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莉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3):297-301
<正>明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其中不乏许多书法大家;其群体之大、地域与范围之广、成分之复杂,成为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重要群体;朱耷、魏禧、牛石慧、罗牧等人都是明遗民书法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明遗民中的书法家群体都有着深刻的故国情怀,从而使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形成独特风格,且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遂应针对明遗民书法家群体的作品展开深入研究,探究明遗民书法风格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探索明遗民独特身份、思想行为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明清易代之际遗民,由闻达诸侯的积极入世者而变为隐逸山水的消极遁世者,有极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其人格、其行事、其有关家国之故的诗文、其死后的墓志、祭文等,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的政治、社会及遗民这一特定和历史的社会群体,有官修正史、志...  相似文献   

3.
易堂九子是指甲申之变后,集结并隐居于江西赣南宁都翠微峰上的一个文人集团,以当时文名远播的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详(后更名为际瑞)、弟礼、姊丈邱维屏及宁都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气节文章显声一代,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交游造士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其中又以各地遗民为主。岭南与江右地壤相接,故而易堂诸子与岭南遗民互通声气,缔结良谊。他们切劁文章,砥砺气节,在明末清初遗民中具有典范意义。故于此述其交谊之笃,以见其遗民之志。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张隽赍持"因序以征书"的遗民心志,辑录<古今经传序略>,保存了大量的有明文献.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佚文温璜<易解自序>及韩昌箕<历代史衡自序>,借此可考见明代吴江著述之一斑,亦可补史志之遗缺.  相似文献   

5.
<正>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不仕,或漫游中国的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或闭门读书,潜心诗  相似文献   

6.
明遗民心态:张岱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泽君 《史学月刊》2002,(4):122-125
张岱(1597—?),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原籍四川,后移居浙江山阴(今绍兴)。《明代千遗民诗泳》说,因为《四库全书存目》将张岱的《西湖梦寻》列于遗民李标之上,“知张岱亦明遗民也”(张其淦:《明代千遗民诗泳》,三编,卷二,明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书局1985年版)。张岱虽未如“海内三遗民”沈寿民、王鸣盛、徐枋等享有盛名,但他一生的经历却在明遗民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对他分析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物,其一生充满着苦涩的心迹。在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而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目;他本以“清流”自居,却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晚年,他在柳如是影响下参与反清复明运动,在诗歌、史学著作中表现出“文化遗民”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明亡之后,余怀史论之作颇多,《余子说史》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也是反映其遗民情怀最显著的一部。此书的遗民情怀主要体现在对明亡责任的追究,对政治、政事的讨论,对个人与国事关系的讨论上。  相似文献   

9.
锡伯民族的早期历史,史籍上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在清代史家著作中,虽有一些零星记述,但其范围仅限于明末清初之历史,而对于锡伯民族历史起源问题则鲜有详述,以致迄今仍为史家所争论不止,各种观点众说不一,主要有鲜卑遗民说,室韦后裔说,与满族同源于女真说。根据我们初步掌握的史料与分析研究的结果,认为锡伯族主要是以金  相似文献   

10.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11.
“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活动于南京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包括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他们并非是风格相近或师承相同的一个绘画流派,然八家之合称却为后世画坛所公认,并被作为明末清初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来分析,其间必有其客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之一,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名满天下。他早年交游广阔,与当时的一帮名士朝夕对酒作诗,品评当世人物,颇有济世之志。后来,因得罪了小人,自己落得四处飘零,又由于农民战争及清军的蹂躏,他的大部分好友都散去或死去;明清易代,他又成了夹缝中的遗民。他虽然英年早逝,但短暂的一生却历经巨变沧桑。  相似文献   

