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毒品问题在近代中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险恶手段之一.<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1895-1945)>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宏斌教授继<禁毒史鉴>、<近代中国价值尺度与鸦片问题>之后,研究近代中国毒品问题的又一力作,于2005年9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罂粟种植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区性交往向全球性交往的转变,罂粟种植与鸦片的使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阿富汗出现鸦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阿富汗毒品问题产生,在此后20余年的内战中毒品问题进一步发展,对阿富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国际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阿富汗现代化的挫折是毒品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阿富汗独立不结盟地位的丧失是毒品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适宜的气候条件则是毒品问题形成的必要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考察,阿富汗毒品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只有在国际社会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陈媛 《神州》2014,(18):161-162
当前国际国内毒品问题日益复杂化,新型毒品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客观分析我国新型毒品犯罪的刺激因素,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方法预测新型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公安部门针对性部署警力,防范与打击毒品犯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7年爆发的淞沪抗战以及日军此后长达八年的围困与占领,对上海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市政管理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一剧变同样给这座城市的毒品贸易与消费带来了显著变化。面对巨大的毒品市场和巨额毒品利润,日本自控制上海之日起,就计划将此贸易控制在手中,以支持其在中国的战争行为。为此他们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华中宏济善堂为代表的毒品贸易垄断,向上海及华东地区大量输入毒品;另一方面则废弃了国民政府自实施"两年禁烟、六年禁毒"政策以来,针对毒品贩卖、吸食行为的严厉打击措施。日本当局的上述行为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毒品贸易与消费行为,同时大大降低了毒品犯罪的风险,使这座城市沦为抗战时期日本"毒化政策"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5.
《美国毒品和毒品政策文献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安 《世界历史》2004,2(3):120-122
早在1 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卫生官员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辖区内的毒品使用状况进行研究。但是,真正地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美国毒品问题和毒品政策的首部历史著作要数查尔斯·特利与米尔德里达·佩兰斯在1 92 8年合著的《鸦片问题》①一书。其后,随着美国吸毒问题的日趋恶化,这一问题也备受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新的论著不断涌现。哥伦比亚大学“国家成瘾和物质滥用中心”的高级研究助理史蒂文·贝伦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 0 0 0年编著并出版了《美国毒品和毒品政策文献史》②一书,这是以文献史的方式来研究美国毒品…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研究中,通过查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志书,发现地方志编修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毒品问题是近现代中国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有些毒品泛滥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在毒品问题的处理上,或轻描淡写,篇幅十分有限;或分散记述,内容不够集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显得分量不足;或在处理烟毒问题时或泛泛而谈,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提。第二,“报喜不报忧”的修志态度,违背了地方志编纂要全面、客观的原则。地方志的编纂应切实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使各地的地方志成为系统地记述各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更好地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毒品史和禁毒史的研究始于鸦片战争时期,其中有些著作已成为今天的研究者们时常征引的史料。但总的来说,对中国鸦片、毒品史和禁烟、禁毒史的系统完整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近年来,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三位先生合著的《鸦片与近代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苏智良先生的《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和王宏斌先生的《禁毒史鉴》(岳麓书社1997年版)等著作相继出版。他们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使中国毒品史和禁毒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由于对鸦片战争研究的重视,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前夕的鸦…  相似文献   

8.
何青 《沧桑》2011,(4):66-70
毒品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毒品产销国之一的哥伦比亚,其毒品问题极为典型。该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大麻贸易的繁荣,80年代可卡因贸易的兴盛,以及90年代海洛因贸易的兴起。近30年的毒品贸易发展,使得毒品工业渗透诸多部门和行业,给这个国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哥伦比亚毒品工业的兴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国家长期的贫困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国内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原因。此外,作为非传统型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该国毒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市场和政策的压力,成为其毒品贸易兴衰的最主要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不把贩毒、吸毒问题解决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涉及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提高到这样高度来认识”。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中国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禁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一个共产党员,从部队回到地方,由于放松了学习,混迹于粉友之间,终被毒品拉下水;●一个小有成就的个体户,一沾上毒品,短短四、五年间败光了万贯家产,还欠下20多万元的债;●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在毒品面前竟成了低能儿,就在今年毕业前夕,他的前程亮起了红灯;我是党员,对不起党的培养个人档案…  相似文献   

10.
鸦片吸食方式的转变,使鸦片逐渐由药品变为毒品性的奢侈品,鸦片吸食者越来越多,鸦片烟毒泛滥越来越广,最终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为遏制鸦片走私,消除毒品危害,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颁布了诸多禁烟法令。禁烟法令经历了从疏漏到严密的转变,特别是嘉庆、道光时期,立法之严密,达到了前所为所的程度。但禁烟法令的成效却不是很明显,鸦片烟毒依然在中国猖獗泛滥。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8.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19.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