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白崇斌 《文博》2005,(4):50-51
考古发掘过程中所发现的丝绸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折叠、互相粘连。有些丝绸出土后甚至碳化,手触即碎。为了对糟朽严重、一触即碎、折叠卷曲、互相粘连的出土丝织品进行揭展保护,以使其能够尽快与世人见面,我们在1999年向国家立项,获准进行“纺织品揭展剂研究”,经过我们对丝绸的粘连机理分析等大量实验研究工作,确定了造成出土丝绸粘结的主要原因,经过对大量人工制作的老化粘结丝绸进行实验,通过数百次的揭展实验,从30多个设计的实验配方中筛选出了一种可对互相粘连的老化丝绸  相似文献   

2.
糟朽丝绸揭展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73-73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陕西科技大学专家最近联手运用一整套化学方法,成功地对一批近千年前的宋代丝绸进行了揭取。这批丝绸是1996年11月在陕西白水县一所中学地基下的宋代地宫中发现的,距今已982年。当时,这些丝绸覆盖在地宫里一座48厘米高的镀金银塔外。当时,有的丝绸破损严重,薄如蝇翅,有的卷曲成一团,糟朽成渣,手一碰即成灰。更为严重的是,后来经扫描电子显微镜检  相似文献   

3.
糟朽传世木质文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器具在我国古代社会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遗存的木质文物数量众多,但它们因自身为有机质地而极易遭受各种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损害。大量木质文物因遭受菌、虫的破坏而产生变色、糟朽和坏损,或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弯曲、开裂现象。本文针对糟朽这一病害采取相应修复研究,使其恢复原貌,更好更久地展示其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乾 《文博》2013,(1):90-93
为保护木构古建筑,以故宫抚辰殿东北角梁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角梁糟朽后剩余部分的抗弯性能。根据该角梁的仔角梁糟朽现状,建立了基于剩余部分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内力和变形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获得了角梁剩余部分拉、压、弯、切应力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仔角梁糟朽情况下,角梁剩余截面仍能满足内力和变形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老角梁已提供充足的承载截面。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传统木构民居是当前分布最广、既存数量最多的民居结构形式,广西灵山县大芦村古建筑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灵山县城东北方向的佛子镇大芦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清同治二年(1863),系受徽派民居强烈影响的岭南民居建筑群,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芦村古建筑群虽然长期以来保护维修从未间断,文物整体结构保存虽然较为完整,但并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修缮,各院落均破损严重,尤其是木结构的糟朽劣化更是普遍。古建筑结构糟朽劣化的发生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往往不可终止,会直接造成木材抗力衰减,严重的会对建筑结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甘肃木器代表了我国汉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糟朽是甘肃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纤维素降解度高达50%;甘肃木器因材质固有的木材属性及缺陷性,对环境中的湿度、湿气和水分较为敏感,容易引发“湿胀干缩”效应,致使器物后期不易保存、保护。如何对糟朽木器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评估技术中存在的弊端、难题,本研究通过对评估方法、方式的深刻剖析,对木材材质特征及属性分析,对衡量及表征材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相关物理参数的梳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其成熟分析技术对采集试样进行了形貌观察和测试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胎木含水率作为影响糟朽木器结构与形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安全评估的唯一衡量指标;胎木容重值、纤维结晶度与纤维降解度作为材质物理化学性能综合考量的表征参数,均客观地反映了材质质量或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可作为量化评估参考指标;确定胎木含水率的安全变化范围为9.3%~14.3%,安全波动幅度为±5%。依据上述结果,制定了糟朽木器安全评估的相关界定标准:1)胎木含水率在安全范围、幅度内波动、变化时,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轻微,器物则处于安全区;2)胎木含水率超出安全范围变化时,且波动频率频繁,往往会持续引起容重值变小、纤维结晶度降低、纤维降解度增大,造成胎木的形态与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致使器物处于危险区;3)胎木丧失维持自身平衡效应的能力,致使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值极度异常,尤其当胎木素含量达到85%时,纤维素几乎完全降解,器物则已处于濒危区。最后,综合、梳理分析结果,设计、创建了科学、规范的糟朽木器安全评估技术构架,该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特点是重数据、重证据,提升、强化了科技含量,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7.
甘肃出土糟朽木器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一般考古出土木器都具有糟朽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器物因木质结构与形态的脆弱性易受外部因素侵蚀而受损,而其腐蚀状况或发生腐变往往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发掘现场和博物馆馆藏环境有关。鉴于目前甘肃糟朽木器的保存状况,通过甘肃糟朽木器埋藏环境、馆藏环境及影响因素调查,馆藏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的科学剖析,全面、客观和准确地揭示了藏品腐蚀受损根源及原因。环境腐蚀作用的机理如下:1)可见光、紫外线腐蚀机理是,在光辐射的作用下,纤维素发生初始光化学反应造成链断裂,并伴随产生多种化合物。2)纤维素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强度相应降低,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在水分、可见光、氧气、酶及酸碱等因素同时存在情况下,温度偏高则对糟朽木器材质腐蚀起着加速作用。3)可溶盐对糟朽木器材质的腐蚀作用是通过自身的潮解和结晶过程来完成的。4)害虫及霉菌、微生物对木质文物的腐蚀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各种生物酶来分解木质成分中有机质实现的。5)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70%时,灰尘及粉尘会发生潮解,当沉降在糟朽木器表面时,会引起木质纤维素腐蚀和降解。  相似文献   

