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朴文英 《收藏家》2002,(6):32-35
高丽青瓷受中国唐末、五代时期越窑、汝窑等瓷窑的影响,11世纪时烧制技术基本成熟,12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镶嵌瓷是在高丽青瓷的基础上产生的高丽人独创的工艺,在韩国陶瓷史上流行400年之久。镶嵌瓷,即在青瓷(后来又有白瓷、粉青沙器)胎上刻上纹饰,往刻痕处填入赭土或白土,再施釉烧造,赭土变成白色,白土仍显白色。镶嵌瓷的种类从胎质上分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镶嵌瓷考古出土、采集和传世的材料在以往就有可观的存在,但直至上世纪末浑源窑的大规模考古发现后才引起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镶嵌瓷材料加以总结归类,对中国镶嵌瓷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和推测。  相似文献   

3.
高丽的镶嵌青瓷在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独特的工艺,加上其造型与纹饰所表现的这一民族特有的含蓄、质朴、柔美的风格、使它别有一番韵味。本文拟就高丽镶嵌青瓷的工艺源流,起始年代以及镶嵌纹饰与中国的渊源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考察钱潮(常州市博物馆)景德镇汉代始称新平,唐代改称为昌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命进御器,昌南镇设监镇官,遂改名为景德镇,在当时与汉口、佛山、朱仙并称为四大名镇。景德镇地处江西省北部,位于昌江与其支流西河和东河的交汇处,西连波湖,北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兴瓷     
《福建旅游》2005,(8):78-78
“文兴瓷”又名无光裂釉彩瓷,它近似明代宣德1426年间,稀有且已失传的洒兰釉。又名“雪花兰”产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先秦时期青铜器中四类无法按分块陶范铸造工艺解释的纹饰或附件——器物通体饰难于整体脱范的纹饰,纹饰凹槽内宽外窄,形成倒勾纹饰,纹饰边缘上翘,形成翻边的纹饰以及无范线绞股绳索状附件进行了技术分析或模拟试验,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焚失法铸造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技术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器例”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7.
余正 《收藏家》2004,(1):61-68
西泠印社得湖山钟灵,俊彦汇聚,名家卓立,以“研究印学,保存金石”为宗旨,承先启后,蔚成风气,足擅中国印坛百年风流。同时印社也经受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动荡激变的每一个过程,虽历劫而不靡,胜地重新,事传梗概;然而风雨飘萍,人踪杳渺,早期社员的状况,半个世纪来已渐多存疑。其中仅早期社员名单,就众说不一。1979年后,印社曾几次公布早期社员61人的名单,来源注为“见西泠印社志稿”。对此印人多有质疑,西冷印社百年大庆出版的《印社史料长编》就摘录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清史"学者欧立德等人认为,欧洲称中国为"中华帝国",是17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的事情,其中,清朝入关并通过征服建立大清国,可谓欧洲论述里中国从"地区"或"王国"跃升为"帝国"的重要转折点。大量欧洲古文献证明,其基本观点和一些具体说法存在问题。早在明朝时期,欧洲通过耶稣会士等媒介,将中国称之为"中华帝国"的说法已然确立并初步流行开来。欧洲人最初所谓的"中华帝国",恰是对"大明"及其此前中国的一般感知与印象。当时在欧洲,"帝国"一词的使用较为宽泛,如果简单地从今日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社会学所界定的"帝国"概念出发,去说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帝国"概念之内涵及其使用,重构欧洲早期汉学知识的系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江凌董亮 《收藏家》2009,(10):50-52
从明嘉靖时期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国定购纹章瓷,不过,直到明末,纹章瓷并未真正兴起,因为明代纹章瓷主要是青花纹章瓷,而欧洲纹章是彩色形式,青花并不能完美地表达纹章的内涵。从清康熙时期开始,釉上彩形式的纹章瓷代替青花成为纹章瓷的主流,从而迎来了外销欧洲纹章瓷的高峰。许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等纷纷派遣或委托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前来中国定购。  相似文献   

