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5年11月13日,佛堂里一声枪响,30岁的施剑翘为报父仇,近距离刺杀孙传芳,而她也被冠以“侠女”、“烈女”头衔,在此后几十载中,不断成为民国时期多种演义故事的女主角。 1949年,施剑翘扭着秧歌迎来了苏州城的解放,也在同一年,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施佥刃和施羽尧送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外界各种亦真亦假的传说中,“施剑翘”已笼罩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而在现已七旬的老人施羽尧眼里.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慈爱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施剑翘复仇案发生于1935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施剑翘为报杀父之仇刺杀孙传芳,原本为私人复仇的案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成为民国时期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案.特殊时代背景为施剑翘复仇案成为公众关注的案件提供了外部环境,而施剑翘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符合此时国家主张的民族复兴的内质需求,加上服务于政治的媒体应时代需求大肆报道施剑翘案,起到媒体共振之效.正是从民族危机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化的“忠孝”观念、媒体共振的社会舆论出发,多重分析民族复兴思潮下的施剑翘案从私人复仇案上升为公众案.  相似文献   

3.
施剑翘复仇案发生于1935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施剑翘为报杀父之仇刺杀孙传芳,原本为私人复仇的案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成为民国时期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案。特殊时代背景为施剑翘复仇案成为公众关注的案件提供了外部环境,而施剑翘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符合此时国家主张的民族复兴的内质需求,加上服务于政治的媒体应时代需求大肆报道施剑翘案,起到媒体共振之效。正是从民族危机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化的"忠孝"观念、媒体共振的社会舆论出发,多重分析民族复兴思潮下的施剑翘案从私人复仇案上升为公众案。  相似文献   

4.
1935年11月13日发生了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以报十年前杀父之仇的案件。此案经报馆报道,一时间轰动全国,社会各界特别是妇女界纷纷声援施剑翘,呼吁当局予以特赦。天津地方法院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十年,经上诉至河北高等法院改判为七年,后又上诉至全国最高法院。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10月14日下令赦免施剑翘。  相似文献   

5.
民国大案孙传芳被刺之事,历来备受世人猜度。长期以来,誓报父仇而十年砺剑以刺孙的烈女施剑翘,被民间神话般渲染,加以蒋介石、冯玉祥、李烈钧亦身影闪现,以至该事件迷雾重重,众议纷纷。《孙传芳被杀真相》一文作者,通过对当事者后人采访,并查阅、梳理有关文献记载,终于揭开该案谜底。欲知详情,敬请惠阅该文。  相似文献   

6.
汤雄 《江淮文史》2009,(2):155-159
有关民国安徽侠女施剑翘为父报仇,刺杀军阀孙传芳的传奇故事已为世人皆知,不再赘述。本文要告诉众读者的是,她与苏州结下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庚辰 《文史天地》2007,(5):25-30
施剑翘为父报仇杀死大军阀孙传芳,时人评之曰“以一弱质女郎,怀十载必死之心,大勇大孝,为国锄奸,其志可哀,其事足纪。”本文将这一过程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兵 《文史月刊》2012,(1):31-31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生活的《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文学界反应很冷淡。鲁迅说:“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立场而已。”  相似文献   

9.
1935年,25岁的当红女明星阮玲玉用毒药和一句“人言可畏”告别人世,27年后,她的美国同行、36岁的玛丽莲·梦露也莫名自杀(亦有政治谋杀论)。梦露生前曾说:“他们觉得冈为你出名了,他们就有权走上来对你说任何话,什么话都有,他们认为这不会伤害你的感情,就好像他们是在和你的衣服说话…样。”  相似文献   

10.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3):138-148
吕碧城。何许人也? 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聊见其誉隆盛。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中云:“碧城女士不但才调高绝,容貌亦极秀丽。”认为她是“十三娘与无双女,知是诗仙是剑仙”.并曾把某杂志上吕碧城一幅“美艳有如仙子”的玉照剪下,供奉多年,直至抗战入蜀始失,“可见我对这位女词人如何钦慕了”。  相似文献   

11.
凯恩斯亦学亦仕亦商,一身而兼经济学家、政治家和投资家数种身份,是个多面好手。生于1883年、死于1946年的他,最为人推重的,是其作为20世纪上半叶经济领域才智横溢的理论创新者的贡献。但凯恩斯并不拘束于“学院经济”,对于金融投机的“实战”他也兴趣浓厚。说他是个“投机”学者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人生是充满起落的。“八年抗战”后,68岁的龚心如,显得年轻、娇丽;在火红套装的衬托下,以众星拱月的姿态步出法庭。世事如棋。在全世界都以为她“玩完”时,在期待看另一出“刑事好戏”时,她赢了。而且,是终极的赢。赢了一场争夺遗产的官司;亦因而不须再受刑事起诉;重夺、名正言顺地继承丈夫王德辉的港币四百亿元遗产。结束这场历时八载的世纪争产战。  相似文献   

