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以其固有的特点即史官、史馆制度的存在,撰写本朝史、前朝史的传统和史学家对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的坚守等,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以丰富的、多种表现形式的历史撰述,雄辩地证明与阐说中国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二是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揭示出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2.
<正>由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教授主编的《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包括:1.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连续"和"断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用以研究中西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对西方文明发展以断裂为特征,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做了理论上的说明。2.在悉心研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以自由为内容的精神发展观与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中国近代社会和史学的变迁,历史编纂学也迎来一场体系性革新,从编纂旨趣到理论体系、从承载内容到表现形式等,都展露出明显异于传统的新特点。近代历史编纂领域形成的新格局,与西学传播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对西方史学的移植和对传统史学的摒弃,似乎在传统和近代历史编纂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有违中国史学、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埃及是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历史上存续了近四千年,创造了辉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但最终作为一个文明整体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失落的文明。但相较于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古代中国等文明而言,失落的文明更具神秘色彩。近代以来,为了揭开古代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世界各国学者竞相介入,投入全部才智,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谜团。随  相似文献   

5.
史学家对世界各大区上古文明,如古埃及文明、西亚文明、爱琴海文明、伊朗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印第安文明等已有多年精湛研究和高度评价。但黑非洲上古文明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我国世界上古史教科书几乎未曾提及。本文依据有关黑非洲上古史近几十年来考古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进展,对黑非洲上古文明的世界历史地位作一个初探。本文认为:黑非洲大陆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独具特色的上古文明,(这点60年代后也为西方学者所逐步接受),而且在世界历史发展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欧亚大陆其他各区域上古文明有很大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又是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一、黑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自古以来常被视为蛮荒之地,虽然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中原地区,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诞生嬗变了源远流长的高度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并称中国三大文明发源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天之骄子们铁马金戈、纵横山野,开创了龙江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从整体上进行的,他把每一个文明都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比较研究。他的整体论思想与中国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认为“中国模式”与“希腊模式”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汤因比不仅仔细研究了中国的太极阴阳之说,并且用这一学说来解说自己的文明理论。他不仅运用这种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中国文明历史的进程,而且他还以此来解释世界上其他的文明与历史行程。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研治和叙述新中国历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以通史思维进行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0.
满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王朝,奠定了中国今日版图,发展了中国文化,在其从长白山走向中原的崛起过程中形成了“满族精神”. “满族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历史文明,积累了历史发展动力. “满族精神”概括起来共有四个方面:自强进取的奋斗精神,从肃慎到满族,顽强进取;继承与开拓并举的创新精神,将继承中国历史传统和满族自身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进而发展创新;巴图鲁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满族崛起时反抗民族压迫的顽强精神升华为抵抗外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涵盖继承、团结、包容、借鉴和学习等内容.“满族精神”具有厚重的当代价值,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处于草原与农耕文化的汇合处,而太原则位于山西的中心区域。如果我们将太原的历史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考察,会清晰地看到,太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文明交接点。 世界史上有两个地理文化带。一是世界文明带或称“欧亚大陆桥”,这个带大致在赤道以北的北回归线上,西起地中海东部,东到东亚,长度为一万公里,发生在这个带上的文化有尼罗河、两河、印度和黄河文化(1)。大致与此平行,还有一条带,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这个带称“欧亚草原带”,西起多瑙河下游,经东欧草原一直伸展到中国东北,这个带的长度也大致为一万公里。在“欧亚草原带”…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五篇文章,从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认同观念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作了讨论。瞿林东教授的文章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的认同乃至对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都是以历史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易宁教授的文章分析《尚书·周书》对历史之"同"及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指出中国古代建立在人文基础之上的历史认同观念所蕴含的异中见"同"和从变化中把握相对不变真理的思维特点源于殷周之际周人的历史思维。汪高鑫教授的文章指出,汉代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加强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汉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对治统、思想、民族和地理等方面的认同。向燕南教授的文章指出,五代至鸦片战争前虽然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各少数民族均普遍认同汉族的历史文化。在此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构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旋律。张越教授的文章指出,近代历史研究重视探讨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基础。这五篇文章,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单位。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文明间的多层次交往频繁进行,既有对话、合作,也有差异、分歧。由此角度看,世界历史进程就是不同文明互动交往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邀请四位学界同仁,分别从理论与实证研究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往。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文明本身及文明交往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对当代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理论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的研究所,旨在加强历史理论研究,下设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思潮、中国通史、国家治理史、中华文明史、中外文明比较、海外中国学九个研究室,在学科设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历史和长时段研究。为便于大家及时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历史理论研究所拟按照九个学科(研究室)的设置,逐年就历史理论领域的研究状况写一综述,包括就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曦 《文博》2001,2(5):24-28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连续性,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空间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所形成的文化格局对其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里仅从主要的几个方面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承办的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于2018年4月20—2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共提交论文21篇。多维视角下的丝路文明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历来备受学者关注。李国强《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疆通史》是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七部分卷中的一部。在“丛书”总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先生的总体创意下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 ,向人们展示了在辉煌的陆地文明的光环下几乎被掩盖了的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总结了中国内陆与沿海疆域经济、政治互动发展的历史规律 ,揭示了中国海疆发展迥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独特性。作为对中国海疆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通史性专著 ,该书堪称是对这一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开山之作。它涉及了海疆历史发展中有关政治制度、社会经…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方面,主张控制人口,主要涉及绿色发展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要素方面,倡行植树造林,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和持续绿化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条件方面,强调科教对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先导作用,突出立法建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蕴含有绿色发展的科技观、教育观和法制观。总结和研究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与理论逻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设计、新规范,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