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健 《文史天地》2016,(4):70-73
正徐恩曾(1896—1985年),字可均,浙江吴兴人,国民党中统局长。上世纪末,浙江省组织了万名干部下农村的活动,我被选派驻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莫蓉乡。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与房东王宁生混得很熟,想不到蛰居穷乡的王家居然和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有这么一段恩怨情仇。对民国人文历史笔者一直颇有兴趣,闻言则喜,翻箱倒柜,寻寻觅觅,终于查找到不少相关的资料,补充印证,使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2.
陕西镇是明代九边之一。但目前学界普遍将固原镇等同于陕西镇,认为固原镇的历史就是陕西镇的全部历史。本文以为,固原镇只是陕西镇后一个阶段。陕西镇经历了一个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天顺初,随着河套蒙古活动加剧,陕西镇守武将重设,陕西成为军镇。此后,为更好抵御蒙古,陕西镇守总兵开始移驻固原,其职责也以专门防御蒙古为主,正德时,陕西镇成为边镇,并名列九边之中。嘉靖初期,陕西总兵专驻固原成为定制,于是渐有固原镇的称呼,二者合二为一,最终固原镇的称呼成为主流。不过这仅是因地俗称的结果,其他制度并未改变。陕西镇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反映的是明中后期北部防线内缩所造成的内地边防化的尴尬和无奈。  相似文献   

3.
安西四镇是唐朝建立在天山南道的若干军事建置,其中碎叶镇城位置的不同,构成了学术探讨上的"两四镇不同"问题。研究表明:"两四镇不同"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镇治在焉耆国的碎叶城与焉耆城之间来回迁移的结果,"碎叶镇城"具体位置当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县城之所在处。  相似文献   

4.
从婚姻关系看,六镇豪帅在徙居六镇前,大多处于北魏统治集团的中下层。徙居六镇后,六镇豪帅逐渐成为社会关系局于六镇的地方势力,其联姻对象主要是本军镇豪帅和邻近的代地豪帅。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要是使六镇豪帅在北魏统治集团中的边地豪帅地位固定化。六镇豪帅通过联姻已结成了牢固的婚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使六镇豪帅在六镇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孝文帝迁都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六镇豪帅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北魏统治集团核心层剧降到低贱府户的下降过程,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杨爱国 《中原文物》2022,(5):137-144
明清时期以绘符箓的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是当时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镇墓术传统的延续。镇墓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尤其是道教因素,丰富自身的内容。以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反映了古人对墓葬安全持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北魏中期迁徙汉族到六镇戍守,减弱了六镇的鲜卑化趋势。孝文帝改革之后,六镇富豪学习汉文化,平民中也有学习汉族知识技能的趋势,因此,汉化成为孝文帝改革后六镇的文化趋势,不能简单以“鲜卑化”概括六镇的文化特征。深入探究六镇的社会特征,还可发现,六镇地区有普遍注重军事的传统,突出表现为对军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因而六镇成为最具潜力的军事集团。六镇的民众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缺乏政治意识和战略眼光。六镇社会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社会,所以血缘在社会关系中作用不太明显,乡里、友情、婚姻是粘合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人际关系相对平等。以上社会特征对北朝后期、隋、唐初的历史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说镇     
杨兮 《收藏家》2001,(8):36-37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的诗句。这里,“镇”为何物?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镇”为“博压”,后人又有“压坐席之物”的说法,为我们认以“镇”的用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笔者近年收藏了秦汉陶镇和铁镇数  相似文献   

8.
清代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关系初探——以晋南方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梅 《中国地方志》2007,(10):38-46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村镇关系体现在方志的记载思想中:镇隶属于乡里,却又处处显示出其优越性来。从镇的历史演变分析,镇来源于前代的军事关镇,或在普通的村庄堡寨基础上自发形成,即使存在部分由官方扶植而形成的镇也始终以村落固有的形式发展延续。然而,镇在人口和规模上却远远超过了普通村落,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奠定了镇在乡村的中央性地位。简言之,镇虽囿于乡村的范畴,却实际为乡村聚落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9.
柴志峰 《沧桑》2014,(4):118-120
清代泽州的拦车镇,地处太行山深处,地势险要,是山西进入河南驿路上的必经之镇。清代晋商贸易活动的频繁使拦车镇的交通职能和经济职能日益凸显,清政府开始重视对拦车镇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交通与经济发展使其地位不断提升,以及清政府管理的加强,使拦车镇成为了屏翰晋南的重镇。  相似文献   

