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兆宏 《丝绸之路》2012,(18):47-50
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战影响深远。通过这次战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汉政府通过设置郡县、移民实边、修筑长城等措施,最终使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本文就这次战争的行军路线、战略战术及战争影响等问题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4.
凉州·武威     
从兰州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是武威。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前121年西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河西击溃匈奴,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后一个设郡的地方,时间大约在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武威郡当时领十县,郡治最早在今天武威市民勤县东北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固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西北边防重镇著称。它北通瀚海,南连秦川,西接河西、西域,东达泾州、长安,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关中咽喉”之称。加之,古代固原,覆盖深厚的黄土,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宜耕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两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张炯 《丝绸之路》2012,(17):61-61
河西走廊 列车奔驰在河西走廊 闪过祁连的雪,黄河的浪 越过汉唐故垒,明清营盘 朔漠传来驼铃的歌唱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的必经孔道,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本文通过敦煌文献,对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加以考证,认为唐代河西交通道路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多古城周德广,李瑛据有关史家考证,在河西走廊至今遗址尚存且能叫上名字的城堡,就有230多个,其中规模宏大值得考古研究和旅游参观的,达30多个。笔者曾在河西走廊往返参观考察过许多古城堡遗址,本文拟对永固城、霍城、骆驼城、桥湾城、锁阳城、沙州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16.
嘉峪关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为万里长城的西端点。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其南凭雪峰如玉的祁连山峰,北依逶迤绵亘的马鬃山脉,两山相距仅30公里,为河西走廊最窄处,关城扼守其间,如虎踞龙盘,咽喉之势天成。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据《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历百余年而就,成为雄踞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17.
河西通西域     
王蓬 《丝绸之路》2014,(5):12-13
一 也许,对长长的河西走廊来说,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约在3亿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这条夹在与蒙古高原之间长达1200余公里的世界上罕见的地理走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为公元前121年,西汉青年将领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败匈奴,不仅使河西走廊首次归于中原王朝版图,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坝 ,进行农业灌溉。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种争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同一流域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 ,一县中各渠坝之间的争水。争水矛盾产生的原因 ,有自然因素 ,也有许多社会因素。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年间,阿拉善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善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