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的一些考古新发现表明,甘肃与北方草原地带的早期接触时间大致在距今4000年左右,地区集中在甘肃中部地区,稍后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此后,双方的文化渗透与影响日渐频繁并不断地深入。  相似文献   

4.
《明史》把设置于河、湟、洮、岷地区的河州、西宁、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合称"西番诸卫"。本文结合文献资料,论述了由于河湟洮岷地区的战略地位,复杂民族成分及北方蒙古的威胁,明代在河湟洮岷战略要地建立了西番诸卫。西番诸卫的建立,既解除了北方蒙古对明朝的威胁,实现了明朝建立卫所的最初目的,又客观上增强了明政府对西番诸地的控制力度,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历史研究》2007,(4):27-41
咸通四年,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以统凉、洮等六州之地。凉州节度设置之初,唐政府多以朔方节度使兼领凉州节度。此后,随着河西地区形势的变化,唐政府将凉州节度的建制改为河西都防御,并最终易名为河西节度,其主要辖区也由陇右调整至河西东部地区,而唐政府通过凉州节度对其调整后的辖区进行了切实的管理。朔方节度虽一度不再兼领凉州节度,但其在晚唐时期仍频繁参与河西东部地区事务,反映出唐政府经营河西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松窗梦语》记载的明朝周边少数民族史料,具有很高价值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明朝周边少数民族风土民情、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作战中的军队风气三方面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阴山山脉以西地区在明朝被称为“塔滩”。这里从洪武朝至永乐初年曾活动过一些北元的残余势力。文章认为他们一方面与明朝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关系,一方面也有部众不断南下归附明朝,从而拉开了永乐初年大规模内附行动的序幕。塔滩蒙古的内附过程是明代少数民族内迁历史的典型案例,对于拓展、深化明代民族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朝政府将蒙元势力逐出河西之后,为防止蒙元残存势力对西部边疆的骚扰,设立关西七卫以为屏障。但因蒙古势力的不断崛起,七卫的屏护功能渐衰,作为边防重镇的肃州地位突显。文章根据文献材料对肃镇边政各项事务加以考订,略述有明一代明朝西疆的防务。  相似文献   

9.
西宁卫是明朝边陲要地,系河西走廊的屏障,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有明一代极为关注对此地的经略。本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明朝于西宁卫所辖地的军事戍防、政治管控等种种施政方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朝西宁卫的战略地位,全面评价明朝在这一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所作所为,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明代后期的"忠顺营"是以内附少数民族官兵为主体构成的特殊军队。他们是北直隶诸卫的"达官军"后裔,源自洪武时代漠北杭爱山的北元部众。在把都帖木儿等人的率领下,由塔滩地区归附明朝,安置在西北凉州诸卫。永乐朝后期,其大部被再度内迁至定州、保定、河间诸卫。杭爱山——塔滩——凉州——北直隶的内迁线索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反映了明朝内附少数民族的演变轨迹,彰显了政府与内附民族政治调试模式的具体运作进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开发具有明显的军事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经济开发使北宋政府有效地巩固了边防,安定了局势,加强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的垦伐,使得陕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化和土地沙漠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2.
明朝洪武以后实行绝对群主专制制度,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外,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建州女真则属于军政合一的都指挥使司管辖。“卫”与“府”平级,真到努尔哈赤起兵之前,都是明朝庙以东北都司之下的若干个“卫”之一。由于中国古代存在“加官”制度,使努尔喻赤及其先世虽为“卫”级,却有“都督”、“将军”之类的官称。  相似文献   

13.
明朝土司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土司制度述略李世愉土司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即由中央政府任命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并通过这些官吏对各族人民的管理,达到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及衰落,反映了历代统治者治边政策...  相似文献   

14.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坚实。近年来,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位优势凸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该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其中,选择品牌形象战略、文化战略以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优化开发模式、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突出民族特色才是该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腽末是唐宋之际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吐蕃征服周边部族之后对这些民族的称呼;后期则指在凉州地区取得实际政权的“凉州嗌末”,他们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都有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代吐鲁番史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明代东察合台汗国是如何最后完成对土鲁番地区的政教合一统治的,占据土鲁番的蒙古汗与明朝争夺哈密卫的原因和结果,以及16世纪后土鲁番地区政局的衍变对于同时期西域整个局势走向的深刻影响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曾经形成过漠北地区、河套和岱海地区、内蒙古东南部三个典型的农业中心。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将其政治中心——汗庭选在这里,可见适宜农业发展的北方草原地区对游牧民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津 《丝绸之路》2012,(14):29-32
马家塬战国墓是六盘山区域北方少数民族墓葬中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秦与西戎及北方民族的关系提供了翔实资料。河西汉简中的“驿置道里簿”中详细记载了汉代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地名。考古发现和简牍材料的结合.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秦对六盘山区域的开发和六盘山区域古代交通的开辟情况。  相似文献   

20.
收继婚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已久的一种婚姻制度。收继婚俗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和蒙古族所沿袭。做为女真族的后裔——满族,必承继其祖先制度和习俗,使收继婚相沿甚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