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段剑蓉 《丝绸之路》2011,(24):14-16
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形式多样、谱系繁多、纹饰丰富,蕴涵的文化内容也非常丰富。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创作不仅形象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活,也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彩陶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不论是写实还是经过变型的彩陶纹饰,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论是蕴涵着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彩陶作品还是记录着原始人类日常生活情趣的彩陶作品,黄河流域彩陶纹饰的审美追求始终是一种色彩、纹饰、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一些人面陶塑,虽数量不多,但独具特色。文章研究立足于山东地区后李文化时期的人面陶塑,着重对造型特征、雕塑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系统梳理,发现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在不同时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从红山文化彩陶纹样传播的视角看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红山文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彩陶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彩陶的保护研究高志伟,卜玉凤,李最雄一、前言彩陶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青海彩陶因其数量多,纹饰绚丽,保存完整而闻名于国内外。青海彩陶分布范围较广,从青海的河湟谷地到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都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2大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12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3,(2):127-128
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中上游的甘青地区彩陶尤为突出。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从距今8000年起到距今2000年,相继发展了500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彩陶图案构思之精美、花纹之丰富、造型之多样都是出类拔萃的,甘肃彩陶被海内外艺术界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相似文献   

7.
苏秉琦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中,也曾特别关注彩陶的研究。他虽然并没有就彩陶写成专题论文,但不少论著中都涉及到彩陶研究。苏秉琦先生的彩陶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彩陶与考古学文化研究,二是彩陶演变与年代学研究,三是彩陶象征意义研究。苏秉琦先生的这些研究包括了彩陶研究最主要的几个层面,而且都有重要成果问世,对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彩陶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琳  张琴  李佳欣 《收藏家》2023,(3):2-29
邛窑从南朝开始烧造,一直到南宋停烧,烧造时间近800年。邛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地方瓷窑,是四川瓷窑的典型代表。它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窑业技术史上牢牢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9.
晋中地区仰韶时代的彩陶根据纹样可划分为十八类,分属于西阴文化、义井文化和白燕一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陕晋豫地区的影响深入本地。仰韶晚期,晋中地区的彩陶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并在白燕一期文化之后退出历史舞台。沟通晋中地区与陕晋豫、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Y”形文化带、连接晋中地区与豫北冀南地区的“滏口陉”,构成了交流南北、融合东西的“彩陶之路”。  相似文献   

10.
四坝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四坝文化彩陶经由马厂晚期"过渡类型"发展而来,并与齐家文化以及新疆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过密切的接触与交流。四坝文化彩陶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彩陶的发展演变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新选 《丝绸之路》2021,(2):107-110
文章对馆藏的彩陶文物进行分析调查,提出馆藏彩陶的保护修复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馆藏彩陶的保护的方案,以期为从事博物馆工作的有关人员提供馆藏彩陶的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贾建威 《收藏家》2011,(8):57-64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过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一直到沙井文化,经历了十二个文化类型、五千多年的延续发展,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顶峰,是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汾渭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中心,尝试统计仰韶时代各时期的彩陶比例。我国彩陶老官台文化,白家遗址34%的陶器为彩陶,半坡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继承了之前的彩陶传统,早期彩陶占比约1%,晚期占比约10%。庙底沟文化阶段彩陶占比在4~8%之间,中值为6.7%。仰韶晚期时关中及陕晋豫交界地带的彩陶消失,而周边秦王寨、大司空、马家窑、屈家岭等文化的彩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缓慢消亡。彩陶的比例也受到聚落层级、聚落中心与边缘、聚落内的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邓家湾遗址陶塑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仙竹 《江汉考古》2001,(4):65-72,83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里山上的小陶塑动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都有发现。黄河流域有河南临汝煤山遗址、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等,长江流域有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湖北随州两化园遗址、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桐  相似文献   

15.
黄剑波 《文博》2006,(5):72-74
敦煌研究院藏有马家窑文化彩陶写生图13幅,系九十年代初著名美术史论家王子云后裔所捐赠。据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一书等有关资料介绍,1942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西  相似文献   

16.
刘学堂 《中原文物》2023,(1):62-70+136
亚洲彩陶分东、西方两大体系,天山彩陶是东方彩陶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天山彩陶系统兴起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源于河西走廊马厂—西城驿文化的向西拓展。天山彩陶系统沿天山自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东天山哈密地区、环博格达地区、中部天山南麓地区、伊犁河谷地区五个前后相继、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彩陶分布小区。境外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楚斯特文化彩陶,亦属于整个天山彩陶体系的范畴。天山彩陶系统揭示的是始源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对天山史前文化的整合,它在内陆欧亚史前文化格局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远 《华夏考古》2019,(3):75-81,107
商代的坐姿人形雕像是商代独特的艺术塑造之一,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发现于安阳和成都两地,从材料上看有玉、石、青铜,也有陶塑。所塑造的人物衣着、发式、面貌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时代大多属于殷墟二期到殷墟三期,也有部分晚至商末周初。关于坐姿人形雕像的身份属性,我们认为可能反映了不同族属、不同部落、不同方国、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商代的生活起居、巫术祭祀等文化习俗,也可能有夸耀武功、宣扬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中发现的人形雕像,大小不同,小的数十厘米,大的如真人,最大的高达3米,或直立或呈行走状,保存完好的人形雕像,身上还穿着衣服,佩带用具。这些人形雕像与生殖崇拜无关,它是当时人们灵魂的替代物,是早期萨满教中的神偶。  相似文献   

19.
性别作为人口自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存在“高性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前人口的婚姻形态构成.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不同性别人口的死亡率、健康状况,在不同时代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存在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发现多件彩陶钵的肩腹部宽带上绘有12个太阳纹。这不是偶然现象,它反映了先民的"盖天说"宇宙观,中国式的"黄道十二次"发端于此。实物证明文献关于"黄帝为盖天"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考古学揭示上古天文学的发达水平,超出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