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乡土作家都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蒙先艾,自二十年代始,就以不少的篇章献给了故乡受难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山民。乡主观念是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挚爱乡土的安先艾,在祖国面临危难之时,他的乡土感情便升华为爱国的热诚。一九三六年七月一日,他在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判上签名,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决心与所有爱国作家一道,“加紧我们从事文艺以来就早已开始了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工作”,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反帝爱国的道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发…  相似文献   

2.
<正>早几天,几位文友小聚,闲卿中谈到贵州文学界的元老蹇先艾老人。蹇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说,体检中未查出蹇老患有什么大的疾病,上文联大楼,年轻人坐电梯,他却一口气可以爬上六楼,蹇老可能要活过一百岁……在场的人都为蹇老健康长寿感到由衷地喜悦。谁知事隔三日,这位文友一清早就在电话中  相似文献   

3.
恩师蹇先艾不幸于1994年10月26日下午猝然辞世,消息传来,使我极为惊愕,万分悲恸。恩师蹇老今年89岁,我与他的交往,算来已整整五十个春秋。1944年我在故乡大方县读初中,有一天,我为一位被当局所不容而远走的老师、作家何易古送行,我难过地说:“你走了,今后我找谁修改文章呢?”他说;“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就在贵阳……以后你可以把习作寄给他;他是鲁迅亲手扶持起来的人,一定会帮助青年作者的。”次年春,我斗胆地将一篇反映山乡农民深重苦难的习作《播种》邮寄给蹇老,请他批评指教。当时他在贵州大学教书,同时还主编《新垒…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战爆发了。一切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都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敌救亡运动。“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日寇的铁蹄,正践踏着祖国北方的土地。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不甘心做敌人治下的奴隶,携家逃出北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贵州故乡。在这里,他一面积极宣传抗日,一面拿起笔来,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古城儿女》,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大多收集在《幸福》里。在祖国的西南角上,蹇先艾以他心血凝成的作品,贡献给了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5.
黎先文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在“五四”以后有成就的作用中,他是反映贵州面貌的唯一作家。可是在研究寨老生平或创作史的诸种材料中,对安老处女作篇目和发表时间的确定,却众说纷法。比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安先艾廖公弦研究合集})中,由宋贤邦、王华介先生撰写的《赛先艾小传》认为:“赛先艾从1926年开始发表处女作《水葬》起,至解放前夕发表《春和客栈)}止,共写了将近一百个短篇。”张以英的《现代散文120家札记》持此观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黄河先生的例。说二集·导言》也认为:“赛先文先生…  相似文献   

6.
鲁海 《贵阳文史》2004,(5):26-27
蹇先艾,原名蹇肖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最早成名的作家之一,解放后长期担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厅厅长、省政协常委。  相似文献   

7.
乡土作家都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蹇先艾,自二十年代始,就以不少的篇章献给了故乡受难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山民.乡土观念是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挚爱乡土的蹇先艾,在祖国面临危难之时,他的乡土感情便升华为爱国的热诚.一九三六年七月一日,他在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决心与所有的爱国作家一道,"加紧我们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十月,父亲蹇先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文学家代表团,访问印度,这是我国文学界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代表团由三个组成、我父亲为团长,另外还有新疆青年诗人杨牧和翻刘进。杨牧是四川达县人,虽然才四十岁.已经出版了几本诗集,他的诗,很驼西北地区青年读者的欢迎,还获得全国奖。他不但写诗,也善摄影,他这次访问印度,就准备猎涉一些异国题材,想来个诗文、摄影双丰收。甘十日代表团一行三人乖机离开北京,在广州机场稍事休息,办理离境手续后直飞仄国曼欲,在曼欲机场仪了七个小时,才坐上日本航空公司“道格拉斯”班…  相似文献   

9.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师大附中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公立中学之一(原名“五城中学堂“),“五四“后李健吾与蹇先艾入读该校期间,受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尝试进行创作并组织文学社团,奠定了他们后来终生以文学为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冬,黄曼君老师(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来信说,翌年春将赴北大讲沙汀、艾芜专题.请采访他们的老友、现代著名作家安先艾老人。以为讲学之资。于是春节后便作了采访,将采访记寄给曼君老师;讲学后,来信说,效果好,让代向赛老致谢。遂将原稿整理,名为《对炉话史录》,寄请赛老订正。5月,寨老将订正稿寄回(笔者时在黔西南州民族师专);谨遵泰老尊意,暂不发表。94年10月底.安老仙逝,曼君老师、笔者与全国文艺界学术界同仁一道为又离去一位“五四”著名作家而哀悼、挽惜。于是我拿出珍藏已久的《对炉话史录》一稿交…  相似文献   

