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媚 《福建史志》2004,(6):36-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视为南进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为了巩固这个南进基地,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皇民化”运动的狂潮。他们妄图通过种种措施,向台湾人民灌输日本皇民思想,驱使台湾人民为日本帝国主义尽忠,俯首贴耳地供他们奴役。这场运动在台湾人民的强烈抵制下遭到失败,但它不可避免地在台湾人民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伤痕,同时也对战后的台湾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治台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同化”台民;九一八事变后,殖民当局提出“岛民皇民化”口号。全面抗战后日本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对台民的“改造”达到顶峰。台湾爱国民众坚持“汉节”,在前仆后继的韧性反抗中,屡挫殖民当局“皇民化”新招,体现了心向祖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政府光复台湾提供了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3.
"台独"势力的"日本情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独”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日本情结”,这也是驱动“台独”势力长期不遗余力从事分裂祖国活动和造成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特别是它所发动的“皇民化运动”的久远影响,是导致“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2、“台独”势力出于台湾“独立”的欲求,急需取得外部势力特别是与台湾渊源甚深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这是“台独”势力“日本情结”产生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895年,日本侵略者凭着一纸《马关条约》,将祖国的宝岛台湾强行占领,但台湾同胞誓不臣倭,与日本占领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有的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表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敌人的英雄气概,也有的固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日本的“皇民化”作各种形式坚韧的斗争,同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林献堂的经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奔走卅年此心徒赤林献堂,名大椿,谱名朝探,号灌园,献堂为其排名。1881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雾庄(现台湾台申县雾峰乡)的名门望族。其父林允卿是台湾兵备道刘璈的门生,因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895年6月-1919年3月日本占领台湾初期为背景,通过分析首任台湾总督府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和台湾总督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教育思想和政策,对以往研究中把日据初期定义为同化教育时期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总督府并非一开始就实行了“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政策。首先,当时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着以万世一系天皇为中心的单一民族的国家观念,以“同化”手段对异民族(台湾人,朝鲜人)进行“国民统合”,与日本以同一血缘关系形成国家的单一民族观念相矛盾。其次,同化教育政策在现实中又与总督府注重经济利益的殖民经济政策相矛盾,因而遭到否定。另外“芝山事件”表明,台湾民众对日本的同化教育政策也进行了强烈抵抗。因此日据初期,实际上采取了日本人、台湾人和原住民三个系统的“差别教育”和“隔离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从1895年11月18日,侵台日本总督桦山资纪宣称“全岛完全平定”之时起,台湾人民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抗战。他们的斗争始终和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紧紧相连。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台湾青年就建立起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台湾分会、发动武装起义、并为推翻封建清王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台湾人民的斗争与大陆革命浪潮遥相呼应,其深刻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使之沦为殖民地,是“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论调得以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根源,认清台湾殖民地地位的“确定”以及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不仅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而且有助于认清日本殖民扩张的历史。本文对日本在台湾逐步确定殖民统治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指出政治“存异”,即强调日本和台湾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文化“求同”,即通过灌输“皇道主义”精神培养台湾民众对日本的“认同意识”,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是漫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政治结论.同时也是日本在朝鲜和“满洲国”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前导。  相似文献   

8.
教育作为国家话语在地方社会的传播,是一个直接而主要的管道。日本领台后一个重大的政策便是思考如何透过教育系统的掌握,确立国家权力的统治基础,以型塑其所需的国民性格,推动殖民事业。虽然日本的教育本质不脱殖民统治与皇民化色彩,然而就正面意义言,台湾现代化之初等教育制度实肇端于日据时期,台湾国民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及对师资培育的重视应归因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教育政策。同时许多学也肯定日本的教育制度对台湾的近代化有其贡献。然而这种教育形塑过程是如何达成的,国家权力如何与地方社会互动,初期台湾地方社会又是以何种心态面对此种教育制度,对地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在1895—1945年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里,日本殖民政府“饴与鞭”的治台政策,在当时及战后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本拟从当时台湾社会教育入手,试剖析日据时期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及其对台湾人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少帆 《百年潮》2001,(2):75-77
1924年9月,正在北京求学、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寄来《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发表在《台湾民报》2卷7期上。他指出世界各地“新道德、新思想、新制度的萌芽”,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的旧道德、旧文化与旧制度,“与其要坐而待毙,不若死于改造运动”。同年11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2卷24期上又发表了《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一方面,他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日本文坛与中国文坛的革新,呼吁台湾文坛能借鉴祖国、日本文学改革的经验,把台湾“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另一方面针对台湾文坛击钵吟,指出:“台湾的一班文士都恋着垄地的骷髅,情愿做个守墓之犬,在那里  相似文献   

