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民俗学是民俗学面向当下生活进行研究时的视角转换和理论重构。实践民俗学认识到:生活实践的主体是普通民众,而不是以"民俗主义"或"传统的发明"为理论依据的民俗操弄者;在田野访谈中出现的个人叙事,其实是以个人身份进入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的不可或缺的话语形式,它与集体叙事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强调实践的民俗学,必然使研究方式由传统的实证式民俗志向交流式民俗志转变,注重研究者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践。作为具有学术转型意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实践民俗学有助于从生活实践文化的传统及其创造性转化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天使岛诗歌作为一部华人囚禁叙事重新加以解读。认为天使岛华工诗歌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和完整鲜明的思想立场构成了一部华人囚禁叙事。它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与美国清教徒囚禁叙事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它的种族化民族主义诉求是历史的产物,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抵抗种族迫害的有效话语武器;二是它强调集体救赎,并且认为个体救赎只有通过集体救赎方可实现;三是它主张凭借集体奋斗和人类自身之力获得拯救,彰显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的人文主义解放哲学。  相似文献   

3.
《豆棚闲话》是一部叙事手段独特而高明的话本小说。与以往的话本小说不同,其叙述者是明确的个人,因此也使叙述具有个性化色彩;其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发生了转换,因此产生了对话的叙事方式。而对话的叙事方式使《豆棚闲话》的叙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即有不同的声音却没有固定的或者是主导的看法。而作者正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观点,重新审视一些约定俗成的问题。这种反省精神和明清之际思潮相一致,且领时代之先。  相似文献   

4.
严晓亚 《神州》2012,(23):197-197
如今,电影中的纪录片和书面专著一样,毫无疑问的已经成为人类学观察、记录和思考的有效手段。人类学写作和电影制作过程都被认为是对文化认识、描述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本论文将人类学电影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文化的传播视角作为切入点,来讨论人类学电影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文化传播视角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7,(6)
<正>清华简中有两篇长篇史书,一篇是早前已经公布的《系年》,叙述了自西周初年至战国早期的历史重大事件;另外一篇就是在第七册中公布的《越公其事》,共75支简,原分为11章,详细记载了句践灭吴的过程。两篇史书的体例、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对话记录,是纯粹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的裁剪与陈述表达著者的历史认识,与《春秋》之简洁叙事相似。后者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对话,而且把句践富国强兵、振兴灭吴的过程概  相似文献   

6.
廖颖 《东方收藏》2023,(12):116-118
文章在明确侨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基础上,从博物馆展览叙事策略入手,详细解读了如何运用叙事结构、视角、修辞和情感传递来呈现历史隐喻与文化精神,旨在为如何博物馆展现历史隐喻与文化精神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丁戊奇荒"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历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硕硕,多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握整体,鲜少微观考察,更缺乏对灾荒中身处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命的关注。因此,如何将其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理论创获,是"丁戊奇荒"研究的新课题。以留存在山西省阳城县乡间社会的、记载"丁戊奇荒"的民间碑刻为研究材料,以灾民的身体侵害变故以及遭遇变故后民众的身体伦理变化为考察对象,着力将灾民的身体重新放入其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关注身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了更加深刻地呈现这种变动,进一步引入叙事理论,就灾荒与叙事等理论核心要素之相互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尝试实现从灾荒叙事向身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徐玲 《东南文化》2018,(2):92-97
博物馆展览的女性文化属于社会建构的一种身份文化。因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她"故事在"他"历史中,长期处于被叙事、被表征的从属地位。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博物馆,早期受"他"文化叙事模式的影响,展示中较多充斥着男权话语。20世纪80年代,受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多元叙事方式影响,女性主题叙事逐渐进入博物馆。近年,国内博物馆在展览实践中也开始改变传统"国之重器"观的宏大叙事模式,从"小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诠释和再现女性文化,先后策划了一系列颇具变革性的女性主题展览,为消解男权表征体系中单调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文化身份,实现"她"故事的自我讲述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众多影像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事探索,通过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个体命运的共同体建构、超越民族的叙事立场、国际化叙事等方面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了影像建构。同时,这些电影也凸显了南京大...  相似文献   

