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晓芳 《东南文化》2012,(2):115-118
博物馆既具备传播媒介的基本条件,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又更具可感知性和文化承载性等独特的优势。在信息时代的新环境下,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研究文化遗产的特殊媒介,需要树立博物馆的媒介威望,采用新的展示、讲解手段,以宣传片、网站等方式扩大博物馆的品牌影响,以此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归根到底传播的是一种依托“博物馆物”重构的信息,这种“信息论”目前在博物馆界已达成初步共识。随着认识论问题的迎刃而解,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何国内外博物馆都主要借助物及其所载信息进行传播,但却在信息的阐释程度和观众获益上存在显著差距?在爬梳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西方这方面差异的根源在于方法论:我国倾向于使用还原论方法将信息传播的整体拆分为各项业务,缺乏将业务化零为整的一体化考虑;西方则多选择将业务碎片缝合起来的整体论方法。造成方法缺陷的内因在于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从行政上推动体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从专业上研究如何在整体论方法指导下实现信息有效传播,为此一方面从内部切入探究策展人制度和一条龙制的中国化改造及新生,另一方面从外部着手借助前期规划和后期评估实现业务供给与公众需求的联动,以达成信息传播在各类业务、机构内外部整合后,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单爱美 《丝绸之路》2012,(22):103-104
我国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就是群众教育与服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博物馆建设质量的好坏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广泛地适应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要借鉴传播心理学方式,树立观众至上的意识.同时,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社会互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作为一个非正式教育机构,通过展示向观众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信息灌输是其工作职责.在传统的信患传播模式下,博物馆优先考虑的是传播的内容及其数量的多寡.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博物馆要在日益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中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从注意力传播模式中寻找突破.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它们在抢救和保护现代化建设中濒临失传的特色文化,展示本民族、本地区、本行业的独特历史,帮助人类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增长知识阅历等方面正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实践层面对全省特色博物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谢砚文 《东南文化》2018,(3):95-100
社交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与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构建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以博物馆为锚点的连接,辐射向更广阔的文化景观与观众群体。社交媒体为一些鲜少涉足博物馆的潜在观众群提供了多种渠道互动沟通的可能。从社交媒体与受众群体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可将博物馆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分为平台型、社群型和泛在型三类。从徐州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来看,社交媒体在博物馆信息传播中已有一定的创新应用,收到较好效果,但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的展示、体验都更加新颖、更具吸引力,而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博物馆的线上虚拟展示只是博物馆探索未来发展的起步阶段,但以此为基础的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前景无限远大,本文解构了博物馆线上虚拟展示的定义、内容、特征,并以传播学视角提出了博物馆在此项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点,以期促进博物馆线上虚拟展示的不断成熟与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馆舍结构、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基础设施、馆员素质是网络环境下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几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的藏品是一个永久性的信息资源并具有信息载体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实现资源共享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博物馆展示功能拓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旸 《东南文化》2002,(5):90-91
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无疑向人们开辟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它不仅加速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更大地发挥了物教育功能,实现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12.
论藏品信息     
藏品信息是博物馆藏品工作的新课题。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藏品信息的意义、要素、结构、分类、著录规则和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上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介绍了网上专业博物馆与现实专业博物馆的区别,“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栏目的设置及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相似文献   

14.
张行 《丝绸之路》2010,(20):84-87
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坚持科学发展,科研成果辈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其功能具有文化遗产事业的共性--教育、科研、经济功能,博物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两项功能上.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博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文博工作大力支持,博物馆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发展是主流,从文化渊源上,日本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受益国,然而,文化上的诸多貌似相同的因素,孕育了本质上的诸多不同之处,成为两国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但是,一波三折地前行,似乎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宿命,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要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以真诚的态度友好相处,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相似文献   

18.
AstheexecutiveeditoroftheEnglisheditionofChina'sTibet,I'lltakeyoutoTibetbeginningwiththisissue.Tibetisalandfeaturingalonghistory,uniquelandscape,colorfulfolklore,andbrilliantculture.Itswinter,whichbeginsinOctober,isdrybutrefreshing.Theskyisunusuallyblue.Underthewarmsunshine,thereareoldpeoplewhoaretakingritualwalksaroundholymountainsandholylakeswhilespinningprayerwheels,childrenwhoareplayinggamesaroundhouses,sheepandcowswhograzeleisurelyinthepastureland,dogswhorunwildlyinthefields,and....Att…  相似文献   

19.
Industrial policy is back at the centre stage of policy debate, while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dramatic transformation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by developing a new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incorporating some issue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so far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cent changes in economic reality. The authors explore how the incorporation of some of the neglected issues — commitments under uncertainty, learning in production,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especially demand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 changes the theory. They then examine how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be modified in light of recent changes in economic reality: the rise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financialization and new imperialism. This contribution aims at promoting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industrial policy and pointing to new areas for policy interven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