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赓 《文史春秋》2011,(7):19-23
一 1876年,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何叔衡有两兄、两姐、一弟,5岁时母亲就病故了,父亲没有再娶。这是一个耕读之家,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的那几亩祖上传下来的薄田和在农闲打短工养活,生活非常清苦。  相似文献   

2.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何绍春,母亲在叔衡5岁时便去世了。何叔衡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1902年7月何叔衡遵从父命,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时年26岁,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不干断然回乡种地兼教私塾。1898  相似文献   

3.
陈健民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6)九月十八日,旧居在湖南省攸县城关镇西街。父亲陈震南乐善好施,经常念佛放生。他家与谭震林家是邻居。大革命失败后,谭父被国民党杀害,健民的父亲不顾自己受牵连,冒险出钱给予安葬。陈健民先生早年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时,同乡好友余来(大革命时期任中共攸县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在长沙公益职业学校师范部学习,与健民过从甚密;两人经常参加由毛泽东、何叔衡等传授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会。余来家境贫寒,健民常常给予资助;健民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也离不开余来的影响和帮助。1923年暑假,余…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16,(4):79
正1932年秋,担任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收到了瑞金县黄柏区几位农民写的控告信,检举中共瑞金县委组织部部长陈某某有严重问题,何叔衡看完信后,便向其他干部征求处理意见,有的同志说:"证据不充分,不足为信。"何叔衡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带上干粮袋和  相似文献   

5.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解放前曾改为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开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3人。另外,还有两名外国人,一为荷兰人马林,另一位是俄国人尼科利斯基。  相似文献   

6.
杨飞  彭如 《湖南文史》2012,(6):30-30
毛泽东在其数十年的革命征程中,先后发展了夏明翰、郭亮、蒋先云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究竟哪一位是毛泽东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呢?为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1921年6月29日下午6点,毛泽东和何叔衡一道在长沙小西门码头,趁着暮色,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这段历史,当时和何叔衡同在《湖南通俗报》工作的谢觉哉曾在日记里如是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偕)行者润之,赴全国○○○○○(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之招。"当时登船的除毛泽东与何叔衡外,还有毛泽东的好友贺恕。  相似文献   

7.
李风白(原名李泽鑫),1930年出生,湖南芷江人。他从小长得聪明伶俐,4岁时随父到了长沙,后师从于何叔衡先生,并经何叔衡指引,爱读《湘江评论》,他还带领伙伴们经常在长沙街头小巷叫卖《湘江评论》,成了毛泽东的一名义务小报童。  相似文献   

8.
天德叔     
FIFI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44-144
天德叔生前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他是修家电出身,中学时随身听、收音机等小玩意儿坏了,没少麻烦他:二,他和父亲的交往很深,父亲续弦大婚时,他作为嘉宾,婚礼当夜和父亲在贴满喜字的客厅里,下了一夜象棋。  相似文献   

9.
王琪 《文史博览》2009,(12):52-53
朝鲜战争爆发时,父亲还不到15岁,是个大男孩。两年后,在县里工作的大哥的支持下,父亲瞒着爷爷奶奶虚报了年龄,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来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岁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十二月初三, 我出生于无锡胡埭西溪大听上一个贫苦的百姓家庭. 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 祖父在我父亲十四岁时在逃难的路上突发急病而亡, 父亲在本村村民的帮助下把祖父安葬在异乡义塚,尸骨都没能带回家.  相似文献   

11.
姜一新 《纵横》2013,(12):45-47
笑对“批判” 父亲参加陪同周恩来踏勘三峡时留下的著名照片“周总理视察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以及周恩来、父亲两人其同签名的岩心牌,本是父亲一生平凡工作中的一次不平凡经历,谁知却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厄运。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却是在“打倒”父亲的大字报上。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3.
当父亲大学毕业后开始辨古史时,对于《尚书》中《尧典》、《禹贡》两篇特别注意,因为这两篇一记制度,一记地理,可谓古史料里的重心。1931年下半年,父亲欲研究上古史中的“王制考”,便作《<尧典>著作时代考》。新学年开学时,就在燕大、北大二校开了“尚书研究”课,首先讲《尧典》。父亲在所编讲义中认为《尧典》的十二州是缘于汉武帝时的制度,燕大研究院学生谭其骧(季龙)对此有不同意见,二人展开了讨论。父亲对谭氏的意见既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他将讨论的往返书信编入讲义,印发给同学,并加按语说:“现在经过这样的辩论之后…  相似文献   

14.
潘颖 《铁军》2020,(2):19-20
失去父亲张一阳1923年出生时,父亲张太雷正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父亲在外革命,他与母亲及两个姐姐生活在老家常州。张一阳4岁时,父亲组织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的第二天,张太雷遭敌人伏击不幸牺牲。这一年,张太雷也就29岁。张太雷牺牲的消息,家里人并不知道。直到第二年初,张一阳的母亲陆静华接到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说张太雷病重,让她赶紧去上海。  相似文献   

15.
父亲生前写给我的信本来就不多,有的还在十年动乱中散失了,然而有两封信却一直被我珍藏着。这两封信都是他老人家在"文化大革命"身处逆境时写给我的——一封于1970年寄自南昌,另一封于1973寄自北京。和父亲相隔两地  相似文献   

16.
傍晚到幼园接孩子时,我看到两个孩子的父亲居然在幼园里吵起了架。两个大男人吵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周围挤满了家长和好奇的孩子。我牵着儿子的手也挤进人群,原来是两个小男孩在玩滑滑梯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个的手,被踩的男孩大哭起来。男孩的哭声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可没想到的是,这个一脸络腮胡的男人居  相似文献   

17.
父亲当年的好友,百岁老人顾毓璓先生仙逝,我深感哀痛、惋惜。顾老是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述、创作等身,在教育、科研、文艺等方面贡献巨大。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两个“犯人”成了好朋友 1922年5月21日,清华文学社为即将赴美留学的父亲等同学举行送旧迎新会,父亲发言时颇有些动情,谈到母校,尤其是文学社时,甚感“依依不舍”,大家听了,情感上都颇受触动。  相似文献   

18.
葛许国 《古今谈》2005,(3):42-43
看了浙江省文史馆编纂的《古今谈》杂志刊载的两篇文章:《陈仪在浙江的三次任职》、《陈仪之死》,心里有很多感触。1948年,陈仪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任命其亲信,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的李铭本为省政府主任秘书(相当于秘书长)。而我父亲葛一训当时任省政府办公室机要秘书,直接在李铭本指导下工作。李铭本的父亲与我祖父是很亲密的朋友,因此李铭本和我父亲葛一训也成为世交和知己。当时李铭本和我父亲都亲密地以兄弟相称,李铭本是大哥,父亲是小弟。  相似文献   

19.
父亲张海澄于1888年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祖父因科举未中,郁郁早亡,伯父只得去当店员,菲薄的收入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温饱生活。祖母不得已,有时只好叫年幼的父亲拿着米袋去向亲友赊借。父亲9岁才免费进入祖父一位朋友的私塾读书,条件是为老师泡水、扫地。第二年,父亲的一位舅公在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教书,出于关怀,带父亲到上海读小学,借住在一个庙里,晚上没有灯,只能用鸡蛋壳放点豆油用灯草点燃照明。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每日清早洗脸时,两个鼻孔都是黑的。贫苦的童年激发和培育了父亲立志读书、上进的决心。他刻苦勤学,…  相似文献   

20.
马涛 《文史月刊》2008,(12):42-45
一、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期间,法国巡捕闯入会场东方欲晓,红日欲出。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李大钊等人筹备下正式成立。1920年秋,在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的努力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