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黑龙江省依兰县倭肯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遗存共出土各类动物骨骼263件,可鉴定属种至少达15种,包括软体动物、鱼类及哺乳动物的骨骼。对动物的属种、骨骼表面的人工痕迹及骨角制品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并据此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及手工业发展水平,复原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尹家窝堡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制盐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遗存,总数达3439件。包括软体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骨骼,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骨、角、蚌制品。对该遗址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和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2015、2016年出土动物骨骼遗存做了比较详细的鉴定、测量、统计和分析,可以肯定为家畜的仅有猪和狗。从出土动物骨骼的NISP、MNI统计来看,家猪的比重均占绝对优势,NISP占比达93.78%,MNI占比为86.49%;家猪上、下第三臼齿的长度、宽度较小,均处于家猪第三臼齿的长、宽参数范围内;从猪的年龄结构来看,以月龄10~20个月为主,也与一般农耕聚落家猪的宰杀年龄结构相符。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可以推断高山古城先民饲养家猪的技术比较成熟且稳定,饲养家猪也是先民肉食资源最主要的获取途径。而狗所占的比重不高,占NISP、MNI的比重分别为3.76%和5.41%,可能多用做狩猎伴侣或其他。结果表明宝墩文化时期的高山古城先民以饲养家猪作为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途径,当时的家畜饲养技术比较成熟稳定,而稻-粟混作的农业体系无疑为家畜的饲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对牡丹江市渤海时期遗迹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城址、聚落址、墓葬以及长城遗迹。其中,城址调查了7座,分为平原城和山城两类。平原城3座,为萨尔虎城址、龙头山城址和南城子城址;山城城址4座,为凤凰山城址、四平山城址、夹芯子山城址和杏树山城址。  相似文献   

7.
8.
古城寨城址始建于龙山时代晚期,并且在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时期一直延用。我们在古城寨城址龙山到殷墟时期的土样中收集到了粟、黍、小麦和藜四种农作物炭化种子。通过种子数量的统计分析,认定当时的农业是典型的以粟为主的早期旱作农业,并且农业生产水平较为发达,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10.
何锟宇  颜劲松  陈云洪 《四川文物》2006,(6):42-50,I0002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抢救性发掘出战国早期偏晚的一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墓葬,除出土铜器、漆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外,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出土也为研究成都平原当时的动物资源、生态环境、饮食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白金宝遗址198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动物种属的鉴定与描述、骨骼上的人工痕迹分析、骨角蚌器的工艺流程、生业模式分析和生态环境等项研究,可以确知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结构、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及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等信息,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灵寿故城东侧的灵寿东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判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的军事驻防城。遗址出土了一批动物骨骼,共计80件,其中可鉴定标本23件,分战国和汉代两个时期:战国时期动物种属主要为马、牛、猪,汉代动物种属为猪、牛、狗,均为古代家畜饲养的常见种属,此外鹿类动物也是汉代灵寿先民的利用对象。根据动物骨骼的部位、出土位置及伴出品,可以判断这些动物可能存在除食用外的功能,如奠基或祭祀等。不同时期对不同动物的利用情况,进一步验证了随着中山国的灭亡,灵寿东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落,到了汉代已成为普通平民生活区。  相似文献   

13.
沈阳新民偏堡子遗址位于辽宁省新民市张屯乡偏堡子村,2010年7月中旬至9月底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新民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偏堡子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本次发掘分Ⅰ、Ⅱ两区,第Ⅰ发掘区以辽金时期遗存为主,有少量的青铜时期遗存,且被晚期遗迹严重扰乱.该区地层较为统一,从上至下共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近现代地层,第三、四层为辽金时期地层,第五层为青铜时期地层①.动物遗存皆出土于Ⅰ区辽金时期文化堆积,Ⅱ区未出土动物遗存.Ⅰ区三层是辽代堆积,四层可能是金代堆积.从动物遗存上未能看出三层和四层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这两层出土的动物遗存归为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哈克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相邻.自1985年发现以来,经多次发掘与研究,除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外,数以千计、种类较多的动物骨骼成为探研早期人类文化特征、人与动物关系、古气候环境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1].哈克遗址出土并用于本文研究的动物骨骼,均系经人类利用或食用后废弃的遗骸,它们与人类使用破损后遗弃的其他遗物如石器、陶器、骨器等,同出土于遗址地层或遗址的灰坑之中.从大量出土的石器、骨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等人类文化遗存确定,哈克遗址是一处新石器至辽、蒙元时期的人类聚落遗址,动物遗骸是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至6月间,受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库伦旗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三家子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动物骨骼遗存77件,分别为哺乳动物及软体动物两大类,其中,牛骨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家猪.  相似文献   

16.
麋鹿是产于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据统计,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被认定出土有麋鹿骨骼遗存的遗址共计51处,以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为主。地域分布北至吉林白城,南至浙江余姚,西至陕西宝鸡,东至上海。文章结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和文献资料,认为麋鹿是先民主要狩猎对象和随葬祭祀中的重要祭品之一,且与楚地先民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虞夏时期中原地区的城址大量涌现.比较研究这两个时期城址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二者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一过程正体现了文献记载的从"万邦"林立到夏王朝统一国家的出现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性别年龄的构成、种族特征、头骨上的火烧痕迹以及创伤等分析了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一带出土的头骨。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具有长颅、高颅、狭颅、窄面、中眶、阔鼻、面部非常扁平的特征,他们与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头骨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能与祭祀的仪式或者卸取头骨有关。头骨上的创伤表明龙山晚期陕北地区人群战争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9.
汉景帝阳陵帝陵陵园内封土东侧外藏坑K16、K14及盗洞67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共计18个属种29个个体,其中海洋性动物螺和蛤共计4个种12个个体,是这批动物骨骼的一大显著特征。海相动物的出现对外藏坑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结合动物骨骼标本及古文献资料对汉景帝阳陵周边环境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信息,特别是有动物骨骼鉴定报告或相关论文出版的遗址,通过对典型遗址动物群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阐述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对不同时期农业、家畜饲养、狩猎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对动物骨骼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