8.
《敦煌学辑刊》2000,(1):113-113
《金元医史类存》(高伟编)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学化史料汇编,有极高的馆藏价值,是医学史、科技史、化史、中外交流史、金元历史以及民族学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目。  相似文献   

9.
陕西古籍存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霞  袁宪  党斌 《文博》2008,(3):38-44
对陕西存藏古籍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是一大空白.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陕西存藏古籍具有数量较大、种类丰富、价值不菲的特点,并针对陕西存藏古籍目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缺失、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加强陕西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对陕西的古籍整理事业有所帮助,有所推动,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我省的古籍资源,繁荣我省的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垦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明代奖励耕垦和实行军屯、民屯等屯田措施的作用下,西北地区在土地垦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依据史志资料对明代西北各个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垦殖状况进行了论述。通过统计土地垦殖的田亩数量及其前后期的对比变化,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明代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研究吕卓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垦辟土地以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兴修水利以增加灌溉土地的面积,改进生产工具以提高农作技术等,目的均在于增加粮食的产量。明代西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如何?不同区域的生产差异又如何?本文试从文献记载各地区的税...  相似文献   

12.
试论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水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用途广泛,水质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纺织品文物的保护效果和安全。认识不同水质的组成和优缺点,理解水对纺织品文物及其附带材质的影响,综合考虑文物的材质组成、保存条件和保护目的等因素是合理用水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文物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所建立了古丝绸保护室,苏州丝绸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展纺织品保护、修复,复制和鉴定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上海纺科院对马王堆出土古丝绸的科  相似文献   

14.
纺织品文物霉变研究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贮藏中占重要地位。为了确定馆藏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了解棉织物纺织品文物真菌病害特点,本研究采用PDA培养基对棉类纺织品文物上霉变部位提取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霉菌进行18S rDNA-ITS序列分析,通过比较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序列同源性构建发育树。最终分离纯化共得到6株霉菌,测序结果鉴定为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曲霉属、镰刀属,该四种霉属可能是棉类纺织类文物的致霉优势霉属。利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确保获取结果更加快速和精准,结合当前博物馆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现状,提出棉类纺织品文物综合保护措施,为此类文物的防霉工作以及抗霉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绵 《黑龙江史志》2014,(20):143-145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要以新感觉派小说闻名于文坛,长期以来他的小说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而他作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身体力行创作新诗、发表诗论、培养新诗人,为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对当时及后来的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几十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其新诗,然而对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却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力图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新诗研究情况做综合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五省的地下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将这些成果显于历史的长河中,以其反映丝绸之路的开创、繁荣及民族融合的意义做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今天西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分布与民国时期各民族的人口迁徙流动有密切关系。灾荒、战乱匪祸及人为的经济、政治压迫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该地区人口的非正常迁徙频繁发生,而且迁徙情势复杂多变,并最终对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古代居民人种成分研究史郑晓瑛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在我国考古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这一区域内既有农业经济区,畜牧业经济区,也有二者相交地区的畜牧兼农业经济文化区。从考古文化讲,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与...  相似文献   

19.
全国城市志西北地区第三次研讨会于1995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西宁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城市志指导组的指导和具体协助下召开的。天津、广州、沈阳、武汉、南京、西安、大连等城市志指导组成员市以及兰州、嘉峪关、天水、白银、金昌、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咸阳、宝鸡、铜川等西北地区城市和天津、大连、西宁等市部份单位的修志工作者共50余名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