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旭 《文史春秋》2003,(4):50-50
在我国现代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他的文学创作也在我国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经在国内、国外及港澳地区,先后获得过52个博士头衔,尽管这些头衔“名誉”的成分很大,但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化方面的造诣和影响。“五四”时期,胡适曾大力提倡白话文,攻击文言文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为了推行白话文,他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哩!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这时,一些醉心于文言文的学生不免对他的讲课生出抵触情绪。就在胡教授讲得最得意之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在上海的一些人曾有力地呼应了胡适提倡最力的整理国故,但双方在具体观念上又颇有歧异,这些歧异多与“白话”相关。文学研究会的严既澄指责胡适有“用白话的标准去估量旧韵文”的倾向,双方就此展开了论争,其核心议题即“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当白话文出现走向欧化的趋势而致时人抱怨看不懂时,文学研究会的同人多认为应该是读者转换思想以适应欧化的文风,也有人主张白话文同时向“欧化”和文言开放,而胡适明确表示不同意,认为只须向大众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3.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民国初年的中国学术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开风气之作,基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新学术典范,这是学界大致的共识。从今天的眼光看,胡适所为兼顾了继往开来的性质:从胡适个人的学问讲,他显然是继往的东西多;从胡适的时代言,则又是开来的成分重。当时学术上继往部分超过胡适的比比皆是,而开来则无人能过之。不过,胡适最初是因提倡白话文而在社会上“暴得大名”,这并不意味着他同时在上层精英学术领域内已树立起自己的地位。他在其任教的北京大学取得为许多学人所认可的领先学术地位,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①。在这一方面,胡适并不如许…  相似文献   

4.
胡适改名     
胡适初读《天演论》,从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中国面临瓜分灭国的危机,觉得这个天演公式简直是当头棒喝。胡适的二哥建议他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适”字,胡适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1910参加留美官费考试时,正式采用了“胡适”作为名字。  相似文献   

5.
胡适(1891—196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白话文,鼓吹新诗。他早期即以《尝试集》风靡诗坛。书名本意是尝试写白话诗,而其中也收了一些格律诗词。  相似文献   

6.
胡适婚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胡适,他的婚姻——是一个独特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矛盾体。展示这一矛盾体,得见的不仅是一代文化名人、启蒙思想家的人的本体,更重要的是他置身的历史时代和文化基质。一胡适4岁丧父,13岁时由母亲作主,与江冬秀定婚,旋即到上海求学。几年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办的《竞业旬报》第25期上发表《婚姻篇》一文,主张儿女的婚姻大事应由父母作主。也就在这时,他第三次读《茶花女》,并在书中批注:“此书于少年外遇再三言之,此足见法国风俗之颓弛也”。“家庭教育不宜如是”。并且认为主人公亚猛(按:现译为阿猛)的自由恋爱是“以情故,乃弃掷一生事业于不顾,此罪亚猛不能辞”。同时自述:“余  相似文献   

7.
对于胡适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可以用读者、作者、编者这三重维度的形式提拎出来.作为读者,胡适最大程度地激活、激励了《新青年》的主撰者;作为作者,胡适以其学贯中西的文化,开辟、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格局;作为编者,胡适引领、引渡了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走向.鉴于此,我们简直无法再用以上“三者”的关系概括和总结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的“三者”固化为一个词,那就是青年导师.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者,抑或编者,胡适都在一个链条上牵引着“青年运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官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白话文的酝酿却并不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而是远在大洋彼岸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本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一批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华学子踏上异乡国土,探求科学真理。其中,庚款留学的胡适就是留学大军中的一员。胡适是1910年以第55名考取官费留学的。另外,像后来在中国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任叔永、梅光迪、杨杏佛、赵元任等都是胡适在美国求学的朋友。白话文运动就在他们中间开始酝酿。白话文运动的起因,跟一个美国人钟文鳌有一定联系。钟文鳌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频繁。胡适对于自己婚姻的真实看法,只透露给这位族叔一人;而胡近仁就连儿子择校的小事也要与胡适商讨。虽然两人地位悬殊,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总角之交的那份情谊。胡近仁在上海开设裕新茶叶店,生意不尽人意,于是想借重名气已经如日中天的胡博士来促销。1929年,他给胡适写信谈了自己想推出“博士茶”的设想,并将写好的广告词请他过目。广告词中说,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疔遂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当年,胡适若是首肯的话,“博士茶”一定会畅销全国,也会给他的族叔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可胡适断然说“不”!他及时复涵,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沉疔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二、“博士茶”广告中不能使用胡适名字,广告的“措词其实甚俗气、小气”;三、崇拜胡适饮“博士茶”,“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胡适在信结尾处给胡近仁指点迷津道,“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  相似文献   

