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小型的文艺形式。古今的一些文人学士都喜欢“对对子”。你出上联,我对下联,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对对子的佳话,但也留下了少许“绝对”。所谓“绝对”,是指有人出了上联,而无人能对出下联。现把所搜集到的古人“绝对”抄录于后,权当同读者在史林中漫步了一回。时至今日,还流传着北宋时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轶事。说的是王安石出的三个上联又偏又怪,苏东坡一个下联也没有对出来,虽然后来有高才者替苏东坡对出了前两个下联,但第三个下联至今也无人对出。这个上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北宋时,苏东坡在杭州邀一些文人学士同船游西湖时,一歌女手提一锡壶给苏东坡斟酒时不慎把锡壶掉到湖里。有人当即出了一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结果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一船人谁也没对出下联,至今仍不见下联,成为“绝对”。明朝嘉靖年间,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以“柳映池中,鱼钻鸟巢鸟戏水”征联择婿时,虽然去应对的不乏才高八斗的秀才,但却谁也没有对出下联。征联择婿者一气之下落发为尼,此联也成为“绝对”。据说在很久以前,一群秀才到广西桂林赶考路过漓江岸边的斗鸡山时,其中一位平素爱写对联者在一块巨石上写了一上联求对“斗鸡山上山鸡斗”后...  相似文献   

2.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苏州有两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又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虎丘留下足迹,赋诗吟咏,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非常留连苏州的山水人物,特别是对虎丘更是情有独钟,晚年寓吴,往来歇息于虎丘东南隅的一处房屋,明苏州太守胡缵宗在此旧  相似文献   

3.
翟若涵 《南京史志》2023,(12):14-15
<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要我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人同行,我想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出“水光潋滟”的诗意典雅,写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幽默;既有“河豚欲上时”的率真纯粹,又有“不识庐山”的奇思妙理。他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僧,又像一个元气淋漓的少年。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林语堂先生,为他写下了《苏东坡传》。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中药名五彩缤纷,且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宋朝文坛泰斗苏东坡,一天与其好友姜志之同坐品茶。姜志之说:“苏子,我们闲坐无聊,请各举这座中一物为药名。”苏东坡让姜志之先举。志之说:“君为药名。”苏东坡不解。“‘苏子’嘛!”苏东坡明白了。苏东坡随即说道:“君亦药名,不是‘半夏’定是‘厚朴’。”志之问其故。苏东坡答:  相似文献   

5.
东坡留痕     
在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记载了苏东坡两次到靖江的经过。苏东坡是北宋人,他到靖江时,距靖江建县还有370多年,这对靖江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苏东坡传》记载,苏东坡首次来靖江是在他的青年时期。该《传》说,苏东坡年少时祖父去世,伯父和堂妹前去吊丧,苏东坡得以与堂妹见面。从此堂妹成了苏东坡心目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0,(1):36-37
“借花献佛”说的本是拿别人的东西送人情。它来自苏东坡和佛印交往的一段传说。 苏东坡的好友佛印,饱读佛经,超凡脱俗,可苏东坡却猜疑他不能够做到。一天,佛印去造访苏东坡,苏东坡设宴款待,十分的盛情。  相似文献   

7.
曲阳济渎岩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内涵深厚的风景胜地。苏东坡权知定州时,曾亲临济渎岩,并书“浮休”二字刻于岩上。而后金章宗、清乾隆慕名临幸于此,历代名人墨客亦多有题咏。文章对苏东坡题刻及其在曲阳的有关事迹作了介绍和考证,对济渎岩及相关建筑、碑刻等作了介绍和考证。  相似文献   

8.
马化福 《文史天地》2009,(12):45-48
稍有一点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是一位全才,诗文词赋无所不精,音乐书画无所不能。他的诗民间都有“韩潮苏海”的说法,意思是说:韩愈的诗如钱塘潮水,苏东坡的诗像大海一样宽广。他的文正如他自己所说:“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9.
苏堤春晓     
“西湖窈窕三十里,柳丝含烟拂湖水。”正是“湖上春来似画图”的旅游旺季,我随纷至沓来的游人,来到西湖苏堤玩湖赏春。苏堤,为被十三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推崇是“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杭州增色不少。九百多年前,这湖中长堤上站着一位被贬的官员、他就是北宋元柏四年(公元1089年)出任杭州知县的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横溢的才思是因西湖的美景油然而生,还是因谪居而有所感怀?思索着他筑起的长堤,我常想到苏堤上去寻找诗人沉思时留下的行踪。终于有机会游西湖,步苏堤,伫立堤上,我仿佛听见苏东坡吟诗的声音在西…  相似文献   

