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7月25日,平遥县政协史资料委员会的几位同志,考察了平遥达蒲乡杜村堡。经过深入的调查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发现从杜村堡的原整体构筑和化习俗,完整地反映出平遥县治前身之一的中都城的历史原貌,同时也说明现今的杜村堡是由古中都城变迁而来的。考察和研究作为历史上中都城的杜村堡,对进一步丰富和挖掘作为世界化遗产平遥古城的化内涵,推动我省的物资源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明代外长城进入山西的位置,正好是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的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形成一个"金三角"的区域,其中山西一侧是大同市天镇县。这里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布,仅明代"国帑"所修就有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永嘉堡、天成城,此外还有地方所修的几十个村堡,可谓"巍然天镇",构成了牢固的京西屏障。本文关注其中的镇宁堡和镇口堡。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找不到"镇宁堡"和"镇口堡"这两个名字,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3.
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与铸铁遗址的试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古城之一。《古本竹书纪年》说:"禹居阳城。"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建都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正假如格萨尔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罗布桑波差不多就像是你我的邻居大叔,出家门往左拐,常去吃饭的地方总是挂着一个牌子:"罗布桑波茶馆"。据说罗布桑波是藏族历史上的著名商人,在西藏很多地方特别是商业重镇,总是流传着关于聪本罗布桑波的传说和故事。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编修地方志精品佳志是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一部精品佳志应当是资料性、史料性、地域性、思想性、可读性、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突出,既能为当代人资政,又能为后人借鉴,经受住历史检验、世代相传。不仅是一个地方方志事业的一项创新成果,而且是一个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实现编修精品佳志目标,笔者认为要着重强化"五个意识"。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北岸,是一片被称作"三川"的地方.这片地方是我省土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区,包括目前的官亭镇、中川乡、前河乡、甘河乡、杏儿乡和满坪镇.据2011年人口统计,这里的土族人口有47737人. 三川地区是青海省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从临津关跨过黄河大桥便是甘肃的大河家.黄河东去冲出寺沟峡,便是甘肃的刘家峡.这片地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物产丰富,瓜果飘香.据考古发现,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印证着这方土地曾经有过的灿烂和辉煌,尤其是"喇家灾难遗址"的发现和"大禹故里"的提出更加提升了这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某一天,朝廷的一个史官,也可能是西部边地的一个地方长官,也可能是长官手下负责文牍的一名小吏,在起草一份给朝廷的报告时,为了省事,自作主张地把"吐浑"(读"土胡",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献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群存在、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色文献.它的形成是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由于其"一地之百科"的深刻烙印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体现了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志书原来仅指记载郡、国之史的方志,其他记载专业之事志书是后来方志体裁形式的发展。"方志"的含义,通俗地说一个地方的记述。因此,志书首先要明确一个地方的范围,这就是境域。用现在的政治治理的术语来说,就是"行政区域"了。一地的"行政区域",是由上级行政主体的行政区划确定的。"行政区域"是多变的,不同时期的行政主体会作不同的行政区划,志书记述的一地历史的"行政区域"大多不会是不变的单一。特别是通记一地历史沿革的志书,它的境  相似文献   

11.
"红旗不倒"是中共福建地方史研究宣传中的一个高频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福建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一个经典评价语。它是一个特指的具有丰富革命历史内涵的名词:一是福建全省各级党组织建立后,尽管遭受破坏和损失,但组织架构较好地保全到解放;二是始终保持相当规模的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三是始终保持诸多较为巩固而又成块的革命活动区域,并与人民群众在长期奋斗中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斗争关系等。"红旗不倒"也是福建红色文化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2.