11.
台湾“二二八”起义前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一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当年,代表中国政府的受降主官是陈仪上将,代表日本政府的投降主官是日本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从此,台湾结束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地屈辱历史,台湾光复回到了祖国怀抱。台湾和澎湖为此沸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台湾人民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众多家庭祭拜祖先告慰列祖列宗:…  相似文献   

12.
1926年“六·十万岁”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朝鲜工人运动迅速發展的基础上爆發的一次人民群众的反日斗爭。全民性的反日运动——“三·一”运动之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进一步加强殖民統治,挂起了所谓“文化統治”的招牌,用極其殘酷、惡毒的手段来压榨和剝削朝鮮人民。朝鮮人民陷于忍無可忍的境地,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随之变得更加尖銳  相似文献   

13.
1895年马关割台后,日本统治台湾50年。面对其残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拿起刀枪,前仆后继展开不懈抗争。在不见硝烟的“文斗”战场上,林献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丧权辱国,将台湾割让日本。恶讯传来,台湾全岛震惊,岛民“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为号召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连横奋笔疾书,写了这首《桃花源图》,诗曰: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光复后的民众心态与“二·二八”事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16个月后,全岛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二·二人’事件。如此短的时间内,何以发生如此大的事件?本文拟从台湾光复后岛内民众心态的角度,来探讨“二·二人’事件爆发的原因,以求教于方家。 日本投降之际,台湾民众对复归祖国怀抱,结束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心情可以用扬眉吐气和欣喜若狂来形容;同时,他们也对刚莅台岛的国民党政府寄予很高期望,对此,他们的心态是,盼望能够“从此恢复自由,与内地人民同享康乐”。①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天皇正式发布了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台湾的受降典礼…  相似文献   

16.
试析台湾“二·二八”起义前的四大经济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四十周年。这次起义是国民党当局于接收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所造成的。本文根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部分档案资料,对这次起义前的台湾经济四大矛盾试加评述,说明“二·二八”起义的必然性。一、战后台湾、大陆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矛盾台湾自甲午沦入日本统治,至抗战胜利前已形成高度殖民化的经济体制。其特点有三: 1、台湾工矿交通各业生产命脉,都已被日本资本所垄断。即以1943年为例,全省工业总产值共700,070,000台元,但占总额53.8%以上的制糖业产值408,510,000台元即为日资日糖兴业、台湾制糖、盐水湾制糖、明治制糖四家株式会社所有。其次电力、化工、冶糖各业,即以矿业为例分析,全省金、铜、铁、煤、石油等矿区总面积共493,318,565坪,其中日籍矿区占183,667,389坪,比台籍矿区约多7,000,000坪,余下近2亿坪的日台合营矿区,  相似文献   

17.
周总理关心“保钓运动”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共和国的领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和台湾人民。早任中日建交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开始为中日建交后的对台工作作铺垫,其中一件事就是接见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台湾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从日本统治台湾的时候起我就一直住在台南市,是一个普通的台南市民。我们这一代人饱受了日本统治者的欺负、压榨,知道当亡国奴是什么滋味,因此台湾光复,国民党军队来接管,台南市民欣喜若狂,指望从此可以昂头挺胸当中国人,过上太平日子了。谁曾想到祖国“唐山”来的党政军官员,把台湾当作“战利品”,把台湾人当作“二等国民”,国民党来接收的大小官员,贪污腐败,把台湾南部的古城台南市也搞得乌烟瘴气,物价一日三涨。加上国民党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把大批大米调去打内战,造成米价暴涨,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光复,不仅仅要在政治上使之重新归入中国的行政版图,同时亦要在民族思想、语言和文字书写方式上重新“再中国化”.南京国民政府在台湾所开展的国语运动,即是要通过中国语文的“复员”而达到“去日本化”和重塑“国民”的目的.台省国语运动的开展,推进了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和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运动亦是国民政府加强自身在台湾的统治力和控制民众思想的重要策略.这一时期的国语运动受台湾时局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这场运动的起伏变化亦反映了光复初期台湾政治和社会心理的复杂面相,并对现代台湾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六三法”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基本法,其本身存在只有十年,但其建构的殖民地法律模式,在台湾延续了50年。“六三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委任立法。这种典型的殖民地立法程序,在明治宪政体制下是否违宪,曾引发日本朝野及学术界的热烈争论。有一些人为了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鼓吹说日本为在台湾实施宪法特意制定了“六三法”,而“六三法”是否违宪引起的争议,是围绕着“台湾是否是殖民地”而进行的,因此说台湾不是日本的殖民地。实质上“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本质,是有关新附领土统治政策之选择的政治性问题,而不是一般的法律问题。“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核心是谁有权来制定台湾的法律,其实质是为“六三法”的违宪性寻找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政党势力与执政的军方势力就各自对台湾统治方针的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