10.
川菜里有道名吃叫“东坡肘子”,相传是北宋文化名人苏东坡发明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后,曾大发感慨说:“黄州的猪肉真好啊!”并讥笑黄州人“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这10个字几近切中要害了,宋朝人确实不怎么会吃,也不怎么会烹饪,无论贫富. 看宋朝人都吃哪些东西.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两宋典籍里记载,他们一般喜欢快餐食品,而且清淡简单,鲜见出现炒菜和生猛海鲜,甚至连鱼类食品也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11.
马毅 《文史月刊》2009,(6):75-76
苏东坡生平有一大爱好,就是参禅悟佛。佛印禅师德学兼优,宋神宗皇帝曾赐他“高丽磨纳金钵”。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后(黄州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  相似文献   

12.
《南方人物周刊》2010,(17):95-95
物我合一 宋朝诗人苏东坡和秦少游,才华都很高,又很自负,经常在一起淡学论道,互不相让。 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吃饭时,正好看到桌上有一只虱子。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好脏,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谁身上的垢秽变成虱子的!”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湖南文史》2010,(9):63-64
赵匡胤开创了北宋王朝后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宋王朝从此重文轻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苏东坡这位大宋一流才子,却没能享受到这一幸福,而是一生命运坎坷,仕途跌宕。究其原因,这都是他“满肚皮的不合时宜”惹的祸,那么,苏东坡是怎样不合时宜的呢?  相似文献   

14.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瓦拉纳西,印度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唐朝高僧玄奘历尽艰险赴天竺取经,要到的“极乐西天”就是这座城市。虽然随着岁月的变迁,印度教取代佛教成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但瓦拉纳西的地位并没有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6.
张雨 《文史月刊》2011,(6):61-61
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苏东坡任风翔府节度判官,章悖任商州令时,两人出游仙游潭,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悖提出让苏东坡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不敢。  相似文献   

17.
邓小虹 《纵横》2011,(6):41-43
2011年1月27日,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隆重开幕,春节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7天。这是中国美术馆所藏捐赠作品的第一次集中亮相。不少人是为了一睹已传世900年的稀世珍品——宋代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而来。人们在大饱眼福、欣赏精美作品的同时,更感叹捐献者们的美好心灵,被捐献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邓拓早在1964年就将自己珍藏的145件国宝级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时,再联想到他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公正的批判,无不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邛崃大悲院石塔建筑艺术胡立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邛崃大悲院石塔,位于邛崃县城西45公里处高何镇西山南麓高兴村(又名石塔村)大悲院(寺)前。寺因有石塔,又名“石塔寺”。塔在寺的山门外10米处,座向北偏西。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塔全部用红砂石雕刻砌...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16,(7):46-49
世界主要民族对于生死的方向基本雷同,如古埃及、印度教和中华民族,都认为西方代表死亡和极乐,东方代表新生与成长. 从公元前22世纪第11王朝的法老蒙图霍特普一世建都开始,到公元前27年被地震摧毁,底比斯承载着2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史.据说当年有城门百座,是最繁华富庶的都市,荷马史诗里称其“百门之都”,阿拉伯人赞为“宫殿般的城市”.曾经的底比斯,现在的卢克索,依然是埃及最具魅力的城市,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杭州     
孙旭升 《古今谈》2001,(3):54-55
有中学生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读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时,便很有感慨地说:“诗人何不说‘一夜飞度西湖月’呢?”他的意思能够理解,他想使大诗人与西湖发生关系,以增加自己作为一个杭州人的光荣。这犹之乎有些人把西湖的两条长堤分别说成是两个大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建的一样(白堤非白居易所筑),以提高杭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