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家塬战国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北的马家塬上,是战国晚期一支西戎游牧民族首领及贵族墓地,墓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墓地从2006年开始发掘,截至2016年,共探明墓葬71座,已发掘58座,发现马车和牛车40余辆[1]。笔者曾对墓地  相似文献   

2.
侯煜斌 《丝绸之路》2012,(12):54-55
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动物纹黄金饰件,其构图艺术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吸收中原先进冶金技术,受斯基泰动物纹艺术影响而创造的.其文化性质是草原文化自动向西传播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秦霸西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体现了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马家塬墓地中,高等级墓葬虽然有显示戎王身份地位的一些器物,但是和独立于农耕区之外的游牧首领墓葬比较而言,缺少短剑、管銎啄戈一类的武器,可能显示秦国对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的控制和首领的羁縻,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方面,墓中出土车辆、铜壶等器物,则反映了这支戎人受到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津 《丝绸之路》2012,(14):29-32
马家塬战国墓是六盘山区域北方少数民族墓葬中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秦与西戎及北方民族的关系提供了翔实资料。河西汉简中的“驿置道里簿”中详细记载了汉代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地名。考古发现和简牍材料的结合.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秦对六盘山区域的开发和六盘山区域古代交通的开辟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发掘以来,出土遗物中玻璃与玻璃质材料(vitreous materials)[1]占相当大的比例,后者包括汉蓝、汉紫、铅白、釉陶等。它们多以不同形态的串珠或镶嵌作为墓主身体及随葬车马的装饰,虽然未作精确统计,但有些墓葬中出土的串珠便以万计,足见用量之大。上述材料在我国并非首次出土,但马家塬墓地所见数量之多、种类及形  相似文献   

6.
赵涛 《文物世界》2011,(6):71-73
2006以来,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在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马家塬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古墓葬,清理出了大量的金、银、铜、错金银铁、包金铜、陶、骨、玛瑙、玻璃、锡质文物数千件。经过一番论证,专家认为这批墓葬当属战国时期。也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随葬品中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这批文物的发现为研究战国中晚期甘肃东南部的文化特征以及秦和西戎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家川笔记     
正张家川在我的心里有说不清的喜欢。在这儿,关山、驿站、战国马车、拱北、清真寺,呼啦啦地扑面而来,这每一样事物都能与人的心灵发生呼应。文化总是会让一个地方厚重起来,而张家川正不缺这个。马家塬墓葬出土的马车,丝绸之路古道,一个个驿站,无不显示着张家川的厚重历史。当然,还有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宁村。长宁村走进我的内心,实属偶然。那年夏天,我和朋友前往关山景区,没想却走进了长宁村。  相似文献   

8.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组以北约200米的马家塬上,海拔1874米。该墓地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它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整个墓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地表为农田。  相似文献   

9.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矿物纺织品残片的纤维原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矿物外壳内部的纤维空洞结构形态与桑蚕丝的纤维形态特征相同;2)样品中检出了3组蚕丝蛋白的特征多肽片段。研究结果表明,M21墓葬中的纺织品残片的原料为蚕丝纤维(Bombyx mori)。丝绸的发现表明中原的丝绸成品或者纤维原料已经进入西戎地区,西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更加密切。使用丝绸包裹铁器则表明西戎文化已经受到了一些中原风俗的影响。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家塬遗址中纺织品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戎地区的织造工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矿化纺织遗存中的桑蚕丝残留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7,(12)
<正>陇山又名"大陇山"、"六盘山"、"鹿盘山"、"鹿攀山"等,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在陇山西麓的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叫马家塬,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无闻于历史的长河当中,但是2006年一次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却彻底打破了它久远的宁静与安谧。马家塬的考古发掘缘起于2006年的一起盗墓行动。2006年7月,张家川回  相似文献   

11.
谢焱  刘兵兵 《文物》2012,(8):4-26,1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至2009年共清理墓葬20座。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新发掘清理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M18~M21、M59),大部分为竖穴阶梯墓道偏洞室墓,竖穴内均随葬有车及牛、羊、马头骨和腿骨等,其中M18出土的2号车,车身不同部位采用铜、银、贴金铁饰件以及汉蓝、汉紫珠和髹漆等装饰。墓葬出土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器物,其中铜敦、匝、三足壶和盆以及数量较多的漆耳盘(杯)等为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器类,为研究西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内蒙中南部东周时期遗存中的腰带具的形状和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据此可将新店子、忻州窑子、小双古城三处墓地及水泉墓地东西向墓葬分别断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战国中期晚段。上述墓地的陶器也可验证这一断代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钱币学界有争议的几种东周铸币进行重新探讨后,认为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诸齐刀、铜钱牌与三孔布应分别为战国早期晋国公室、春秋末年齐田氏和战国田齐、战国鄂东南越人及战国末年代王嘉所铸。  相似文献   

14.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发掘以来.出土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物,给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带来了新的任务。同时,也解决了考古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金、银、铜花饰及三角形、方形镂空花饰、错金银铁片饰件、陶珠、釉陶珠等,基本明确了这些。饰件与装饰的部位。笔者有幸参加发掘,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望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战国格言玺是战国玺印中的一类。本文对几组思想观念近於黄老道家的战国格言玺进行了考释,并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文献,对这几组战国格言玺的意义和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正>战国疆域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还属于战国史的研究范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疆域变迁剧烈,研究战国疆域变化有助于明晰各国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与动态过程,直观地了解各国盛衰、势力消长,甚至统一王朝形成的地理进程。因此,战国疆域研究对探讨历史疆域变迁、战国史有着重要意义。战国疆域的研究肇始于清代考据学兴盛之际,首先表现在对《战国策》地名的考证上,再到战国编年史的刊刻、战国疆域图的绘制,战国疆域的研究在地名、纪年、地图等方面开始扩展。民国时期,战国疆域研究继续在沿革地理基础上深入。20  相似文献   

17.
郑州出土的战国铜剑 1977年7月,在郑州紫荆山公园南墙外,东里路的北侧进行基建时,发掘了一座战国园形灰坑。灰坑深2.2、口径1.3、底径1.2米。出土有战国细把灰陶豆,敛口素面灰陶■,绳纹板瓦和筒瓦等,还出有一柄战国青铜剑。青铜剑较完整,剑身横剖面呈六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探讨宣汉罗家坝出土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对部分器物取样,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进行成分和金相检测。结果表明,罗家坝战国青铜器铅含量不高、锡含量适中,具有较好的合金成分。此次检测的罗家坝战国青铜器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与以前检测的峡江流域晚期巴蜀青铜器相近,属于相同的技术体系。青铜矛表面镀锡工艺与战国中晚期巴蜀地区斑纹铜器一致,属于热镀锡工艺。  相似文献   

19.
读新出版的《战国铭文选》刘钊汤余惠博士的新著《战国铭文选》一书,最近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该书精选战国文字资料,将其分为金文、符节、兵器、玺印、陶文、货币、简帛、玉石;其它等九类,先附拓本或摹本,后列隶释和注解,解释战国文字资料凡150余种。书...  相似文献   

20.
颜劲松 《四川文物》2005,(1):15-20,33
郫县两处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了27座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土坑墓。这批墓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战国晚期一直延续到了西汉中期,可分为战国晚期、秦代、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期四个时期,反映了秦汉文化对巴蜀文化的逐步吞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