陈建标 《文博》2010,(6):66-70
仙游地区的清代"乐善好施"坊,是地方官吏奉旨为捐资兴学、修桥、铺路的清代巨商陈天高构建的表彰性牌坊,它是福建省迄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雕刻工艺最精湛的清代功德坊建筑。作为地方有影响力的历史建筑,其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传统的慈善文化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并世代传承下去。因此,"乐善好施"坊的作用已超出建筑本身,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传统的慈善文化等诸多领域方面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包文军 《旅游纵览》2010,(12):44-49
<正>在嫩科尔沁草原东部,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有一个叫查干湖的地方。当地蒙古人称查干湖为"查干淖尔"。蒙古语为"白色的湖"。查干湖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制定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范围推而广之。这种被称为"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是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之处,通过这种中央和地方互动的方式,地方的创新精神被有机地融合到中央主导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从而提高了中国政府整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中国这种独特的政策制定模式可称为"分级制政策试验"(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构成这一模式的核心部分是"试点"和"由点到面",这两种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下来的,并在吸收当时非共产党人士所进行的社会实验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成熟。探索这一历史根源,还原其发展过程,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策制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疠迁所"是秦统治者为隔离麻风病患者而设置的地方,但疠迁所又不仅仅是一个传染病隔离场所,它的存在从侧面折射了疠疾自身的邪恶之至,"迁"作为一种历史的刑罚更是揭露了"疠迁所"曾是秦统治者惩处疠者的地方,秦之暴政酿成的人间惨剧,史籍多有记载,"疠迁所"只是其中的一幕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疠迁所"又是秦残暴统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说虽与某个地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只面向"一个"地方,尤其是像秃尾巴老李这种传播范围极广的传说,本身就是融合了地方和超地方的产物。一方面,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既是地方与地方之外"内外"促生的层累过程,也是动态建构地方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当地人变通"内""外"的身份与归属,在大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传说所统合的地域逐渐扩展,"地方"的范围也依据异乡的属性与规定而发生相应的扩展与变化。青岛即墨小龙山地区的秃尾巴老李传说,正是在时间、空间的延展中,逐渐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人文叙事与空间景观,呈现出层累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这项工作,对于保存地方历史、提供决策参考、扩大宣传"窗口"、丰富地方文化等有着重要作用。编纂地方综合性年鉴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坚持  相似文献   

18.
傅斯年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两句话,充分表现儒家文化的阶级性,而且由于儒家经典对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渐失去实际的引导力量,使得地方社会在统治、思想、文化等层面上都出现了空虚的状态,亦即他所谓的"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探讨"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时,首先要承认我们对"地方"了解的层次不够深。如果从不同的视角、注意力、主词、意向入手,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将会有所转变。还应注意地方与全国舞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地方社会与全国舞台之间存在着许多链接性人物,他们将核心地区的活动、信息扩散到地方,进而改变了地方社会的思想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与知识的流动方式,除了由上而下的渗透之外,也有向上扩散的力量。另外,地方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历史研究者可以透过常民生活中的象征行动,和一系列的"寓意/比喻系统"来探究其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集体心态的变化。这类象征系统犹如地方社会中的"精神货币",维系着一个不可见的世界,使得地方社会在道德、秩序、文化和心灵层面能够维持一定的运作。静默的地方社会中,有一套无所不在的"传讯机制"在运作着,"道德镇守使"便是这不可见世界的维护者。常民生活的地方社会虽不常书写,但是透过各式各样的评价行动表现了他们的集体意见。若只注重整体的历史大框架,往往会忽略地方社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但也不能拘限于地方之见,两者之间应该周流反复地观看,才能丰富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方志中的女性历史书写往往使用特定的模式。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记载的贞孝节烈四种类型女性,其身份、行为甚至言论都各自遵循相应的书写模式,以构建出符合官方理学教化标准的历史文本。通过方志中模式化的女性历史书写可以看出,方志作为承接国家意志的地方历史文本,其历史书写中,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历史书写的束缚,只能让渡于现实对于历史书写的需要。而相对于方志中历史书写构建出"历史事实",这种历史书写本身的构建过程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正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一个地方重要而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记住乡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和区域印记。在广州市海珠区,与中山大学东面紧邻,有一个地名称"鹭江"的地方。这个名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不管是广州本地人,还是外地的匆匆过客,应该比较熟悉。因为这一带有知名的中山大学、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中国造船厂、广东荣军医院,及广州市第六中学等,有公共汽车站、地铁站。但是,现在"鹭江"之名却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其实应该称为"鹭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