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杨锐即常住北京,充当张之洞的“坐京”,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并办理各种交待事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了大量的指示,并在杨锐被捕後积极进行营救。本文还证明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杨锐。  相似文献   

2.
王舒蓉 《收藏家》2000,(10):41-43
一通“家书”能为藏家所珍,不是缘自大家名人之手,便是它与重大的事件相连,若两相兼备就愈显得难能可贵。本文所涉的这一通家书,就是出自一个很不普通的人,讲述着一件很不普通的事件,因此,更是弥足珍藏。家信系醇亲王载沣亲笔所书,写于光绪二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三日(1901年9月5日),讲述了他使德之旅中所发生的一件天大尴尬事,讲述了中华民族百年前的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张秀熟同志主持纂修四川省志时所征得的有关文物中,有一件杨锐书赠刘光第的诗幅。诗幅呈四方形,长31厘米,宽28厘米,内录杨锐手书的本人诗作十一首,字体为行书;后题“裴村仁兄同年属书录此即请诗家两正”。落款处署“甲午五月弟杨锐”,下钤篆体“杨叔子”阳文印章,条形,长约1.5厘米。(图)裴村乃刘光第字。杨锐于1882年(光绪八年)参加优贡生朝考,名列第一,刘光第亦于是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故称“同年”。此经过绫裱的珍贵手迹,虽历经沧桑显得陈旧、个别字迹受潮模糊外,整体尚属清晰。杨锐与刘光第均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中殉难的  相似文献   

4.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1981年,《傅雷家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轰动一时,长销不衰。40年来,我们透过封封家信,仰望着作为父亲的傅雷,却不免忽视了信件对面的另一人一那个7岁半学琴、20岁只身赴欧,名满天下又漂泊一生的“钢琴诗人”“中国的肖邦”傅聪。  相似文献   

5.
我是在位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里,品读到这封难忘的状元家书、聆听到那些来之不易的家书故事的,它就是被称作"镇馆之宝"的、非常珍罕的文物《金德瑛状元手书家书》。金德瑛(1701—1762),清代状元、政治人物,字汝白,号桧门。原籍安徽休宁瓯山,寄籍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乾隆元年(173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庶子、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官至一品左都御史。  相似文献   

6.
1982年5月20日,笔者参加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时,在龙里县羊场镇杉木寨梁兴荣(布依族,60岁,故)家征集得到研究考证罗发先1905年领导农民反帝斗争的一封家信。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常说书信是"见字如面"。然而,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不少战士在战壕里写成的家书尚未来得及寄出,就战死疆场,家人连只字片语都没有见到,这是何等残酷的事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就收藏了这样一封特殊的家书,是一位抗日英烈献给母亲的诗信。可是,母亲并没有看到这封家书,它一直埋藏在地下70多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围绕这封家书发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987年山西省博物馆为了促进和日本埼玉县及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遴选了一批馆藏文物七十余件(组)赴日本举办了一次“山西文物展览”,展出的文物有陶瓷、青铜器、雕塑和书画四部分。在青铜器部分中有汉代的“方格规矩镜”(笔者按:应为“博局纹镜”)和“龙虎文镜”二  相似文献   

9.
赖晨 《文史博览》2014,(11):48-49
189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阴森。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是日,从清早开始,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许多人怀里揣着准备蘸血的馒头。近午时分,监斩官刚毅在监斩台入座。载着“六君子”的囚车来了,他们在衙役的推推搡搡中走上断头台。药店鹤年堂出于人道,曾制麻醉药鹤顶血,犯人服下此药,周身麻木,受刑疼痛不觉。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十分敬重,从坛中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侧望苍天,并无一人接受。  相似文献   

10.
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坛,留下一堆疑团。变法运动,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以下均用旧历)光绪下《明定国是》诏谕开始。接着新政上谕,如雪片飞下,频频颁发,而守旧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挠。新政无法实行,诏谕全成空文,两党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光绪帝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与此相类,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  相似文献   

12.
吴钟华 《百年潮》2007,(9):25-27
无情的地震牵动我的心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世人皆知。他是说,他思念家里的亲人,渴盼收到家中来信,这时收到家信,真比万两金子还珍贵。此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但在和平年代真感觉家书抵万金的人恐怕不多,却也并非没有,比如有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中国的外交官,有时会有同杜甫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谢维 《近代史研究》2005,(4):213-232
最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茅海建教授的论文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以下简称《史事考》)。我对于戊戌变法史只略知皮毛,当然不能对书中的诸多学术观点妄加评论,但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中国近现代史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拜读之后,确也产生了不少联想———想到了近些年所看到的一些来稿和论著。故此文只能算是一篇读后感。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园地中,戊戌变法绝对说不上是处女地。远的不说,近五六十年来,先是作为“三大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是作为近代化“四个阶梯”的一级,被众多专家反复耕耘,只是这几年似乎有些冷。我…  相似文献   

14.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下午3时,年仅49岁的杨深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神态自若,慷慨就义,同时被杀害的还有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成千上万的围观者,目睹这悲壮的场面,禁不住挥洒热泪.这六位维新志士,史称“戊戌六君子”.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夭折刚一个多月,日本的一些报刊即发表文章,认为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康梁这些维新派“太激进”。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发表演...  相似文献   

16.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东林党首领高攀龙手书家信一通(图版柒),原为无锡秦声洁先生珍藏,1984年国庆前夕由汤修毓老人将其捐献给文物部门,现藏东林书院文物保管所。家信共276字,写在每面纵长28.5、宽10.5厘米的四页黄色纸上。时近四百年,但保存完好。文字清晰,书体流畅,是目前所见高攀龙家书墨迹中较好的一件,内容也具有一定史料价值。高攀龙为无锡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他曾出仕万历、天启两朝,直言敢谏,在当时廷臣中很有声望,为朝野所推重。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高攀龙因上  相似文献   

18.
1992年7月6日,南京博物院收到宜兴市茗岭乡岭下村卢仲珣老人7月1日的来信,告之他们村出土了一方明末抗清名将卢象升(1600--1639年)的进士印,要南博派人前去征集。7月16日,受院委派,我们前往岭下村。次日在卢仲珣老人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文物发现者卢永祥和蒋风奇两位村民,先在他们的带领下前往文物出土处实地考察,然后于村公所将文物征集得手。 这是一方两面刻印,一面刻阳文小篆:“卢象昇印”(图一),一面刻阴文柳叶篆:“壬戍进土”(图二),印高3.6cm,长6.8cm,宽6.5cm,近于正方形,形制较简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1923年秋写给日本犬养毅的一封信稿手迹,长达三千余字,在孙中山留存下来的一千四百余件信札中是最长的一件。它既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又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图见第51—54页)。此件原系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旧藏,现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这封长信写于1923年10月24日,11月16日发出。它在过去各种版本的孙中山文集(包括台湾1973年版的《国父全集》)中均未收录。中华书局版《孙中山年谱》和台北版《国父年谱》增订本,在本年11月16日下列有此信条目,但仅作了简略介绍。人民出版社版《孙中山选集》和吴相湘新作《孙逸  相似文献   

20.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县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书院,深得张之洞的赏识。杨锐参加尊经书院考试的试卷,已由重庆市博物馆征集收藏。原试卷装订成册,封面上篆书“杨叔峤先生会课遗墨”九字。扉页上抄录有叶德辉、易顺鼎对杨锐的挽诗及注释。现将原试卷略加标点依次抄录于下,挽诗及注释,因与本文无关,故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