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以哲,原名蓬峤、海山,字鼎芳,1896年生于吉林省宾州厅偏脸子屯(现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宾州镇)。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毕业后入东北军。1928年12月东北军改旗易帜后,他任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旅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他被迫率部入关,但不忘收复失地。1933年,他被任命为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中将军长,负责古北口等地的抗日阻击战,打击了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挑起战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纵观东北抗战十四年,在思想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抗战思想的倡导者;在组织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抗战力量的组织者、协调者;在军事斗争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武装抗战的领导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了深入了解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尚志将军于1908年10月26日出生在热河省朝阳县喇嘛沟村(今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尚志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积极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各项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联合军哈东支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4.
王恩宝 《百年潮》2006,(12):65-69
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晚10时许,日本帝国主义驻中国东北关东军第二师团和铁道守备队突然起兵,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发动攻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近年来,有人提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最早提出"九一八事变"一词,我们已被欺骗了70多年,仍沿用、重复日本帝国主义的"协和语",现在不要再上当了.他们认为"九一八"不是事变,是侵略战争,应将"九一八事变"改称为"九一八战争",并要求媒体也如此宣传并正式使用"九一八战争"一词.其实,"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名称,并不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武力侵略和占领沈阳城之后立刻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1931年5月,在东北兴安屯垦军三团的佘公府驻地,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中村大尉事件",日本关东军即以此事件(包括其他所谓的"排日"事件)为口实挑起战火,发动了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关玉衡就是当时直接处理  相似文献   

6.
刘岩 《文史月刊》2012,(6):45-48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因为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入敌手。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对关内移民的限制政策以及向东北的移民狂潮,中断了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正常进程。随着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数量、移民的空间流向、居住年限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30年代和40年代前期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抗联战士共同打击日本关东军,鲜血流在一起,中朝友谊关系从此肇端。抗战胜利后,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抗联战士回国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留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抗联战士与华北朝鲜义勇军在东北建立了3个朝鲜师,与东北民主联军共同打击国民党军队;朝鲜则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隐蔽的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的支援。东北根据地与朝鲜这一特殊关系奠定了中朝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帮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者,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在东北并肩作战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75周年,值此之际,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沦陷史研究进行总结与评述,不仅有助于此方面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史学研究,使东北沦陷史研究得以不断提高。一东北沦陷史研究发展阶段(一)东北沦陷史研究之初始阶段(1931年~1949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昭然若揭,引起国际舆论及中国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警觉。当时关内的一些作家和新闻记者深入到东北,发表日本侵略东北及东北沦亡日军制造侵略罪行的报道,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有识之士分析和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政策以及东北沦亡对…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贯穿于1919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36年间。本文通过现存档案、报刊等历史文献,分别记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和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两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尤其是1919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国人民从各自为战到统一由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满洲省委...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军队中最早装备坦克的军队还是东北军,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东北军就装备了法国的"雷诺"轻型坦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入关内,东北军的这支装甲部队大多数装备被日军接收投入在中国战场上,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伪满洲国的装甲部队。一1935年,国民政府从英国购进炮战车及两栖坦克32辆,成立战车教导营。中国"装甲兵之父"的徐庭瑶创建"陆军交辎学校"系统培养中国人自己的装甲兵。后来在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撤离东北方军(以下简称"方"):王老您好,看了相关材料我知道,您经历了整个抗战。九一八事变时,您在哪里?王景芳(以下简称"王"):我1925年入伍,九一八事变时,我在东北军第三方面军守备队一营二连,已经是当了6年兵的老兵了。因为考上了军校,所以,当时我正在东北讲武堂第11期步兵科学习。校长是张学良。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邮政忍辱负重,在东北坚持十月之久。1932年7月24日,国民政府实施东北封邮。封邮令下达后,东北邮政迅速停办邮务,组织邮工撤退。各地邮务工会负责招待。邮政总局在短时间内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入关邮工的工作分配。正是国民政府、外籍邮务长、各级邮政局和各地邮务工会在邮工入关、招待、安置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才使得东北邮工得以成功入关。  相似文献   

14.
赵尚志将军于1908年10月26日出生在热河省朝阳县喇嘛沟村(今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尚志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积极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各项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H联合军哈东支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各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紧要关头,以满族同胞为代表的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团结在抗日这面大旗下勇往直前,顽强抗日.满族同胞在"九一八事变"后自发组织抗日队伍给日军以震慑;并以多种形式展开抗日斗争,这期间大批优秀的满族同胞发挥了卓越的领导才能指挥作战,给日军以重创.总之,无论是满族民众还是将颁们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都是一笔巨大财富,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20年代,吉林省有一位蒙古族青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参加东北军,后来赴日、美深造,大有发展前途。“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他中断学业返国,要赴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日。“七七”抗战爆发,他又弃教授与中校文职军官的安逸生活去当兵,要以“战争之神”,猛轰日寇。20世纪30年代末,他成为震惊国民党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东北频繁爆发的畜疫严重威胁当地日军和日侨,促使日本开展应对性调查,调查机构由驻地日军转为当地日本各领事馆、朝鲜总督府、关东厅等,调查方式由被动接收报告转为主动开展区域调查,调查内容由畜疫损失转为畜疫识别,调查后采取临时性与制度性结合的应对举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畜疫调查网络化、精准化",日、满、鲜"多机构在中国东北实施军民联合的全境调查,调查内容集中在炭疽、鼻疽病细菌武器化的可行性研究。1937年,"军用细菌研究"命令直接促使畜疫调查转向细菌武器的研制、试验与实战,走向国家性主动"施疫"。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许诺由东北军将领担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以促使东北军东调豫皖。但国民政府内部争议较大,蒋介石也对东北军将领有所顾忌,在东北军移防后他选择了由东北元老刘尚清担任这一职务。刘尚清接任后颇欲有所作为,力图恢复东北人的声誉。但抗战兴起后,毗邻南京和津浦线的安徽省所受影响逐渐加大,安徽省政府只能勉力应对。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为长期抗战计又筹划更换部分省主席,最终以蒋作宾取代了刘尚清。刘尚清的主政安徽,既配合了国民政府的西安事变善后安排,也为抗战初期安徽省的应变做了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九一八事变前后,该报与日本侵华势力配合,其报道与评论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九一八事变后的<盛京时报>乘势扩张,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本文试分析<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与作为,从中管窥在日本侵华进程中,日办华文报纸的性质与角色.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实行奴化教育政策,大批青少年学生不甘日伪奴役,辗转流亡至华北各地,逐渐演变为流亡学生危机。为救助东北流亡学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青年教育救济处,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从生活及求学等方面给予救助,在短期内缓解了学生生存困境,但受限于政治理念及经济实力,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东北流亡学生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