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兰溪市境内有一类"回字形"宗祠建筑,多为大姓巨族的总祠,规模宏大,型制独特,一般由门厅、廊庑和寝室组成一个"口"字形的四合院,正中则安放一座高大壮观的中厅(享堂),形成一个"回字形"建筑,这是兰溪独有的宗祠型制而在境内相当普遍,曾引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等教授的关注。目前这类宗祠保存完整的尚有诸葛村丞相祠堂、西姜村姜氏宗祠、芝堰村孝思堂、长乐村金氏大宗祠、渡渎村章氏家庙等十余座。这类宗祠起源甚早,历史悠久,建筑装饰工艺精湛,人文内涵丰富,既借鉴了北方四合院建筑及宫殿建筑的精华,又富有兰溪乃至浙西的地方特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的乡土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值得人们珍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枫 《文物春秋》2007,(3):57-63
湖北省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组建筑组成,其中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景宇 《文物春秋》2010,(4):53-55,F0002
玉田县王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是唐山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秩祜堂、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及二道垂花门楼和正门楼,现西耳房、西厢房及二道门已不存。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反映了清代北方宗祠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民居与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平 《文物春秋》2009,(5):28-31,40
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目前,正定保存的梁氏家族古建筑仅有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青宫太保坊的部分构件,它们不仅是研究该家族的重要实物,同时也为正定古建筑发展序列增添了不同的建筑类别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分为宗祠和官祠两类。宗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祖先而立,如陈氏宗词、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建筑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官祠的建造一般要经官方批准,由民众集资,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的官员或外地人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  相似文献   

6.
徽州地区的明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在明代时期,因新安江水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兴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曾建筑了华丽的住宅、厅堂、宗祠等。这些建筑物,历经四百余年,至今仍保存着在使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派作者到徽州地区调查明代建筑。在绩溪、歙县、休宁三个县,调查明代房屋四十九所,明代佛塔五座,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澄迈县有至今保存完好的以火山岩建筑和火山岩生产生活工具为特色的古村落群。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发掘,是保护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的前提。在物质文化价值上,古村落以村口池塘为中心扇形布局,以挖池塘等活动产生的火山岩建造的房屋、墓葬、道路和生产工具,融入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彰显了古村落群的建筑价值。在精神文化价值上,澄迈县古村落群中以冼夫人文化为代表的冯氏大宗祠等大量存在的宗祠、牌坊蕴藏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宗族和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还有以军坡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西民间宗祠木雕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宗祠木雕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实地调研了集中在陕西地区的上百座建筑华美、雕刻卓著、装饰美轮美奂的宗祠,从关中、陕南、陕北三个不同地域的民间宗祠木雕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归纳总结陕西民间宗祠木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进而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并倡导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宗祠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曾广泛分布于以汉族为主的乡土社会中。本文基于较为全面的专题调查,就柳州宗祠存在状况、宗祠的建筑形式及其特点、宗祠的功能和存在价值等作了简介,提出在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要弃其糟粕,传其精华。  相似文献   

10.
<正>宗祠即是祠堂,是人们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早在汉代已流行于中国的一些地方。宗祠记录着不同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堪称家族的圣殿。杉洋村位于福建古田县东隅,处闽侯、罗源、屏南、闽清、宁德五县(市)交会之处。杉洋村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特别是这里余、李、彭、林四姓同居一村,各有祠堂,独具特色,其建筑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为八闽大地独有,全国亦罕见,更是该地传统宗族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南屏位于安徽黟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全村只有1000多人,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闵氏宗祠为豫南常见的清代穿斗式建筑,其结构、形式与江南、西南地区穿斗式建筑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又受北方抬梁式建筑影响,建筑有其鲜明的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宗祠,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这里一般指用于同一家族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以纪念某位历史名人而专建的祠堂不在本文所议之列)。在处理宗族事务时、兼具社区性公共建筑意义。由于宗祠的祭祀性与议事性,在乡土建筑中  相似文献   

14.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7,(3):107-116
徽州宗祠是徽州礼制建筑类型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明清时期,祠祀建筑兴起大量营造之风,最本原的起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当时不但在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6.
正"大夫第",亦"邦材公支祠"。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湛溪新屋村。虽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一、建筑概论该"大夫第",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本村"奉直大夫"、"盐提举"聂徽猷,因本房族几代朝廷封赠"朝议大夫"、"登仕郎"等衔,奉旨兴建的一栋宗祠,故有"大夫第"之称。该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井栏式封火墙,砖、石、木结构。面墙正中镶嵌花岗岩石牌坊,仿木结构,牌坊后为支祠,为典型的牌坊与宗祠结合的综合建筑,独  相似文献   

17.
正下曹村隶属于宁化县的曹坊镇,其位居闽赣两省交界之地,东邻清流,南接长汀、连城,是宁化县通往龙岩、赣州的主要门户之一(图一)。历史上,闽赣两省交界区域始终都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下曹地处客家祖地宁化与客家首府长汀的必经之路的核心中间位置,村落格局完整,现存古建筑数量众多,宗祠祖厅、府第民居等保存良好,客家建筑的特色十分明显;在近代,下曹又成为宁化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宁化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西部的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有一座祠堂建筑,名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建筑面积802平方米。辛亥革命后,创办为"和声小学"。  相似文献   

19.
被专家誉为明清时期华北黄土高原典型民居的康百万庄园,是一座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宇宗祠、商栈作坊、学馆窑洞、防御工事为一体的城堡式建筑。  相似文献   

20.
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的林氏民居(俗称林路厝),系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于清代光绪晚期修建。该建筑由宗祠、正屋、叠楼、书房等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清代闽南地区华侨建筑的优秀代表,是研究中外建筑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该建筑的布局与规模、建筑特点、价值意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福建近代华侨史、华侨建筑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