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整个中日关系史来看,明代中日两国的关系占有很重要的一页。作为官修的正史《明史》是研究明代中日关系的主要史料,然而《明史·日本传》所记述的史料还有许多缺点和遗漏,一些历史事件记述过于简单和模糊,给后人研究留下了许多不清楚、有争议的难题。本文主要就读《明史·日本传》发现的一些有异议的问题,略陈管见,旨在求教并继续研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四史”之末,清代官修《明史》十分引人注目。它的纂修活动从顺治二年(1645)首次诏修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刊行,其间跨越四朝,凡经九十五年,历时之长,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已属罕见。这部《明史》历来受到人门的称誉,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质量最好的一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明史》后来经过精心细致的勘改和修订,从而形成了《明史》的最后定本即《四库全书》本,~①这是研究《明史》和研究清代官方史学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四库全书》本《明史》的产生《明史》虽然正式诏修于顺治二…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王世贞的史学著作对清官修《明史》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在史料方面,王氏的著作为清人撰修《明史》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史料;在传记的撰写方面,《明史》或直接因袭、或稍作删改了王氏的许多成稿;在事实的判断方面,《明史》很多依从王氏的论断考辨;在体例方面,《明史》亦受到王氏史著的影响,有关体例参考了王书  相似文献   

4.
吴航 《安徽史学》2016,(1):49-55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史》人物传记取材甚广,其中以《明实录》为重要的史料来源.《明史》许多传记据《明实录》中人物本传润色或删改而成,传记中时间、事件、奏疏等史料多取材于《明实录》,承袭了实录中的许多错误记载.据考察, 《明史》传记采纳自《明实录》与其他史籍的比例约是1比2.与具体某一种史籍相比, 《明史》传记对《明实录》的采纳占有绝对优...  相似文献   

6.
明世宗被缢杀于"嘉靖二十年"的错误记载、《明史》卷二十八《五行一·疾疫》的大量错漏,说明万斯同的《明史稿》中的正确记载部分,常被后来的王鸿緖《明史稿》、张廷玉《明史》错误漏写或删改。因此,有时应当更加重视万斯同《明史稿》的史料价值,万斯同《明史稿》与张廷玉《明史》二书应当是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存殿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失误或待斟之处,多由《明史》成书时徵引原始史料的失误或不审所致;而点校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瑕疵,多属误校或漏校。追源溯流,查考《明史》纂修所据的若干原始文献,并认真复核点校本的若干点校,发现其中的错漏或待斟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明史》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史美珍 《沧桑》2011,(5):54-55
中国古代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清官修《明史》便是易代修史的产物。顺治二年之后,诏谕开馆修史。惟有明三百年,事迹繁杂,非短时间所能纂述,因此,它的修纂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95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已有学者对《明史》的某些方面作了论述,对于编纂过程,也有很多研究,但其到底应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顾诚《南明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顾诚《南明史》何龄修南明史在中国史学中不是一个冷门。在清末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南明史的研究都曾掀起高潮。这里有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自从顺治初函可《再变纪》案、康熙庄氏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到乾隆...  相似文献   

10.
陈辽 《文献》2002,(2):141-158
治明史者,一般都根据《明实录》、清政府官修的《明史》、清入关前的史料以及某些野史笔记.  相似文献   

11.
陆奎勋于雍正元年(1723年)参修《明史》,随后四年,他撰成《明史拟传》五卷。陆奎勋《明史拟传》较王鸿绪《明史稿》有四大特点:一、增补史料,扩充内容。二、纠谬订误,辨正史事。三、润色辞章,语句精炼。四、评价人物,直舒其意。殿本《明史》因袭或参考《明史拟传》,陆奎勋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明书》由傅维鳞参修《明史》而引发,自顺治四年开始撰写,到十年基本完成。以完成时间论,是第一部明代全史。《明书》的刊布、流传,经历了一个比较坎坷的历程,这与清廷的文化政策,与《四库全书总目》的苛评,与《明史》的独尊地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编纂的纪传体明史,共171卷,记事多有详于《明史》或《明史》所不载者,对明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作为参与顺治朝官修《明史》的翰林院编修,傅维鳞深知实录与野史之弊,故其治史态度堪称严谨,所修《明书》质量亦高。不过,同任何一部史书一样,凭个人功力修竣的《明书》,也难免有前后抵牾、史事记载舛误之处。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十则。一、前后抵牾五则卷13《世宗肃皇帝本纪》记:“庚午,葬武宗于茂陵。”①而卷12《武宗毅皇帝本纪》则云:“九月庚午,葬康陵。”前后矛盾。实际茂陵是宪宗陵寝,庚陵才是武宗的陵…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明史史料学姜胜利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清人在明史研究和明史著作的编纂中,十分重视史料问题,他们在如下几方面作得比较突出,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史料学理论和方法。(一)对明史史料的认识清人所面对的明史史料,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的明史研究,在研究观点、方法、史料等层面都有推进,传统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新的研究理念、方法的推出显示出明史研究的蓬勃生机。而一些新发现、整理的史料势必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获得广泛认知,并引导明史研究领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明史》是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该书《河渠志·黄河》对于研究黄河在明代的相关情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中存有较多讹误,以往学者对这些讹误已有所校正,但仍存留有一些讹误。本文将"明实录"、地理类志书、政书、笔记、诏令奏议、地方志等官修、私修史书与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明史·河渠志·黄河》加以对比,在前人已纠正的错误的基础上,对仍存在的讹误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17.
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撰《移明史馆帖子》六通,商榷《明史》之《艺文志》、《史表》、《隐逸传》、《忠义传》,由于此期史馆审订《明史》之处甚少,其建议未予以采纳。《明史》刊刻之后,全祖望遂先对《明史》进行纠缪订误、补充史料,撰写了大量墓志传状题跋之文,极力褒扬明末清初抗清人物的忠义气节,充分彰显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史风格。深入探究全祖望对《明史》之检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祖望史学思想和治史特色,还有助于深入研究清朝官修《明史》之得失。  相似文献   

18.
刘灿章 《文博》2006,(2):54-57
一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明朝礼部尚书之职于顺治二年(1645)五月降清后,在次年正月被授以礼部尚书管宏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晋太子太保,顺治九年三月病逝河南孟津乡里,谥文安。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清史·列传>》时,王铎被定性为“贰臣”,入  相似文献   

19.
近年南京出土的明代名臣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王徽墓志,详细记载了王徽的生平事迹,对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墓志经重新释读,不仅订正了以往释文中错误,而且还与史料中录文相校正,对一些问题得出更为全面的认识。如《明史》本传记王徽于宪宗朝疏陈四事,今据墓志并与其他史料相印证,实为五事;王徽弹劾牛玉而被贬普安,墓志详录其于普安之事迹,此可补益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20.
《明史》是清朝政府较早组织编纂的一部书籍。自顺治二年(1645)诏令纂修,至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乾隆四年(1739)刊行,中间时断时续,或兴或辍,前后近百年之久。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参加了《明史》的编纂工作,而其中贡献突出者,首推万斯同,次即王鸿绪。但是,后人对万斯同的贡献多予肯定,而对王鸿绪却颇多责难,说他有“窜改”、“攘窃”的丑行,实际上这是很不公允的。本文仅就王鸿绪与《明史》纂修的问题,作简要的叙述和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