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海夫妻墓址选择及彼此的位置关系暗藏玄机。以琼山为圆心,云海夫妻墓为"鱼眼",在海南岛东北部的海面与陆地上形成了一个硕大的圆圈,有虚有实的太极阴阳图加上装饰墓体的八卦纹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太极八卦图"。貌似东西相隔,实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夫妻分葬契合"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分阴分阳",将家族亲情凝聚于"道"和"五行"力量,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次上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
先生王林坤,字甘木,1942年生于河南沈丘。"板桥体"书法名家。幼时追随板桥体书法大家何仰羲先生,后研悟弘一法师,经年不懈,书艺精进,声名远播,其书拙实秀润,凝厚飘逸,奔放阔达,得到业界广泛肯定,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亦对其不吝赞誉。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4)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明代和清代都出现了一种风格特殊的楷书书体。习惯上,明代的这种楷书被称作"台阁体",清代的则被称作"馆阁体"。 "台阁体"本是对那些御用文人专为皇帝服务的官样文章而称的,其后也用来称官样书派。它和"馆阁体"书法的形成,与我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应进士试的考生必须用工整匀称的楷书答卷,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台阁体"和"馆阁体"书法便在热中功名的书  相似文献   

4.
《楷书归荣诗》册,书法精湛,台阁书体明显,是马氏书法传世的孤本,可称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殿军之作。其书法之师承、艺术风格,对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兴衰发展,有着典型意义——其字体的偏旁笔划虽有明显的宋克或钱溥的影响,甚至习气,但结态却不同于宋氏的方扁,而更接近虞世南的颀长蕴藉。此外,作品的史料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刘世存 《神州》2011,(29):163-164,166
中国画的精妙在于以书法笔墨来表现。山水画不仅善用笔法墨法,同时还特别讲究画的"立意"、"立象"之道,"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山水画是以散点透视造型构图,其是表现的艺术。表现寄托以神与诗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中国山水画家不只是运用墨法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并融入作者个性的审美意念,以情、意、境、趣的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表现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齐物论》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龙树的《中论》开启了大乘之中观学派。对于"道"的体察,庄子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之说,表达了"道通为一"的观点,而龙树则立足于"空有不二",主张即体即用。两论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解构性及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在体察"道境"、理解"道言"等问题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7,(7)
<正>清朝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书法在考核中成为重要标准之一,许多文人纷纷仿效董、赵字体。乾隆年间,随着弘历帝对赵孟頫书法的喜爱,朝野士人中帖学书风由尚董转为崇赵,圆腴丰润的赵体取代了纤弱疏秀的董字。康、雍、乾时期,遂形成了"馆阁体"书法,追求"乌、方、光"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经,引笔著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缩率更、鲁公于分厘之间,运龙跳、虎卧于格式之内。精能工巧,遏越前载。大小一律,  相似文献   

8.
论书法地理的地域空间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慧平 《人文地理》2001,16(2):93-96
书法地域空间研究是书法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对书法地域空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①书法地域差异性研究;②书法地域比较性研究;③书法地域空间扩散研究;④书法地域空间变异研究。意在丰富、充实书法地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3)
正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又作猨叟,斋号有东洲草堂、惜道味斋等。湖南道州人,故世称何道州。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有书名。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有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为特点。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作用巨大,台阁体书法是明朝专制统治的产物,科举制度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催化剂,统治者的好恶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晓云 《安徽史学》2004,(3):99-100
包世臣在文学上否道,书法上博学兼采,自成一家.在诗、文、赋诸方面,世臣有不凡之绩.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倡北碑,其行草和隶书皆为世人所珍.备得达人执笔,运锋、分势之奇,推为清代书家正宗.诗人为书法所掩,有赋23篇,堪为绝学.诗词216篇,融议论与抒情,感情真挚,议论精湛,表现忧国忧民襟抱和宏见卓识.  相似文献   

12.
谢建华 《东南文化》2012,(4):123-126
受明中后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晚明书法自徐渭至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变革潮流,改变了传统书法以"二王"为典范的套路,开启了清代碑学以至于近现代书法的先河。晚明书法的这种变革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开端时期在书法上的反映,对当代社会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原名铁,字钝铁。1898年生于上海,1963年10月病故北京。曾用名粪翁,号无外居士、居士山人、楚狂人、(?)青道人、且渠子等,晚年因病截去一足,又号“一足”、“夔”。篆刻上追周秦古玺,遍摹浙皖诸派,在此基础上,以其雄浑朴厚、大气磅礴的风格在印坛独树一帜。书法纵横捭阖,气雄力厚、篆、隶、真、草,各体咸精,蝇头、擘窠,大小由之,更进而融各体书的特点,自成一家。晚年病腕后所作“草篆”、“草隶”,独辟蹊径,风格高古。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富。1931~1948年,邓散木在上海、南京等地,共举办书刻个展、合展和师生合展12次。当  相似文献   

14.
李晓英 《史学月刊》2008,1(5):27-32
"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是负载最重的语词.文化变局和时代危机,使先秦道家以"道"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各种关系.他们的"道"论有三重含义:喻指每一个体;隐含每一个体背后的他者;最高的道德境界.以此他们完成了从天的视域转向人的视域,并始终保持天人之间的联系,使道成为一个统摄所有现象、包揽一切的概念,也开启了诸子百家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5,(4)
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国家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战略为促进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助"点—轴"理论,在分析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模式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旅游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8,(8)
正近日,由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日本国际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文道当行—高进军东京书法展新闻发布会"在全国政协文史馆成功召开。此次展出近70幅作品,因为场地限制,作品基本在四尺整张以内,作品内容以中、日文化为主。刘尚勇曾评议道:"作品的高水平与高进军个人的艺术感悟、  相似文献   

17.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的书法,仿古之风很盛。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以书法自娱,导致全国帖学大盛。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规整一律的“台阁体”书法,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沈度竟被明成祖朱棣夸称为“我朝的王羲之”,一时竞相行效,学书者甚多,逐渐形成俗的风气,使书法日益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的泛滥,  相似文献   

19.
清代帝王为巩固政权,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特别看重书法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地位,重视皇子书法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重视书学的皇子教育制度;二、视书学为帝王之道;三、皇族优越的习书条件。皇子书法教育极受重视,这是清代皇族善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以"志为史体"为前提,以"六经皆史"为根本,在自我追求学术"正统"的实践中,通过方志分立三书之法,实现了志与经的理论对接,建构起经、史、志的学术系谱,从而大大提升了方志的地位,凸显了方志编纂的意义,"六经皆史"与"志为史体"因此成为章学诚方志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以此为出发点,章学诚以道、器之说重塑了经、史与道的关系,实际将志也纳入了撰述以求道的器的范畴,由此确立了方志"明道"的终极功能和根本宗旨,修志明道成为其积极从事方志编纂的动力所在。此外,章学诚在定位"史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志义"的命题。在章学诚的理论话语中,"志义"与"史义"一样,秉承《春秋》事、文、义的有机结合,成为"道"在不同载体形式中的表现。"志义"的内涵要求方志不仅要具有思想性,更要求方志必须服务于"明道"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义"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