10.
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接近于定窑白瓷,而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湖田窑青白瓷。研究为了解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釉色特征、技术来源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缘起与演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瓷器中,植物图案渊源流长,种类繁多,就其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动物图案,而植物图案中的桃纹(包括枝叶、果实)在植物图案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桃纹仍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桃的花果鲜艳夺目,令人喜爱,更因为桃有着耐人寻味的传说和寓意。一、古代典型桃纹瓷器桃纹从什么时代开始作为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尚无人考究,但从有关注录瓷器看,应该说始于宋代,有上海博物馆藏龙泉青瓷桃式洗和河北定县塔基出土桃形粉盒为证。不过这两件都是模拟桃子形状的瓷器。到元代,发现青花双桃大盘、釉里红桃纹大盘在盘心出现了折枝  相似文献   

12.
13.
瓷器上的绘画图案,简称“瓷绘”。中国瓷绘与中国书画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考察中国早期历史发展道路与文明化进程特点,不能忽略交通条件的重要历史作用。夏禹事业体现出交通进步成为国家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关"轩辕"和"连山"神话的交通史记忆,也是我们探索早期文明起源时应当注意的信息。先古圣王交通能力与行政权威的关系,同样是  相似文献   

15.
晋国早期的上层社会是由贵族组成的,考察其等级的差别有多种途径,本文从考古学方法入手来进行考察,考察的对象是当时贵族的墓葬。晋国早期贵族的墓葬目前能够明确的主要发现于天马-曲村遗址。天马-曲村遗址包括两个墓地,一个是北赵晋侯墓地,位于遗址的中部;一个是曲村墓地,位于曲村镇北部一带,属于中小型墓葬的墓地,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直至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东方古国,在仃一18世纪掀起了一股席卷欧洲的“中国风”。贵族绅士们毫不吝惜地将真金白银撒向东方,只为一睹中国瓷器的芳替…  相似文献   

17.
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10月,我在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中看到一大批十八世纪的中国外销瓷。据陪我参观的瑞典朋友说:二十来年前一位中国专家看到这批外销瓷时,询问这些是哪一国家烧造的。我后来一查书,知道欧美的陶瓷史专家中从前也有人误称它为罗斯托夫特瓷(Lowestoft parcelain),以为是位于英国西南海岸的该城所烧造的。所以我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乃耀 《世界历史》2006,5(1):100-108
佛罗伦萨的城市强大是其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根本原因。该城的经济强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14世纪初佛罗伦萨的资本主义经济崛起。本文定量分析了毛织业所创造的巨额财富,这构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新兴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以此为基础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经济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几经起伏。经济的变化不定,使得市民产生忧患意识,市民人文主义得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葡萄牙探险家维斯科·达·伽马(Vasco de Gama)于1497年发现的一条从非洲底部直达印度的海上通道,彻底改变了西方与东方的联络。在这以前,这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是极其有限和不确定的,其绝大多数都只能经由马可·波罗在13世纪发现的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这条漫长和艰巨的旅程从广东启程,到达古代奥特曼王国的康斯坦丁诺普(伊斯坦布尔),然后再抵达意大利的美第齐(Medici)家族的领土--佛罗伦萨。通过这条陆路所进行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他稀有商品的贸易并不能满足需求。瓷器,在明代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被用作大使的礼物,其中  相似文献   

20.
叶柏川 《清史研究》2003,(1):98-102
161 8年 ,俄国佩特林使团来华 ,拉开了早期中俄关系的序幕。到鸦片战争之前 ,由俄国外务衙门正式派遣到中国来的外交使团共有八个。本文拟对这八个使团人员构成的情况做一考察。巴伊科夫使团 ( 165 3— 165 7)使臣 :费奥多尔·伊萨科维奇·巴伊科夫使团其他成员 :托博尔斯克城鞑靼人头领彼得·亚雷日金 ,布哈拉商人谢伊特库尔·阿勃林和巴巴托夫 ,图林斯克商人奥尔丘什卡·达尼洛夫 ,托博尔斯克火枪兵五十人长伊瓦什卡·尤菲米耶夫·乌斯丘扎宁 ,军役人员米季卡·曼诺沃 ,伊瓦什卡·马梅金 ,格里什卡·普罗克申 ,格里什卡·伊林。巴伊科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