12.
耿耿铮铮骨,清清淡淡人。风云收眼底。乡土飘诗魂。这是段文辉先生所作、刘海粟大师书赠我父亲的一首五言诗.虽短短四句,却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我父亲的一生。他计年代脐身文坛.八十九年风雨沧桑历尽,临波折坎坷从不折腰。一生清清淡淡一两袖清风。关于我父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贵州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他扶掖后学的道德风范,在他生前和去世后,许多文章已一书再书。我想.这些都由他人和后人去评说吧I在我们于女心中,最值得怀念和永久记忆的还是他的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和对我们视则淡淡,实则深深的关心和教育。在我们兄弟姊妹…  相似文献   

13.
刘护平传     
刘护平,江西省吉水县人。1910年生于一贫苦的农民家里。1928年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农民暴动,刘护平手持梭镖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赤卫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五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四军连指导员,红五军团保卫局长。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五次  相似文献   

14.
李华飞传     
冉庄 《巴蜀史志》2010,(3):51-52
李华飞(1914—1998),享年84岁。生于重庆巴县木洞镇尾的三窍湾。曾任重庆巴县师范学校副校长、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副组长、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组长、四川省曲艺队队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5.
陈家鼎传     
陈家鼎(1875——1928),字汉元,一名陈曾,故自号半僧,湖南宁乡人。追随孙中山,反清讨袁,护国护法,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1898年入两湖书院,与黄兴缔交,曾同参与唐才常自立军起义事。1902年秋,东渡日本  相似文献   

16.
张洛行传     
撰写历史应采及传说、民歌。这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作法。建国后,对太平天国的传说和民歌,广西、江苏、安徽、贵州等省搜集最丰富,给撰史的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传说、民歌怎样鉴定?那些可以采用?那些应该传疑?撰写时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史学界的探讨。我于1958年重写《太平天国史》,许多篇传记都广采传说、民歌。这是一种尝试的工作,而识见浅短,自知错误滋多。今天把所写的《张洛行传》发表于本刊,以求  相似文献   

17.
传瓦     
正小舅建的新房子今天盖瓦,妈妈带着姐姐、我和小弟兴冲冲地去了外婆家。我们到达的时候,只见爸爸和一些人已经在忙碌了。新屋盖瓦时,需要人手多,我和小弟也加入了传瓦的行列。地上堆着一大堆琉璃瓦,一位叔叔搬起一块瓦递给小弟,小弟再传给我,我再递给木梯上的叔叔,叔叔再挨个着传上去,最后传到屋顶上,由砖匠师傅用水泥把瓦固定好。刚开始,我们感到这像学校里搞的击鼓传花的游戏,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好玩。大家传得很顺利,渐渐地我和小弟就招架不住了。一块瓦有几斤重,接来送往似乎不太要走动,但我们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有点接不住了,手上的力气  相似文献   

18.
陶新春传     
农奴生活陶新春,原名陶正春,一名陶虎,苗族,于公元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生于贵州省威宁州(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骨董山(今属赫章县)。陶新春家世代都是以机土目的农奴。陶新春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熊家,又生了个弟弟,名叫熊草果,后来改名熊万顺。熊家也是土目的农奴,陶新春和弟弟陶三春随母到熊家,继续过着悲惨的农奴生活。陶新春的父亲是被土目折磨死的,他自己也因为不能按期缴出虎皮、狐皮等物,受过土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香崖居士。两广总督任上。取唐代岭南诗人张九龄“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诗意.号“无竞居士”,又因创办广雅书院,号“广雅”:湖广总督任上,仿越王勾践“冬抱冰,夏握火”以振邦家之志,将武昌居所命名“抱冰堂”,晚年自号“抱冰老人”;辞世后,清廷追谥“文襄”,时称“张文襄公”。  相似文献   

20.
张乐行传     
前期捻军最高领袖张乐行(1810——1863)或作张洛行,安徽毫州雉河集(涡阳)张老家(村)人。其父张慰祖,母燕氏,均在起义前逝世,大哥张问行早年夭折,二哥张敏行为捻军将领,乐行排行第三。乐行之妻马氏,为农村妇女,不曾参军,续娶妻子杜金蝉,随军转战,是他的得力助手。其子张喜,起义时年纪尚幼,起义失败后,父子同时殉难。张乐行的家庭是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家庭,其家庭成员,有许多人是捻军领袖,并为之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