10.
罗勇 《丝绸之路》2010,(10):54-5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视角可归纳为三种:史官视角、人物视角和作者视角。这些视角在《左传》编撰成书中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共同勾画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大型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解构学的视角看,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和图书馆特色建设是一致的,多元文化服务就是图书馆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这种特色体现在馆藏资源建设特色、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服务方式和手段的特殊运用以及多元文化服务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温州大学图书馆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西方历史学、文学领域。直至20世纪末,叙事学开始转向空间领域研究形成空间叙事学,并被逐步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尤其是城乡空间结构等领域。空间叙事学不仅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物化要素,更加注重物化要素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等非物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是探究场所本体与场所精神的重要研究思路。本文从空间叙事学出发,基于GIS平台运用核密度及K函数对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沈阳旧城区人工叙事要素和人文事件叙事要素进行点模式量化分析,得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总体结构,以及叙事点核、叙事廊道、叙事簇群等叙事空间结构单元,指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动态发展性、功能多样性和历史传承性特点,探讨了叙事空间的经济驱动、自然要素、城市定位和交通发展四大演变机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叙事空间理论对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具有文化地理和城市地理双重属性,丰富了城市研究在该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成威华 《史学月刊》2020,(3):94-108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叙事,但是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作为非事件史学的代表对此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梳理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地中海》亦属于叙事的范畴。首先,《地中海》在采用多种辞格的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圆形叙事结构,但是由于这种叙事风格的解读未能与内容分析相结合,所以挑战仍然存在;其次,《地中海》凭借新式历史话语大体上实现了总体史学、结构史学和问题史学的主张;最后,利科的历史叙事理论可以将以上两种分析结合起来,并且在该书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情节线索。它有助于打破将叙事等同于讲故事或事件史学的成见,颠覆以往对历史叙事的理解,拓展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丁岚岚 《南京史志》2022,(16):71-72
<正>叙事研究是一种独特的课程研究方法,较好地连接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打开了教师与幼儿、与课程之间的研究通道,开启了教师、幼儿、课程三位一体的互动对话。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教师逐渐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主动实施”。这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课程叙事无疑是教师转变教育方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课程叙事的实践研究中,我园看到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助推者,推动园本课程在幼儿的视角下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15.
田瑀 《神州》2011,(3):10-10
随着现代技术的兴起,电影用最快的叙事速度取代了以阅读为接受方式的小说成了最大众的文艺形式,文学的发展在叙事节奏上进入了高速时代,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由很多文学巨匠保留下的文学传统之一。提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娱乐精神,打破了接受与思考的二元对立平衡,文学的娱乐功能空前强大也使我们面对一场文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冯玉雷所著的长篇小说《野马,尘埃》以其细腻的笔锋和跳脱的文风,通过虚与实、史与诗、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为我们编织出了一副栩栩如生、动感极强的吐蕃和唐朝时期历史图景。其中,作者勇于打破常规,又秉持着学者的专业素养,融会贯通地使用多重叙述技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敦煌文化叙事方式。在多重叙事框架的转化中,《野马,尘埃》这部小说呈现出巧妙丰富的时空复调性,同时作者还通过多元化叙述视角的结合与文学文本的互文性引用,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效果,赋予作品绘画般交叠式的空间艺术感,实现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历史层面的叙事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就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但都不太成功,电影改编的难度更大。原著与电影在情节和叙事方面有较大的出入。本论文从叙事角度和结构方面对原著与电影的再现和改编做了系统的分析。一、白鹿原、《白鹿原》、电影《白鹿原》陈忠实出生的地方,也叫白鹿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后来被陈忠实经过酝酿,写入了小说,白鹿原边上走出的陈忠实,用文字虚构了"白鹿原",再现了那块土地上作家不曾经历的历史和传奇、不曾谋面的祖先。《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  相似文献   

18.
韩素玲 《神州》2014,(11):4-4
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之多元化叙事视角,限制性内视角叙事策略不仅没有因为这种视角的限制妨碍莱拉清晰地叙述完整的故事。这种策略留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和很大的想象空间。相互呼应的多元化叙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引领读者深思,也帮助读者充分解读作者希望传递的信息。于无声处,作者巧妙地揭露了美国政府残酷的移民制度,也谴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李生滨  安骞 《丝绸之路》2022,(3):123-127
文学是文化的存在形态之一,其本真的力量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考古学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这种经验和特色也深入影响了中国文学叙事的文化底蕴。文化人类学,或者说现代考古学,在历史蕴涵和大地诗意的多层面为文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冯玉雷重述和戏仿远古神话,借鉴人类学、考古学的小说叙事,完成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多重解构,指向了人类存在的大地情怀和神性品质。对考古发现进行史学和文学的双重梳理和多样呈现,给当代文化的建设带来新的方法和视野。冯玉雷以观照敦煌和六千大地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小说,通过独特叙事为文明传承与文化自信构建新的话语空间,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开拓了新的审美路向。  相似文献   

20.
政治小说《雪》是奥尔罕·帕慕克进行暴力叙事的重要小说之一。它采用与历史互文的暴力组织方式,具有深刻的"当下指向性";用"雪"这个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内涵的隐性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叙事审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诗学风格。《雪》的暴力叙事为反思当代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