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粟特地区的动乱、战争等原因,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人华逐渐达到高潮,他们在东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但留下了足迹,而且形成了聚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镇与政治、文化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百座的入华粟特人墓葬,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甘肃天水地区、宁夏固原与盐池地区、陕西西安及邻近地区、山西太原与汾阳地区、河南洛阳与山东青州地区、河北大名与北京地区。  相似文献   

2.
霍巍 《敦煌学辑刊》2007,1(1):82-94
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特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观察到北朝隋唐时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中原汉文化对其所产生的染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吐蕃与粟特之间的交往联系.  相似文献   

3.
孙宗贤 《文博》2012,(5):14-17
凤翔新发现的唐代石棺床构件,为研究关中西部粟特人及祆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通过分析认为石棺床构件为一位身份地位显贵的粟特商人墓葬遗物,这是粟特商人留居凤翔的历史见证,充分说明凤翔是关中西部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其画像石上的线刻火坛图像、瑞兽互斗纹、胡人套马纹等具有明显的波斯及中亚风格,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同时,它对探讨该地区粟特人聚落、祆祠、墓地、族源以及归属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大众考古》2020,(1):91-93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作者讲述了与丝绸之路历史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唐朝的建国史与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安史之乱为唐帝国带来的变化与回鹘的活动,并以此定位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唐王朝本书特别关注唐帝国与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突厥、回鹘的关系,以及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探讨丝绸之路这条人、事、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这些路线早已淹没于地下、水下,今天人们的认知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丝绸之路主要是外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西域受其影响最大并被纳入中国版图。沙漠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单向的,往来的商人主要是中亚的粟特人。无论是陆路还是海陆,丝绸之路兴盛之际都正值中国进入盛世之时。  相似文献   

6.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们迁居各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成为许多...  相似文献   

7.
善于经商的粟特人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他们不但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即中国古文献记载的康国,而且还大量来到中原,在当时的长安定居,其中部分人还在中原政权担任官职。今天,在西安地区的各博物馆(院)中保存了许多留葬长安的粟特人墓葬出土文物与陵墓壁画,反映了粟特人的文化习俗与特征。同时,中亚的撒马尔罕阿甫拉昔普出土的大型壁画,也充分体现了粟特文化与以及粟特人国家与唐王朝的交往。通过对西安地区与撒马尔罕地区相关文物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丝绸之路繁盛时期,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往来。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在中国研究的新成果--评<粟特人在中国一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本书是<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所编的第十辑论文集,作为<法国汉学>"粟特人在中国"的专号出版①.  相似文献   

9.
中亚的粟特人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宁夏固原隋唐史姓墓是国内目前已知的大型粟特人家族墓地。根据墓中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能够看出当时同一家族中体现出佛教、祆教和儒家文化等不同信仰因素,这种多元信仰的形成可能与粟特人本身宗教传统、统治者的倡导及固原当地汉化等有关,由此反映粟特家族在迁徙入华之后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结合相关考古理论,介绍粟特人的特点和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金关铁锁古浪峡张奋武古浪峡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从兰州经永登、天祝、古浪至武威一段的必经之地。因其位置扼控河西,哨卫金城,故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史有“秦关”、“雁塞”之称,被称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铁锁”。古浪峡两山夹峙,南北走向,东西二山为乌鞘...  相似文献   

12.
粟特人是中古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在汉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唐代内迁粟特人在汉语译经文学、传统诗文、音乐文学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且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族。在传世文献之外,敦煌文献和出土墓志补充了丰富的唐代粟特人文学材料,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群体的文学成就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迁粟特人的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程越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名,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经由碎叶、高昌等地进入河西,与中国贸易、通使,又同突厥、回鹘、吐蕃等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过密切的联系。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空前发达,同时也成为粟特人入居中国并走向汉化的重...  相似文献   

14.
新见唐代安优婆姨塔铭汉文部分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 《文献》2020,(3):151-166
新见《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并序》,是一方入华粟特人的塔铭,该塔铭由汉文和粟特文两部分组成。汉文部分共11行(包括题目),粟特文共17行。通过汉文部分考释可知,塔铭的主人出于昭武九姓的安国,但已经内迁到凉州姑臧,其族群当属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其居住地长安外郭城群贤坊地近西市,是唐代旅京外族人集中居住区。与常见的粟特人信奉祆教或摩尼教等三夷教不同,据铭文中"普别二法""一乘"等概念,联系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史实,征之以新出文献和文物,推测此优婆姨当为三阶教信徒。她虽然是在家修行者,但没有依据世俗的葬法,而是与其他信徒集中在三阶教创始人信行葬地附近埋葬,葬俗或属当时佛教的林塔葬。  相似文献   

15.
2000~2005年,在西安市北郊发掘了北周时期的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和李诞墓。前3座为粟特人的墓葬,后1座为厨宾国婆罗门后裔。这表明,西安市北郊一带不仅是北周粟特人的墓地,而且也是包括厨宾人在内的旅居中国的外来人的墓地。其葬制与葬俗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超 《文物天地》2021,(10):39-42
<正>隋代史射勿墓,1987年7月发掘于宁夏固原县南郊小马庄村,是固原地区20世纪发掘的粟特史氏家族墓之一。史射勿墓志的发现对研究来华中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中的史国人,沿丝绸之路商贸徙居中国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墓志通体呈方形,青石制成。志盖盝顶式,呈正方形,左上角稍有缺损,边长46.5 ×47、厚10厘米,四边宽4厘米,阴刻一周忍冬纹样,四斜刹上刻有四种纹饰带。正中阳刻篆书五行,每行四字,字间有较宽的栏线,为"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之墓志",共二十字。篆文四周有阴刻卷云纹,纹饰间有花结,  相似文献   

17.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相似文献   

18.
西域文化的影响是白瓷在华北初步发展的一个历史要素。早期白瓷从视觉形式上讲,具有模仿西域银器和玻璃器的特征;从技术上讲,得益于西域碱金属玻璃配方及碱釉技术的渗透。从北朝后期至隋代,粟特人和突厥人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西风东渐,这是早期白瓷的时代背景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东部,东接景泰、南连永登、西邻青海、北抵古浪,为河西走廊之门户。是“古丝绸之路”的古道之一。全县总面积为7149平方公里,有藏、汉、土、蒙、裕固、回等十六个民族构成。藏族是天祝居住最早的少数民族。天祝史属安多藏区,俗称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历史  相似文献   

20.
现在正经的字典上还查不到粟特,不过互联网非常发达,一查就知道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但是粟特人不光是“叛贼”,更多的是“好人”,所以我今天把历史上粟特人的面貌展现出来,让他们登场,给大家亮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