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秘境》是一部言说玉与人、玉与文化在当下中国境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立足于生活中玉器作为商品的现实性,从玉器买卖、挖掘、制作等方面活色生香地还原和记录了中国人和玉之间的故事。与此同时,作者又倾情回溯中国几千年玉文化源流和传统,赋予非虚构叙事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时时追问玉作为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终极价值与意义。这个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故事层面亲历的真实、器物层面知识的翔实、文化视域的阔大恢宏、哲思意蕴的忧思深广、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古代物质文化中凝结着先民伟大的创造和质朴的审美,其中玉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造型、雕刻、搭配改造自然玉石后所创作的艺术品,为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石之美者谓之玉""君子比德于玉",古来圣贤为我们解开了玉器通天礼地、风度翩翩的文化密码。珍藏存世古玉为一方天地增加灵气,其中"因物赋形"的商代玉器在浩如烟海的玉器世界中最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3.
玉路歌     
郑欣淼 《丝绸之路》2014,(19):10-11
玉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至前1500年。齐家文化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史前文化玉器一样展示了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重要信息。专家推测,五六千年前即有玉石之路雏形,汉武帝时重新开发利用,商贾将丝绸和药材运往西域,又带玉石等回到中原,武帝因此特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为了研究、弘扬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2014年7月中下旬,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杂志社等承办了“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考察团从兰州出发,一路西行,沿民勤、武威、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玉门、瓜州一线,围绕齐家文化主题,考察了民勤三角城、沙井子柳湖墩、山丹峡口古城、四坝滩、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玉门火烧沟、瓜州兔葫芦等遗址,又经青海祁连、门源、西宁、乐都到甘肃永靖、临夏、广河、临洮等地东返,考察了王家坡、罗家尕原、齐家坪、云山窑等遗址,历时两周。考察团有专家学者叶舒宪、易华、冯玉雷、刘学堂及收藏家刘岐江,作家卢法政、孙海芳,复旦大学博士后安琪等,各人的考察笔记将整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古代玉器材料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玉器是历史文物资料的一个重要门类,研究古代玉器对于了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以来的社会历史面貌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历来有不少中外学者从事我国古代玉器的研究。但是,对玉石质料分类、产地以及采玉年代的研究仍显得不足。而这些方面,对于古代玉器研究,对于考古工作,都是很必要的。本文根据我国近年地质矿产的调查结果,参阅矿物学、宝石学中各类玉石的一般规范和鉴别要求,讨论产于我国各地的玉石  相似文献   

5.
<正>新疆和田玉交易中心其前身为创建于1964年的新疆玉石雕刻厂,现为乌鲁木齐和田玉文化一条街龙头企业,是新疆最大的专业和田玉器交易中心。每年接待数万国内外消费者光顾,每件和田玉器售出均需新疆岩矿石产品质量检测站现场鉴定真伪,是消费者赏玉、购玉的必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方家洲遗址距今约5600~6000年,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的、专业性玉石器制造场遗址。在有限的发掘区域里,该遗址出土了大量与玉石生产作业有关的遗物和相关遗迹,对玦、管和璜制造操作链有完整的解读。遗址所处年代恰好是玉石分野之际,以琢打为主要加工方式的石英材质玉器,和同时共存的以解玉砂为介质切割修治的透闪石软玉材质玉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新发现无疑为早期玉器工艺和玉石分野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一发现为玉石器制造所蕴涵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社会体系研究可说提供了极好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周炜 《收藏家》2008,(6):57-60
生成于亿万年前的玉,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是真正承受大地灵气的世间圣物,在华夏先民眼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玉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将玉与人性结合,玉石文化几乎涵盖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祭祀加冕,到婚配嫁娶、丧葬制度都离不开玉器。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到后期的夏、商、周、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此外,在一  相似文献   

11.
东亚玦饰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玦饰是指一种有缺口的玉石饰物,一般是直接穿入耳孔垂挂于耳垂。1998年笔者于《蒙古人种与玉器文化》一文中尝试指出:“从史前至历史时期蒙古人种的玉器文化,玦饰是最广泛分布的一种装饰品,表现出蒙古人种对人体耳部特殊的癖好……玦饰起源是单元或多元问题,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然而,据现今考古的发现所知,玦饰很可能是起源于东亚的北部,其后在大陆由北而南徐徐扩散,又由大陆西而东向沿海的岛屿流传。”上述有关东亚玦饰源流的论点,语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玉石文化发展史上,西汉的玉器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西汉时期,玉石文化已发展到一个十分繁荣的阶段,其与汉代经济社会和民俗文化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在玉石文化的器物中,玉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器形,也是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品中常见的藏品之一。作者以汉代玉佩的工艺特色及历史人文价值为题,对汉代玉佩的材质、工艺和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国内有关博物馆的汉代玉佩精品进行艺术鉴赏,希望对汉代玉佩的研究和传承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方 《丝绸之路》2013,(11):74-78
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4100~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也有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有发现、收藏和著录。但是,由于限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器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甚少,而且资料基本没有公布。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各种精美的玉器。红山文化的其它内涵,可能知之甚少。而考古学家,必须全面把握红山文化的各种遗物、遗迹现象。其实,红山文化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文物精品,骨柄玉石刀便是其中之一。生活在南方的人,即使是文物考古学家,也不一定熟悉红山文化的骨柄玉石刀。我对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有点印象,是1998年在阅读《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时留下的。稍后去东北参观文物研究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玉石分化”这一论点进行了辨析,从原料、制作技术等方面揭示玉器产生的根源。认为玉器起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地点最有可能在以中国东北地区为核心的东北亚。  相似文献   

16.
焦虎三 《风景名胜》2011,(12):40-43,16
Part.1一部《香格里拉》改变了世界1933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作者詹姆斯·希尔顿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尽管詹姆斯·希尔顿从未到过遥远的中国,但正是他直接制造了"香格里拉秘境",而不是有人认为的约瑟夫·洛克。  相似文献   

17.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吴汝祚中国玉器的产生,在时代上以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赤峰市兴隆洼两遗址发现的玉器为最早,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了。查海发现的玉器已作鉴定,全是真玉(软玉)①,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能识别玉石的不同。器形有匕、管、斧等,...  相似文献   

18.
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沙地遗址地处句容市西北,1998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出土陶器10余件、玉器(料)78件、各类玉器加工工具数百件及大量陶片。其中玉器均为半成品,有的尚保留线切割痕迹。玉料包括玉璞和加工后的残剩料。玉器加工工具有阴线雕刻工具、片切割工具和打磨工具。此遗址应为一处以玉器加工为主,并制作少量石器的玉石加工作坊。  相似文献   

19.
<正>【师资简介】古方·央视《寻宝》栏目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室主任。徐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从事玉器保管与研究工作,专注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曾在清华大学、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下属艺术品培训机构讲学。  相似文献   

20.
略论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玉器的种类及社会功能也不断演变。隋唐以后 ,玉的实用性、现实性明显增强 ,逐步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用玉在玉器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玉器中出现的仿金银器的玉石制品 ,给唐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就唐代金银器的玉石器皿的种类、年代以及产地等问题 ,结合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