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章学诚在他生前因不善考证并批评考证而被边缘化,在他去世后相当长时间内,章学诚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处于潜伏隐晦的状态。直到内藤湖南、胡适、何炳松等现代学者把章学诚从"地下"发掘出来,他才扬名于天下,其学术思想才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事实上,在他去世后的晚清100余年间,方志学思想作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方志学创见在晚清基本都得到回应,也不乏一些学者效仿章学诚的修志体例撰修方志。章学诚的方志学说被引用率极高,晚清方志学家已经奉他为方志学的权威。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的学者章学诚是著名的地方志学家,其关于地方志编修的思想和方法对当时乃至现在的地方志编纂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一生虽未作过官,但却在官方主持的编纂地方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值得从事地方志理论研究的学者和编纂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去研究和了解。要了解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及其如何成为地方志专家的,就必须要"回到章学诚",要回到章学诚生活的社会时代,走入其家庭及家族,了解其经常接  相似文献   

3.
仓修良、叶建华著《章学诚评传》陈鹏鸣章学诚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自从本世纪初日本人内滕虎次郎编著《章实斋先生年谱》以来,章学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前,尽管海内外出版或发表了不少研究章学诚的著作或论文,但关于章学诚学术思想评传的著作只有美国学者...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的女才观有着兼具进步性和保守性的特点,这一方面是受明清时社会上批判传统妇女观思潮的影响,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受章学诚"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的影响,极富章学诚自己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5.
驳章学诚“戴震不解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道彬 《安徽史学》2012,(2):115-121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乾嘉学术的两座高峰,戴氏以典籍考证著名于世,章氏以史学理论自矜于时,二者学术路径不同,旨趣有别。而章氏以"戴君不解史学"攻击考证学派,引出了一个令后人长期争议的话题。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探讨可以考见,戴氏不惟甚解史学义例,而且在方志、家谱及史料考证方面成就颇多,在清代历史考证学领域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刘咸炘阐释了章学诚关于浙东史学、六经皆史、记注与撰述等问题与范畴的论述,这些心得沉淀为刘咸炘史学理论的亮点和底色。刘咸炘还深入比较章学诚史学与西方史学,回击了西方史学优越论,坚守了中国本位的史学立场。刘咸炘承袭章学诚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衣钵,堪称"续章"的代表人物,但其中又有"匡章"之义。刘咸炘提出的"察势观风"已突破了章学诚史学的固有疆界,在近代史学史上自成一派。"续章"强调的是继承史学传统,"匡章"则是对传统史学的革新,这既为近代本土史学理论的重建注入了必要的传统因素,也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学术转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新旧史学和中西史学的交汇、碰撞、嬗变中,刘咸炘的章学诚研究引起了内藤湖南、钱穆、蒙文通、齐思和等中外史学家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本位史学家在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历代以经学研究为职志者不乏其人。林庆彰先生以其丰厚而严谨的著述、执着而笃实的学风,为当代中国的经史研究领域贡献良多。正值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以加强之时,经学研究也定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而林氏的经学史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奉献精神,也将会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只有诉诸理学的语境才能获得完全的理解。程朱理学在道器的层面区分了形上之经学与形下之史学,内在地割裂了经、史的关系,最终导致理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学术流弊。从史学史上看,理学自发端以来所倡导的"经以载道"及"经本史末"不仅没有影响史学的发展,反而促成了史学的理学化转型。史学的理学化不仅在史学实践方面形成了宋代史著别具一格的理学特色,而且还在史学理论方面衍生出明代王世贞的"《六经》,史之言理者也"以及清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通过对"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的系统阐释,打破了理学家"经以载道"的观念,开启了以史明道的新路向。通过追踪经、史关系自理学以来的演变过程,本文最终厘清了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学渊源及其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标榜实事求是的考据学是有清一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思潮。乾嘉期间,考据学发展至鼎盛并流于泛滥,日渐离开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方向。针对这一学术风气,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反对为考据而考据。"六经皆史"说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洪亮吉和章学诚同为清代中期修志名家,在方志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他们在日常的学术交往中,关系密切,交流频繁。但由于两人修志观点的不同,在纂修方志的问题上却有一次论争。这是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由于学术思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蕴:由"六经皆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一"、"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思想;由修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视经典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汉学"、"宋学"交攻的背景密切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3.
身为乾隆时期朴学领袖朱筠之子,朱锡庚未能世其家学并弘扬考据之风,反而在与章学诚、阮元等著名学者的交往中,开始检讨汉宋之学,治学路径逐渐从训诂考据走向了义理追求,提出了"礼外无理"的主张,反映了嘉道时期学术思想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4.
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学诚将这一命题提出后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六经皆史"是否为章学诚首创存有争议,笔者试着对"六经皆史"渊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6.
刘师培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经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著名学者黄侃曾说:“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左庵集》是刘师培早期学术思想的荟萃,其内容涉及经学、文字学、以及训诂、校勘、地理、天文历法等方面。本文试图对《左庵集》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一论述,以期对刘师培早期的学术思想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史”说井非章学诚始倡,却被他特别强调,是他学术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本文认为,章氏“六经皆史”说并非贬损经的地位,相反,而是借重史学“道不离器”的传统,矫正心学的积弊,恢复经学的本旨。“原经”成为章学诚毕生追求的学术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在现代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者与所谓的西化派及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对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视域的关注。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刘大年先生亦不例外,他的晚年著作《评近代经学》,对近代经学进行了宏阔、深邃、缜密、独到及精辟的思考和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典范。但迄今为止,其近代经学研究在学界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儒学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以及当前对于中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对于认识和把握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思想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清初关中学者李二曲和王心敬与河南襄城刘氏二代人之间始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且有着长期的书信往来。从这些书信中既可以看到他们之间彼此深厚的友谊,也可以看到双方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特别是在对陆王心学、经学、史学以及古诗文的看法上存在着分歧,这些分歧既反映了清初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后世学者基本上按照这一线索将章太炎以"六经皆史"为要义的"古文经学"进行一分为二的评说:一方面肯定章太炎破除由经见道、通经致用的经学思维,将"六经"历史文献化,使儒家六经从神圣宝典下降到了古史资料地位。另一方面,又批评其"六经皆史"之说终未能脱离儒家经学的羁绊,仍为尊经崇圣的观念所困。这样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框架的二分法往往使我们忽略章太炎"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轨迹和自身意图,从而造成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割裂和简化。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是其"古文经学"的主干,最能表现其"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自身的思想轨迹。本文试图追迹章氏《春秋》学的变化发展,并以《春秋》学为中心,考察其"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提示其中值得重新审视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