10.
“尝试”文学革命,揭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在《新青年》出刊20年后,准备重印,作为当年这份刊物的主将的胡适应邀题词。他写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20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一生看事情,以公允为准则。这个评价,当然也不含个人色彩,因为即使今天看来,胡适的这个评价,也会得到知识界的认同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卷首发表了陈氏《敬告青年》一文,向全…  相似文献   

11.
胡适是个始终关心国际政治的学者。早在民国初年,他还在美国留学时,就预见到处理对日关系将是中国的最大难题。他曾因此想到日本作深入的观察,只是他还想不清楚,是作为传道者去呢,还是作为一个学道者去。这种不确定的心态,他似乎始终不曾完全摆脱。因此也可以说,他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始终未能彻底了解。这既同胡适个人的教育背景有关,也同中日两国间充满悲喜剧的历史有关。我们在他的言论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文字古奥,诘屈聱牙,很多人以为他反对白话文,不写白话文。连学生钱玄同、鲁迅也有过章太炎“摈斥”白话文的话。章太炎的反对白话文,似成定谳。 然而,坊间却有《章太炎的白话文》一书,书名就叫“白话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先生,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那是大家对他的尊崇。先生本人不认同,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个“平凡的人”一生与数以百计的不平凡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过从,他们的点滴形象都镌刻在先生的心田上。季先生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因此,在同辈学人中,他写的怀念师友的文字最多,所怀念的师友先后达五六十位之多,其中就有皖籍的胡适、吴作人。“毕竟一书生”——与胡适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善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不能忘怀,晚“毕竟一书生”——…  相似文献   

14.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它的俚语。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俚语就不少。俚语不一定提供理性的解释,但也可能恰是因为缺乏理性而妙趣横生,透露出某种智慧。譬如,近来总听见某些人用“牛”字来形容另外一些人,“牛”是夸奖他人的,“牛逼”也是,“牛人”则更加无疑是用来形容能力出众之人。诚然,无论是哪个带  相似文献   

15.
《福建史志》2010,(6):11-11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有学生不同意,认为白话文不够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不如文言好。学生还举例说: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胡适是"五四"一代人物中,唯一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一以贯之,而没有太大改变的人。他晚年在纽约向唐德刚口述自传,谈到"白话文运动"时,所持观点和三十年前几乎一字不差。直到逝世前,他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时,仍旧是他在"五四"后不久提出的那十五个字:"拿出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终其一生没说过太违心的话、没做过太违心的事,这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7.
难怪先生反思“五四”,发现“五四”期间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其内容却极度贫乏。提口号的人,既不了解民主也不懂科学。甚至在行为上反民主反科学。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却霸道地“不容讨论”,连有民主素养的胡适也发文说“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正因为喊口号者不懂民主和科学,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陈独秀1915年喊出这口号,1919年还复述了这口号,到了1920年却接受阶级斗争理论,转为反民主,把民主说成是资产阶级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方志》2004,(2):41-41
余秋雨先生也写南京,他很自然地把这里当作他所渴望探求的化现场,他是用这样的字眼业开篇的——“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是的,每一个时代诞生着属于它的生命,同时也诞生着这些生命自己的环境……南京城与南京人,曾经  相似文献   

19.
略评胡适论徽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十分自豪地说道:“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於经商而闻名全国的。”他又说道:“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国性的,并不限於邻近各省。”胡适对于“无徽不成镇”这句名言更是津津乐遭。他不惮烦地加以详尽的解说:“中国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那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  相似文献   

20.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化革新派,他提倡白话文,以便于推广普及教育,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曾到香港,并获香港大学颁授博士学位,港大亦有意聘他前来任教。胡适在香港及广州所受到的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