河北省赤城县青羊沟乡瓦窑沟村农民在村东砖厂附近取土时,发现一批铜佛器,县博物馆得知后,立即派员前往调查处理。现场已被破坏,据在场农民讲,铜器集中埋在一个不大的窖穴内,距地表约1.4米。经过耐心做工作,出土佛器已全部收回,计有獬豸型熏炉1件、狻猊1件、象2件、双耳瓶2件、方形管耳香插1件、蒙古装舞士烛檠2件、卧牛1件。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骑置"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土的“骑置”简为中心,探讨其作为汉代邮驿系统的一级机构,考察其功能和作用,对于认识与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西汉,骑置是以传递重要和紧急文书为主的邮驿机构,介于置与亭之间,一般情况下有吏一人、马三匹、驿骑三人。  相似文献   

16.
常燕娜 《丝绸之路》2023,(1):143-150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代古纸以麻类植物纤维为主,其数量众多,产生时代跨越汉晋两个历史时期,时代最早的麻纸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这批古纸展现出我国古代造纸技术从早期浇纸法逐渐改良为抄纸法、从最初用于物品包装逐渐成为书写材料的发展趋势。同时,简牍作为当时的主要书写载体,其在尺寸形制上的规定也成为纸张等其他书写材料制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王乐斌 《东方收藏》2022,(4):105-107
西汉时期,漆卮作为一种饮酒器皿,被作为随葬品广泛使用,在墓葬中时有发现。漆卮起源于战国,流行于西汉。本文从考古出土的材料入手,对西汉时期墓葬出土的漆卮进行综合研究,将漆卮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漆卮的装饰风格和使用者身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福泉山遗址出土具重要考古价值的象牙器,腐朽状况十分严重,为了能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X荧光分析,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象牙器主要成分为碳羟磷灰石,其内部有机成分已完全流失,微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多孔道直径因长期受地下各类盐的侵蚀变大,直径范围0.33 ~ 3.6μm.象牙器组成除了Ca,P外,还含有其它多种元素成分.这些元素成分来源于象牙长期地下埋葬环境中各种盐类的侵蚀所致.它干扰羟磷灰石结晶,使其结晶程度降低、晶格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B72乙醇/丙酮(1/1,V/V)溶液,对两件象牙权仗、一件象牙权仗柄进行了脱水加固保护,经加固的象牙器强度明显增加,颜色自然.为了对后续出土象牙器的更好保护,研究在B72加固液中复配分子粒径分布较宽的可逆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VE),以有利于加固液渗透进入象牙内部细小孔道.经检测复配PVE的B72加固液成膜后透光率、膜强度等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28日,呼玛县兴华乡村民吴宝福在兴华村呼玛河渡口南2公里河套翻地时发现一面铜镜,出土时完好无损。镜面直径14、缘厚0.6、缘宽2.4厘米。镜背有半球式桥状钮,钮外有较细的凸起矩形线,四角有纹饰,第一层矩形线与第二、三层较粗矩形凸线之间较宽,内有12个乳钉,乳钉之间铸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相似文献   

20.
庄明军  辛建立 《中国钱币》2010,(1):33-35,I0002,I0003
2004年11月12月底,为配合地方旧公路改造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原叠压于路基下的一处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对于在北墓道东侧出土的残齐刀币钱范和大量的钱范质夹沙砖,经过初步研究,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不揣浅陋直叙已见,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