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题画诗在广义层面上意指与品赏绘画艺术相关的诗歌创作。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题画之人需要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品鉴方法,才能读出其中的气韵。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观画传统对金代士人书画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元好问品题黄华墨竹如此,金人对流传于金中后期40余年间《燕子图》的同题集咏,更是彰显了这种审美趣味。金人的观画与题画活动,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观画以观己,题画以题人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及“宣和式”装裱万董强书画的装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装裱后始宜于收藏和欣赏。古代书画精品,如破损残缺,虫蛀霉烂,经过重新精心装裱犹如病得良医,枯木逢春,其貌、气、韵、神犹存,可使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得...  相似文献   

3.
美学艺术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等审美艺术和审美意识。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艺术,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装裱美学则是通过研究美学内涵,结合书画装裱特有的理论,通过对艺术学、绘画学、装裱理论的研究,将近几年装裱实践操作总结出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并归纳出有关装裱审美方面的一整套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画装裱,自宋代开始便形成了特定的格式,变成了一种程式化了的工艺。几百年来,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代代相传,偏重了技术而忽略了其美学内涵,这种师承关系无疑影响了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因为,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这两大领域都包含着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中国书画装裱是服务书画作品的装潢工艺,并和书画  相似文献   

5.
甘翠贞 《神州》2012,(15):311-312
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和审美性特征。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声乐艺术是由封建社会的“学艺”体累向现代社会的“育人”体系转化。从形式到内容,从社会地位到功能作用都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在素质教育下发展声乐艺术,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书法和国画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伴随着书画艺术而产生的书画装潢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书画艺术中就有“七分书画,三分装裱”之说。足见人们在欣赏书画作品时,或者在面对书画作品而获得审美愉悦之后,对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作用,已作了相当高的估价。这就是长期以  相似文献   

7.
宋代陶模是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为实用功能和社会意识与文化艺术的相互交织和融会.它集中反映出宋人的社会意识、人生观念、民风民俗和审美取向,题材内容涵盖甚广,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造型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俗中有雅.为宋代的社会、信仰、民俗、艺术、美术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沈焱 《收藏家》2022,(4):21-28
<正>赏石,顾名思义是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白居易《太湖石记》云:“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1这种把千里江山之景致寓意于顽石一块的意趣,是高度抽象的,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相较也无疑是极为先觉的。宋代以来,赏石之风愈加盛行,米芾、苏轼皆嗜石成癖,文人对奇石的爱好更密切了赏石与书画的关系。元代赵孟 、倪瓒均有赏石画传世。明清两朝,文房清玩的审美理念日臻成熟,赏石绘画也呈现出更为纷繁的面貌。归结起来,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有两个高峰,一是北宋,二是晚明。这两个时代都有一大批文人投入到藏石、  相似文献   

9.
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节日内涵的转型、节日活动的增多奠定了经济基础;统治者在政策上倡导节日活动,民众参与度高,由此形成了重“节”之风;同时宋代审美对象逐步生活化,装饰应用于生活各方面。在此背景下,宋代民间节日装饰兴盛,种类繁多,主要有提升颜值、驱邪纳吉、增加收入等目的。宋代民间节日装饰具有时节性、广泛性、全民性的特点,其兴盛折射出宋代社会内部稳定、商品经济发达与思想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0.
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绢本书画专场国内空前首拍书画是中国艺术的灵魂,而绢本书画更是灵魂的眼睛,它不仅展示着艺术的精彩,还记录着历史的辉煌……2004年11月,将有一批精品绢本书画在北京太平洋一露“芳踪”,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绢本书画专场”拍卖会。届时,这批稀世罕见、万金难求的绢本书画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刘灏 《文物世界》2011,(4):33-37,80
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书院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存在近千年之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科举制度的废除而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邹云源 《东方收藏》2022,(11):107-109
建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宋代最为流行的茶器之一,用它来“斗茶”“点茶”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建盏之所以声名远扬,主要是因其釉色和肌理变幻莫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再加上其造型优美典雅,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尽管流传至今的宋代建盏珍品并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宋人的审美高度。时代在发展,当代对于建盏的审美和鉴赏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为此,本文在此结合笔者的个人实践经验,来谈一谈建盏的当代审美与鉴赏。  相似文献   

13.
石骕骁 《风景名胜》2020,(1):0176-0176,0178
中古园林的题名通常是景点的审美核心,静宜园二十八景的营造手法均有题名。其中首景勤政殿的匾额楹联承载着先哲典故,资政研学,山水画境等文化内涵。本文从内容的源流和意象角度对勤政殿景区的匾联进行深入分析。乾隆具有很高的艺术品鉴能力,韵琴斋的额题表征出高级别的造园意匠和审美境地。  相似文献   

14.
书画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核心在于加强书画文物保护,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书画文物“出圈”旨在让书画文物“火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圈,让传统文化“入圈”旨在挖掘书画文物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与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书画文物的魅力,以促进书画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真正促进书画文物传统文化传承与薪火绵延。因此,文章将深入研究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的路径,认为要加强书画文物基础研究,强化书画文物价值认同,做好书画文物科技赋能,讲好书画文物故事,以更好地挖掘书画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书画文物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陶塑     
正中国陶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秦汉两代已有很大的发展,质朴劲健是其主要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陶塑艺术发展缓慢。到了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贵族阶层厚葬之风盛行,作为随葬明器的陶塑在艺术上取得快速发展。宋代以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和末期,随着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宗教信仰较之以前逐渐淡漠,对于死后的墓葬礼仪也趋于  相似文献   

16.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为什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它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而这三大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又有它的不同内涵。封建社会的政府编纂地方志的目的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以封建主义为指导,存封建伦理道德之史,资封建统治之治,教封建伦理之化;当社会主义出现在中国大地以后,地方志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存社会主义之史,资社会主义之治,教社会主义之化,一句话,为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明与精神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在封建社会就流传着“治天下以史为镜,治郡国以志为鉴”。所以.封建社会一些明智的官员走马上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宋代绘画中普遍存在穷款、隐款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是宋代画家的书法水平不高所致,其实,这仅仅是其表面现象,而非主要原因。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其一、宋代绘画所追求的真、格物致知的审美境界;其二、绘画中题款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其三、宋代画家的地位、审美、性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漆侠先生撰文认为,宋朝居于当时世界文明的最前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究竟有怎样极重要的地位呢?这取决于它启的什么“后”,开的什么“来”。我认为,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自我障碍因素颇多,且为元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迟滞种下了基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停滞的过程最早即始于宋代。一、宋前期经济空前发展,崭露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北宋统一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劳动,出现了农业“户口藩庶,田野日辟”的局面。手工业产区增多,规模扩大,超过唐代。商业的发展呈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出现农业商品化的苗头:二是城市打破  相似文献   

19.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我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 一、文字和绘画从实用到艺术  相似文献   

20.
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的建筑,以“三雕”艺术闻名海内,而“二雕”艺术中,又以木雕窗棂、石雕匾额更加引人注目。这不仅仅缘于有文人士大夫和画家的介入,更因有美学家理论上的指导,从而创造出儒雅大方、韵味浓厚、内涵深邃,饱浸乡风民俗、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清代著名美学家李渔,在他的美学著作《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创造了以山水画作窗,以梅作窗和以“尺幅小窗”为“无心画”的审美理论。“尺幅窗”。“无心画”的意思是说,天暖时窗户上干脆不安窗棂,借屋后真山真水入窗,从室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