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敦煌石室《晋史》写本记录东晋太兴二年二月至六月间事,属编年体,其文献归属迄今未有定论。先唐众家编年体晋史,“多用《左氏》以易旧闻”这一特点为孙盛《晋阳秋》所专有,敦煌石室《晋史》写本与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先唐编年体晋史记录东晋元帝朝事者有曹嘉之《晋纪》、邓粲《晋纪》、孙盛《晋阳秋》、刘谦之《晋纪》四家。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和孙盛《晋阳秋》为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而打破年月限制的特点完全契合。与此同时,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对王敦的评价和《晋阳秋》一致而与邓粲《晋纪》相左又为追寻写本的归属指明了方向。上述证据表明,敦煌石室《晋史》写本当钞录自孙盛《晋阳秋》。  相似文献   

2.
芦韬 《黑龙江史志》2015,(1):148+160
吐鲁番出土的残本《晋阳秋》,为著名史学家孙盛所撰,其保存内容前半部分为晋惠帝时赵王司马伦与贾南风外戚集团及张华权臣集团的政治冲突史实,后半部分为张华个人传记及《鹦鹉赋》,吐鲁番本晋阳秋与传世史籍互补,为研究晋代历史及孙盛本《晋阳秋》版本提供了及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现存《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中,邓粲所撰晋史有三种不同名称,分别是《元明纪》、《晋纪》、《晋阳秋》.经笔者考证,三者实为二书即《元明纪》和《晋阳秋》,前者主要记载东晋元、明二朝事,故以《元明纪》名之,被后人称作《晋纪》;后者记事迄于晋孝武帝,亦被后人称作《晋纪》.《元明纪》与《晋阳秋》成书后...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慕湘,可能人们不是很熟知,但要说到《晋阳秋》,60岁左右的人和文学爱好者就不陌生了。慕湘就是小说《晋阳秋》的作者;慕湘就是长篇系列小说《新波旧澜》四部曲《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自由花》的作者;慕湘就是点校太原赤桥清末举人刘大鹏著作《晋祠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7,(6)
新近出版的《汤显祖集全编》中收录了新近辑得的《诗文续补遗》一卷,其中出自宗谱文献的十一篇,除出自《文昌汤氏宗谱》中的一副对联可以确定为汤显祖所作外,其馀十篇均有作伪的嫌疑,其中八篇作伪证据明显,基本可以确定为伪作。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出自宗谱中的署名为名家的作品的辑佚和采录,一定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另外,《诗文续补遗》中所收入的两篇出土文献,也存在着明显的作伪嫌疑。  相似文献   

6.
汤球对两晋十六国史书的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球在两晋十六国史撰述的辑佚与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对诸家晋史进行辑佚与校勘 ,编撰《十六国春秋辑补》和《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汤球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辑佚大家 ,他收集了保存于各种类书、文史之注及其他书籍中两晋十六国史撰述方面的佚文 ,为我们今天研究两晋十六国史和整理唐修《晋书》 ,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汉晋春秋》在史学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起汉光武帝,终于西晋愍帝,编述了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的历史。此书卷数,各书所述歧异。《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四十七卷,《晋书》本传及《两唐志》记载为五十四卷,今已亡佚。清代学者辑本,常见的有黄爽辑一卷本,收入《汉学堂丛书》及《黄氏逸书考》;汤球辑三卷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另有王仁俊辑一卷本,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未刊印,流传不广,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众家编年体晋史》所收《汉晋春秋》,即以汤球辑本予以整理校注,而将黄奭辑本中尚有的汤球辑本昕漏略的内容摘出,作为补遗录入,但未与王仁俊  相似文献   

