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新 《民国档案》2002,16(4):29-35
留学人员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卓越贡献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讨论常常集中于留日人员.忽视了留学欧美人士.常常囿于整体考察,忽视了留学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差异。本尝试以留日学生为参照系,展现留学欧美人士在民国建立过程中的独特风采,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民国史更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自晚清以迄民国,一批批青年学子远渡重洋,前往欧美留学,待他们归国时,随身带回两种形式的西方文化:一是在西国学校里学到的西学书本知识,二是在异域生活中体验的西方生活方式。前者是建设近代科技文化事业的专业知识,是显性的文本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不仅有大批人员以留学、移民或劳务等方式前往世界各国,而且近年来,这类人员回国工作、生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有关他们的文化再适应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的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和评述,希望能对加强我国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芳 《福建史志》2012,(6):42-43,52
林遵,原名林准,福州人,烟台海军学校驾驶十八届学生。民国17年(1928年)烟台海校停办,林遵和同学一起转入马尾海军学校完成学业。次年被选派赴英国留学,学成归国.先后担任海军枪炮官、航海官和副舰长等职。民国26年又赴德国潜艇学校深造.民国28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5.
张卫 《黑龙江史志》2014,(24):45-46
相对历史上的留学潮,如今的留学生职业竞争力如何。论文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150名海外留学归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其择业倾向、主要就业渠道、职业满意度、就业问题等多方面了解这一群体的职业现状,结合培养成本因素,分析这一群体的不同职业满意度,进而总结影响职业满意度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自身和相关部门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海军37年的发展历史中,曾先后出现过11位海军总司令。他们是: “尽力民国最多”的黄钟瑛 黄钟瑛,字赞侯,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十一届驾驶班毕业,曾随“济远”舰参加过甲午海战。身材瘦小的黄钟瑛在清末海军中资历不深,声名不显。但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成为民国的首任海军总长和首任海军总司令。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此时,黄钟瑛任“海筹”号巡洋舰舰长,奉命率舰前往武汉江面,帮助镇压起义。因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黄钟瑛逐渐开始同情、支持海军中下级军官和…  相似文献   

7.
姜新 《民国档案》2007,8(3):66-71
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是近代留学潮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留学活动连绵不断,从事专业相对集中。作为群体,他们构成了影响民国政局的权力集团,掌握着重要的军权、政权乃至中央权力;他们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成为进步活动的中流砥柱;也参加了争权、割据与混战,成为纷乱的重要源泉。事实证明,留学生正在摆脱边缘化的境遇,进入主流社会;留学生可能为进步贡献力量,也可能成为进步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陈绍宽是民国海军的重要领导人,民国21-34年(1932-1945年),他先后担任过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等要职,主持民国海军工作达13年,对海军的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中国教育部编撰的《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一书 ,从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出国与回国时间、留学国别、留学方式、出国及回国留学人员的地域分布以及所学专业和回国任职的情况等若干方面 ,对书中收录的 4 2 4名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归纳、描述性的分析 ,以期“管中窥豹”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留学人员的一些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赖晨 《文史天地》2013,(9):32-34
严复是老资格的"海龟",早年学习海军留学英国,学贯中西。他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归国后,一直在文教界发展,除了短暂在新闻界、实业界、政界呆过,大部分时间在学术界谋生。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俄文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前身)、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安徽师范学堂教书谋生,其最高职务是北京大学校长,就是这个职务也没做多久就被教育部辞退了。那么,这个才高八斗的启蒙大师,为何  相似文献   

11.
在《季羡林留德回忆录》中,作者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便身价百倍。"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国情。但现在,这样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近期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外留学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近114万,同时,留学归国人数也同比增长了46%,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留学出国和归国人数双双"井喷",令人思考。前者说  相似文献   

12.
郑凯旋 《百年潮》2024,(1):73-78
<正>陈望道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1915年初赴日留学。留学期间,陈望道与当时的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交往甚密,因受到他们的影响和鼓励,青年陈望道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年,归国后的陈望道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留美学生的高潮是1911年前后,其发展则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中国近代最早赴美留学的是容闳、黄胜、黄宽三人,时为1847年,出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先生相助之功。1854年,容闳归国后,经过十几年辛苦奔波,结识了曾国藩,终于在1872年陆续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由于顽固派的群起反对,这批幼童于1881年“凄然归国”。此后赴美留学者一度中断。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通过留学救国曾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呼声,于是人们再度飘往太平洋的彼岸,企求救国良方。但至1900年,留美人数仅有十多人。八国  相似文献   

14.
海军指挥学院高晓星编辑之《陈绍宽文集》,最近已由海潮出版社出版,为研究民国军事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陈绍宽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国海军高级将领,在他长达40年的海军生涯中,主持旧中国海军17年之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绍宽先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副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15.
陈绍宽主持民国海军工作17年。他十分重视海军人才建设,多次提出"训练人第一"的主张,重视海军院校和人才体系建设,重视海军人才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了一批当时海军建设与运用急需的人才,对民国海军的建设发展与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珠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民国海军总司令潘文治。说到潘文治,他与民国的两个重要人物孙中山、蒋介石以及共产党都有一段奇缘。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每逢重大事件发生之时,海外留学生即大批归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七七抗战,直至新中国成立,都成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上的回国高潮。本文主要叙述抗战军兴后,海外留学生共赴国难的情形,藉以探索国难期间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蒋百里是民国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军事,创办了中国现代国防理论。他同时又是战略大师,较为准确地预测到日本侵华战争进程,提出了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他多才多艺,在文艺、书法、翻译、外交等方面均有贡献。而林徽因是民国时期最令人瞩目的美貌才女。因了如此缘由,今人便有了"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之说。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有着长达三代人的深厚情缘。  相似文献   

19.
正清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二十五日,左宗棠为实现中国海防自强,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船政集造船、教育为一体,以组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为目标,其辉煌历史孕育了优秀的船政文化。一百多年来,船政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笔者通过史料、船政老照片等考证,发现被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民国15年(1926年)福州船政局改称"海军马尾造船所",民国15年福州海军学校改称"马尾海军学校"及民国6年福州海军学校第一、二届转入烟台海军学校就读等三处有误。其实,民国  相似文献   

20.
李世甲(1894-1970年),又名渚藩、德声。字凯涛,现代海军名将,生于侯官,长乐沙京人。他一生主要从事民国海军事业.先后历任海军部中校副官、练习舰队司令部中校参谋、“楚同”舰舰长。民国16年(1927年)2月,奉令率舰驶沪,归附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