13.
“不,这不是真的!”妈妈听完电话后,只吐出这几个字,便僵在了电话边,目光发直,嘴唇微微打颤,任凭话筒从她手里轻轻地滑落下来,直到发出“砰”的一声,才使她惊醒。她欲哭无泪,手足无措,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丽丽,晚了,外婆她……她已经走了!”顿时,我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头脑发胀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妈妈。家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随后便由起伏不断的哭声和抽泣声取而代之。外婆这些年的生活十分坎坷,十年前她患白内障因无钱医治而双目失明,三年前她惟一的生活上的寄托——外公又因病去世了。就这样,外婆在黑暗、无助、痛苦中熬过了三年。谁料到,一个星期前外婆又被确诊为患了“白血病”,被病魔摧残了一个星期的外婆终于永远地离我而去了。舅舅们因无力支付住院疗养费而决定让外婆回家“养病”,脱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蓝可儿之死     
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在美国洛杉矶一间酒店莫名失踪,她的遗体后来在酒店的楼顶水池中被发现,进一步加重了案件的神秘因素。媒体发现,事发酒店此前亦曾发生多起命案,并因此而成为美国的“凶宅旅游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被称为我们国土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于是,拉萨便有了“日光城”的美誉。从20世纪80年代起,太阳能事业在这里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而一位女性命运的变迁,也随之展开。她就是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尼玛卓玛”(太阳女神)的太阳能专家张捷。不甘寂莫的大学生1978年,张捷从华南工学院毕业的第二年,组织上通知她到西藏拉萨市农机局报到。那一年她25岁。内地青年大批进藏的年代已经过去,张捷进藏时,既没有鲜花爆竹相送,也没有浩浩荡荡的队伍同行,但她对神秘土地的向往和坚定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摇。在机关的办公桌前…  相似文献   

16.
走近聂华苓     
<正>以前只见过读者簇拥着名作家,而在香港浸会大学见到聂华苓,却是另一种场面:读者之外,一些名作家围在她身边,也在“众星捧月”。聂华苓是我们武汉人,当她2009年11月到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时,我们武汉电视台一路跟拍她在校园的活动,约好专题采访,近距离走近了这位84岁老人。影响世界文坛的“计划”聂华苓一来,“爱荷华”就听人说得多了。浸大的国际作家工作坊,借鉴了“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模式;  相似文献   

17.
映秀的重生和她被地震摧毁的速度一样,让人不可思议。5年,尽管有些艰难,但重生的力量像野草一样野蛮。 如雨后突然长出的映秀,如今拥有了“中国第一村”的美誉,也成了“东莞速度”的代名词,亦是人们感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精神圣地。  相似文献   

18.
台湾能出一个陈瑞仁检察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劳,它是多少个检察官,多少个法官,多少个律师,不怕牺牲地奋斗的结果她曾经是台湾新党主席,曾经做过9年“立法委员”、11年法官。她推动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她见证了台湾法制改革和进步的过程。她为阻止一条“危险的法案”通过而在“立法院”“打架”,被连人带椅架出立法院。她在“私运美钞案”中,被李登辉太太曾文惠诉诽谤罪,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9.
英国媒体曾说,布莱尔本来有机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首相,但到了最近几年,“讨厌他的人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布莱尔既管不好身边的人,在很多时候也管不住自己。管不好家人布莱尔的妻子切丽一向以精明强干而著称。起初,英国人记住她,是因为她是著名的律师;后来,英国人熟知她,是因为她是“第一夫人”;再往后,她则以热衷“炒房”而闻名。  相似文献   

20.
公元1967年1月7日,中国大上海正演出浩劫中一场不小的闹剧,当时夸称“一月风暴”。宣称“夺了权”的造反派气焰熏天,甚嚣尘上。遑遑中的黎民谁也没有留意,一位老人,老祖母,在市广慈医院的病榻上孤独地、平静地溘然长逝。老人走过了86年的人生历程,她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念头,或者一句遗言,当是这样几个字:“我不希罕那个。”她鄙弃和“不希罕”的“那个”是什么?是别人赐的命,那种“成也由人,毁也由人”的命。她所信奉的是生命的奋斗──“造命”。她在34岁时写过一篇奇文《运河与扬子江》:“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