10.
《清国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每县下均有某某镇的记录。经考察,认为这种记录并没有严格的学术标准,有一定的任意性。实际上,清代的镇,并非县以下一级管理地方或征收商税的机构。凡是有一定集中的人口,商业比较繁荣的聚落(集市),往往被人们称为镇。其中有的置有县以下管理地方治安的机构,如巡检司,有的什么设置也没有,仍被称镇;也有既设了巡检司等管理或纳税机构,然仍不称镇。可见清代文献中镇的记录并无严格标准。至于文献上记载镇的四至范围,实际上指的是所设机构管理(如巡检司)的地域范围,与镇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千年威远镇     
今天当人们提起互助县威远镇古城时,往往谈论的是明嘉靖年间筑的威远堡城,殊不知在此威远堡城西南的两公里处,还有一座更加古老的"绥边城"(即宗谷城、葱谷城)。《宋史·地理志》载:"绥边砦(寨)旧名宗谷(即葱谷),(宋)崇宁三年(1104年)建筑,后改今名(绥边寨)。东至龙支城六十里,西至宣威  相似文献   

12.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初夏,我的一篇旅游博文获得"当代徐霞客游记"大赛一等奖,主办方让我去宁海领奖。说起宁海,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如果提起《徐霞客游记》,几乎是家喻户晓。宁海,就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也是中国旅游日"5·19"的发祥地。宁海这个让徐霞客出发的日子成为今天中国旅游日的城市,一下就让我兴致高涨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以为粉墙黛瓦、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是江南独有的风景,却不料在云南边陲一个叫和顺的小镇可以集所有这些美丽于一身。它静静地躺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民居依山傍水,鳞次栉比,举手投足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影子 《旅游纵览》2012,(10):78-81
<正>三河古镇,坐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安徽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得名。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走进古镇,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幽然入鼻,扑面而来,轻轻地抚慰着疲惫的心灵,涤荡着都市生活布满身上的尘埃,那种惬意的感觉让人立刻就爱上这幽静古朴的小镇。  相似文献   

16.
古镇黄姚     
黄昏时分钻入村里,迎面便是晚霞中的一座古朴戏台.这座砖木石结构的老戏台年代很久了,虽经历次修葺,仍保持明代简洁大气的风格.台基由整条大青石板砌成,两边是底矮的木栏杆,后台与前台之间是由板屏相隔.戏台中央悬挂一块木质牌匾,上书三个行草大字"可以兴",是清乾隆年间江西安远知县黄姚举人林作楫所书,黄姚的匾额和对联大多出自他的手.据说从前在戏台的四个角各有一个大水缸,演戏时可以让声音产生共鸣.黄昏将最后一束阳光抹去,戏台在它身后那奇耸的山峰衬托下,仿佛一出精彩的戏已告谢幕.  相似文献   

17.
方于  祥春 《旅游纵览》2012,(7):18-21
<正>夏意早已盎然,心怀远游的旅人,对于水的渴望也在逐渐升腾,那些有情有爱有山有水的温婉水乡,也会在这一季成为我们"逃"的彼岸。顺历史潮流而下,不管五代十国,不管大汉胜唐,水乡都静静  相似文献   

18.
雷金息 《旅游纵览》2020,(1):104-109
<正>沉醉温柔的水,宁静的时光,又回到梦里的乌镇。我一直很向往水乡古镇,甚至有些迷恋。乌镇吸引我的是那一半建在地上,一半伸入河里的"水阁"、身着蓝印花布衣服摇着乌篷船的水乡姑娘、唱皮影戏的村民、古巷里染布的阿婆……还有那经典广告语:"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时间改变了许多事物,却不曾改变过这里……"  相似文献   

19.
<正>瓦豪河谷有着世界上最美的河沿风光,一座座如画的小镇点缀在河谷两岸,成就了这里迷人的浪漫色彩。在这些小镇中隐藏的遗世瑰宝,更代表了瓦豪灿烂的文化。这一篇,便去探访瓦豪河谷中最值得造访的3座遗世小镇。01梅尔克世界最美修道院梅尔克(Melk)位于瓦豪河谷的一端,在这座并不声名显赫的小镇中,却藏着一座摄人心魄的巴洛克建筑——梅尔克修道院(Melk Abbey)。  相似文献   

20.
<正>夏季的北京有点难熬,驱车奔向京郊密云的古北水镇小住几日,独坐露台,仰望雾气中的司马台长城,小雨中倚着摇橹船,顺着水道摇摆幽居山谷,喝茶听鸟鸣,在夜色中登上山顶,看小镇灯火阑珊的仲夏夜,隐居长城脚下的桑拿天中,心自清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