13.
遗民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就已被看作是造民了,关于他俩的事太过于遥远,假假真真,不提也罢。何谓“遗民”,指的是两类人:一为亡国之人;一为改朝换代之后出于种种考虑而不佳之土。“遗民”现象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 遗民,理论上讲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只是其人数或众或寡,其事迹或显或晦而已。其中唯宋末元初与明末清初的移民最为典型,这是特殊的历史机缘、特殊的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批有独立人格的特殊的人。这两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少有的处境尤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不得不被迫面临抉择,其代价不仅是金钱与地位、身家与性命,而且关乎士群体心态的健康与平衡,关乎整个汉本位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而这些恰恰是士群体立身之本。具体地落实在某一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正是其心态发展的历程,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的反省,对自我命运的再体认、对自我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的再设计、对自我价值观与道德  相似文献   

14.
李瑄 《史学集刊》2005,(4):28-31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问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末清初遗民画家方以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晚年画作《溪山松居图》的解读,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与哲学思想,分析其哲学观点“天一我也”“三教归易”“怨怒致中和”对其晚期画作在构图、技法、风格方面的影响,并探析在此影响下方以智晚期画作表现出的兼收并蓄、阴阳平衡、生死与共之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八大山人的艺术,以其独有的乖戾谬悠和静散如冰的意象组合个性,受到了后世的景仰和推崇。这除了其作品本身给予直观的感觉外,人大山人是明王子孙,即后世所谓的明末清初明遗民身份和由此产生的“气节”不无关系。在满族清政权取代汉明王朝的这一巨大变革时期,代表着这一民族和阶级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汉民族“守节”精神如:八大山人先是愤而出家;继而狂颠、不奉清朝正朔;再后则是公然地在其作品中,签署代表崇恢皇帝殉国日子的“三月十九”花押,铃盖代表明还的“八还”印章和代表思念明翰国君的“思君”花押。这所做的一切,当然是一…  相似文献   

17.
论张岱的遗民心态和他的“冰雪”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是杰出的“苦隐”的明遗民诗人之一,他憔悴“力田”苦隐,以“冰雪”精神自砺,保持着清醒的民族气节和桀傲不屈的个性,其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化心态既体现了遗民社会群体的特征,又不无独特性。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张岱以“冰雪”论诗,其“冰雪”之诗呈现出雄奇、拙朴和幽隽三方面的风格情貌,称得上一部遗民泣血心史。  相似文献   

18.
正樊圻(1616?1694),字会公,江宁南京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善画山水,兼能花卉、人物。樊圻与其兄樊沂有"双丁二陆"之称,明亡后缅怀故国,不事新朝,隐遁山林,以画寄情,抒清高孤寂的情怀与志趣。樊圻作为职业画家,技巧纯熟,远超业余的文人画家,其绘画面貌相当多元,广泛吸收融合了各家技法,不忌古今、"南北"之分,并会根据画面想要表现的重心、气氛活用它们。《云山仙居图》为小青绿山水,作画时先用墨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其形状可以看到米氏云山的影子,但是  相似文献   

19.
陈确是明末清初一个普通士人,也是一个理学名家。作为明代遗民,他一方面继承着传统的忠节观念,主张官绅应以某种方式保持气节,不向新朝投降;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忠节观有所叛逆,反对一死了之的殉节行为。他不赞成妇女改嫁,却反对妇女以死来表示她们对丈夫的忠诚;他不赞成官绅投降新朝,但反对他们动辄以死来作为效忠旧朝的唯一尺度。处在明清交替之际的普通士人陈确的忠节观,与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整个状况有密切联系,反映了明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关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4,(3)
<正>查继佐(1601-1676)是明清之际江南抗清领袖、心系故明的文化遗民。在朱明王朝倾颓之势难以挽回的形势下,他以故国文物自任,隐忍苟活,撰著史著,同时也以诗心史笔,写生态所经、心灵所历。由于武装抗清、非议国事、私撰明史,其生平行事颇受政权限制,除自身迭遭案狱打击外,身后又受族侄查嗣庭案的牵累,著述散佚、自毁、遭禁情况严重,加上身前已有逃名自全之举,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