8.
在现存宋人所编各种专门性史料工具书当中,《南宋馆阁录》及其续编《南宋馆阁续录》一书是较为系统的一种。此书原名《中兴馆阁录》及《中兴馆阁续录》,清修《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辑出时改易今名,较为醒目,故今人多称“南宋”而不称“中兴”。书中的史料,对于研究宋代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以及考求宋朝典故与宋人生平,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迄今为止,由于版本及流传等方面的原因,本书往往不为治宋史者所重视,因而其中的史料尚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本书源流及其史料价值作一简略的叙述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晋人所撰的诸家东汉史中,西晋史家司马彪所撰纪传体《续汉书》是史学价值较高、较有特色的一部,亦因此得到了后人如刘勰、刘知几、唐太宗等的充分肯定。概括而言,《续汉书》的史学特色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在史书体例方面,所设志目较前史既有延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设立了能反映其撰述动因、史学思想的较有特色和价值的《序传》;二,在史料来源、史料价值方面,司马彪广泛参考了《东观汉记》及各种相关档案、文献,使《续汉书》史料丰富详实,从而使该书不仅成为范晔撰《后汉书》的参考之一,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范书、《东观汉记》及《后汉纪》等书记载的简、缺、误等不足;三,《续汉书》所体现的重谱系、天人感应的社会历史观等可折射出晋代史学思想之一斑,有助于借此把握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南越志》是六朝时期重要的地志作品,为南朝宋沈怀远坐事徙广州后所撰,大约亡佚于元代。该书现有陶宗仪《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陶栋《辑佚丛刊》、叶昌炽《觳淡庐丛稿》、吴曾祺《旧小说》、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骆伟《岭南古代方志辑佚》等辑本,但以上辑本尚有遗漏待补。现存佚文涉及地理沿革、山水名胜、物产风俗、历史内容、传说故事,甚至具有小说化书写内容等多方面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浓重的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11.
现存单卷本《明史断略》,作者署名钱谦益。另有同名四卷本,署名彭而述。两书内容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彭而述对钱著进行了评点与续写,两书相同的部分是彭氏抄袭钱著的。实际上,彭而述撰写《明史断略》是毋庸置疑的。而题名钱谦益所作《明史断略》则从史观、所载史事、人物事迹上与钱氏及其所载大相径庭,显然非出自钱氏之手。署名钱氏单卷本《明史断略》是彭氏《明史断略》抄本的残本。而《明事断略》则是在抄写署名钱氏本的基础上,以自己对史事、人物的认识改窜原文而成。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21,(3)
上海图书馆藏陈立《公羊义疏》稿本是陈立生前最后的修订本,但并非陈氏最后的完整定稿,可以认定,陈氏《公羊义疏》是一部没有最后写定的著作。上图稿本天头与签条上的校记均出自校勘《皇清经解续编》本的校勘者之手,故上图稿本是《续经解》本的底本。上图稿本总卷与子卷相结合的分卷方式基于陈立特殊的考虑,体现了陈氏对何休注的信从,这对研究陈立是书体例与其经学思想大有裨益。与《续经解》本相比,上图稿本无论在文字还是内容上都保留了陈立疏文的原貌,对纠正《续经解》本误字及增补脱文等等都具有较大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赐惠颇多的《四库全书总目》亦有纰漏之处,我们发现该书在明代史料鉴别上出现了两处失误:将《姜氏秘史》与《革除编年》、《续藏书》与《熙朝名臣实录》各自看作两本不同的书,并给予迥异的评价。通过考证,《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熙朝名臣实录》即《续藏书》。《四库全书总目》一书两收两评的失误,让我们体会到当时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及做学问之难。  相似文献   

14.
元修《辽史》多取材于耶律俨《皇朝实录》。《辽史.营卫志》实出自耶律俨《实录》,《百官志》中也包含大量《实录》佚文;此外,圣宗、兴宗、道宗三《纪》应也是依据《实录》写成。耶律俨《皇朝实录》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此前分别成书于圣宗统和九年(991)、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道宗大安元年(1085)的《实录》,这些内容应为研究辽史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但从耶律俨《实录》来看,《实录》内容失之过略应是辽修《实录》的通病。有关辽代史料的匮乏,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辽亡后史料的散失。  相似文献   

15.
宝庆《四明志》为浙江宁波地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型志书,成书后仍时有续增。该志体例创新,门类丰富,条理明晰,叙事完备,考订翔实,充分体现志书发展到宋代已经较为完备成熟的特点。此外,该志史料价值和辑佚价值等较大,为研究宋代地方官制提供鲜活可信的文献依据。其中大量的民俗和乡土琐事资料亦为他种史料所不及。当然,该志也存在诸如考史有误,引文不够严谨及传抄中出现的错、讹、脱、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朝刘宋范晔撰著的《后汉书》本纪和列传,配以西晋司马彪《续汉书》诸志,是研治东汉一朝史事最为重要的基本史料。惟研究西汉以及汉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地理问题,范晔《后汉书》和包括《郡国志》在内的《续汉书》诸志,同样具有很多《汉书·地理志》以及《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所不具备的独特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南京地区研究红学人才辈出,红学研究专家严中撰写的《红楼续话》一书业已问世。最近北京著名学者周汝昌写来一信,盛赞该书。本刊征得周老同意,予以转载。南京严中先生著有《红楼丛话》一书,问世后颇获佳评。今冬忽又有《红楼续话》梓行,“续”者即续《丛话》...  相似文献   

18.
李晓明 《文献》2001,(2):184-192
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宋别集类共收书396种,经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核对,发现有236种书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辑佚书抄录的不同.这里所讲的辑佚书,即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失传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注"永乐大典本".  相似文献   

19.
正在《韩非子》文献整理和相关研究中,晋阳力士"牛子耕"常被用作人名资料,据以推测春秋末叶至战国初期农业使用牛耕的情况。从学术研究到中学教材,殆已相沿成习。然而,新近发现的河南新郑等地一些汉墓模印画像空心砖残片上,擒牛人物的"牛子"榜题证明,学界对《韩非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句读有误。事实上,少室周在晋阳与这位正在耕田的不知名男子相遇,睹其徒手擒牛、膂力非凡,与其角力而不胜,姑称之"牛子",遂有"至晋阳,有力士牛子耕,与角力而不胜"的描述。以"牛子"擒牛  相似文献   

20.
《沧桑》1994,(3)
晋阳古城,即今太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一带,历史上为我国北方的名城重镇。曾名晋阳、太原、并州、北京、北都,西京……。北齐高洋父子,唐代李渊父子,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志远以及北汉刘崇都是从晋阳起家,进而夺取天下的。故晋阳又有“龙城”之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三下河东灭北汉。云:“参商不并立”,惧怕这龙兴之地再有真龙兴起,争夺天下。炬焚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至今远隔千年,古迹荡尽,史料散佚,对晋阳古城的城垣布局,范围大小,人们莫衷一是,众说纷云,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