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人常把别人的来信尊称为“大函”,这当然是客气话。但我却看到了一封实实在在的“大函”,这便是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给我父亲的一封来信。  相似文献   

2.
一封充满信赖的人民来信 这一动人心弦的故事开始于2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起因是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人民来信。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又名“国父纪念植物园”。在此基础上,193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195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在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旧址上重建了中国科学院南  相似文献   

3.
自本刊总第22期发表《刘亚楼发火与吴法宪挨剋》以来,曾任刘亚楼秘书的高春山、赵琼二同志,两次来信,数次来电话,说此文“严重失真”,希望本刊据实澄清。本刊编辑部就此除多次打电话给作者谷雨同志外,还将高、赵二同志来信的复印件寄送作者。作者亦两次来信给编辑部。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现将两方来信和本刊意见摘要发表,以利于沟通编者、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同心协力把刊物办得更好。高春山、赵琼认为《刘亚楼发火与吴法宪挨剋》一文严重失真高、赵二同志来信主要指出四点与事实不符。来信说:(一)文章说“有一年,刘亚楼将军奉…  相似文献   

4.
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钱币与徽章部负责人、英国皇家货币协会秘书J·克力勃先生,多次给我来信,共同探讨中国钱币的有关问题。去年三月他对我在一九八三年第七期《文物》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短文《北京出土“七二”银饼》叙述的“七二银饼”感兴趣,来信询问有关问题。今年一月他又来信对我在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中国钱币》杂志上发表的短文《北  相似文献   

5.
《阳城县志》(以下简称《阳志》)从1981年着手编修,历经十四寒暑,五易其稿,砥风励雨,终以问世。面对这一难产的婴儿坠地,我们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县志发行之后,我们又如丑媳妇见公婆一样的忐忑和腼腆。截止目前,已收到贺电5个,来信30多封,评议文章10余篇,一致对《阳志》的创新以热情的鼓励。年已九旬的老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在来信中说《阳志》“在志坛独树一帜”。中国社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宝田同志来电中说:“《阳志》已成名志。”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杨静琦女士来信中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篇目体例有创新的志书。”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志学家林衍经先生在来信来稿中称:“《阳志,》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  相似文献   

6.
山水之间     
自本刊与新华日报集团《南京晨报》共同举办2006“感动父母”书信征文大赛以来,收到了许多中小学生的来信。在他们的信中,有着对父母工作繁忙的体谅,有着与父母沟通的快乐,有着与父母玩耍的温馨,有着为父母分忧的愿望……一封封来信承载着浓浓的亲情,略显稚嫩的笔迹中表达了一颗颗对父母真诚关爱的心。在征文来信中,更有许多父母为孩子写了回信一同寄来,他们欣喜地表示,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在“原创选粹”栏目中选登“感动父母”优秀征文,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7.
海岳烟尘记     
汤炳正 《文史天地》2002,(12):35-38
我在《屈赋新探》的“前言”里曾写下这样几句话:“抗战时期,我开始爱上了屈赋。这也许是由于中国的民族危机,促使我跟屈原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不料这段话竟引起不少青年读者的好奇心,纷纷来信,要我谈谈当时的情况。其实,我这话只是在民族苦难中的总体感受;并非指某一具体事件。但这些来信,却也无形中唤起我一段小小的回忆;即我当时从沦陷区逃奔后方的流亡生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旅游》2004,(9):8-8
雷主编:您好!《旅游》04年7月号《1500元行走江西、安徽古村落》一文中地名有错,现来信指出,望更正。安徽黟县,文中一概排成“黔”县。“黔”是贵州省别称,有成语“黔驴技穷”几乎家喻户晓,“黔”读qian,与“前”同音,而“黟”则读yi,与“壹”同音,好像并不是作者赵树成的错,因为文中附一幅手绘地图,分明写的是“黟县”,  相似文献   

9.
莫晓 《文史博览》2013,(1):5-10
一封信搅动一个时代 1980年5月,不知多少人不经意地翻开《中国青年》杂志,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如一滚惊雷,震撼了还未从闭塞保守的时代中清醒过来的人们,许多人如“触电”一般,激动得颤栗流泪——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事求是的作风回归,《长江日报》作为党报,深受人民群众信任,他们把党报看成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长江日报》接待来访者和收到的来信来稿日益增加,群工部几个编辑分别处理有关方面的来信来稿,编辑《长江日报》公开见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及内部刊物《来信摘编》。  相似文献   

11.
西藏信箱     
《中国西藏》2010,(2):88-89
新近收到著名藏学家黄明信先生的来信,对我刊2010年第一期西藏信箱中刊登的“藏族历算”一文中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在此我们来函照登,以谢读者。  相似文献   

12.
来信摘编     
来信摘编一、关于永平五铢《中国钱币》1993年2期杨鲁安先生《新出土魏永平五铢》一文,把一枚五铢断为北魏永平五铢。笔者觉得杨文立论的两点理由不具说服力。杨文说该五铢“五”字长大且上下二横不出头,“铢”之“金”部的4点细长,同西汉五铢相异。其实西汉五铢...  相似文献   

13.
1951年,毛泽东曾在一封来信上批示对一个人“永不启用”,是什么人葱毛泽东如此震怒?他就是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的戴季英。  相似文献   

14.
《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作者的来信编辑部同志:转来的信收到了,有人提出我在《中国钱币》1993年第一期发表的《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一文中,“提举至元宝钞通行之印”一句有误,我完全同意,并请编辑部同志协助予以更正。照那斯图...  相似文献   

15.
关于《花穿钱的时代与成因问题》一文的来信一组本刊自今年第三期在百家争鸣栏目中刊出张宏明先生的《花穿钱的时代与成因问题》一文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就花穿钱的年限与成因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特将三封来信摘编如下:江苏常熟市读者支毓刚来信谈到:“近...  相似文献   

16.
张厚恺是上个世纪40年代初我的同窗,因为我大他1岁,在校期间也高他一级,因而他来信总是称我为“学长”或“学兄”,我回信则称他为“砚弟”。  相似文献   

17.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在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相似文献   

18.
郎迎洁 《纵横》2013,(3):18-19
毛泽东深深地热爱故乡,思念亲人。对于韶山来信,他件件过问,几乎每信必复。他在信中要求:“乡间情形,尚望随时示知。”并表示:“我得到你们片纸只字都是喜欢的。”当得知乡亲们生活有困难时,他慷慨解囊,掏出自己的工资和稿费给予帮助;当一些亲友来信要求推荐工作、升学、提职时,他耐心开导,婉言拒绝,从不凭借个人权力为亲属故旧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9.
拙文《菲律宾华侨抗日斗争历史概述》(《华侨历史学会通讯》1985年第3期)发表后,其中关于“迫击三九九团”一段,接到厦门市侨办副主任王顺流同志来信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20.
通信一则     
通信一则编辑同志:我收藏了一枚古银币(见图)。正面的花纹中间有“一圆”二字。背面的中间图案奇特,边沿上有:“大日本·明治七年”等字。我希望了解这枚银币的情况,烦请给予指教。此致“敬礼一读者读者同志:您好!来信收悉,现对您信中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所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