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自2013年始,受地方文物部门之托,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公司在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南方民居代表——安徽省黄田市徽州区呈坎村古建筑群、宣城市泾县黄田村古建筑群,持续开展保护规划、维修设计、修缮施工及展示利用等工作。基于保证民居村落的整体风貌,开展修缮保护和内部改造,丰富文物维修保护理念与模式,培养南方民居保护技师和工匠,推进优秀传统民居村落类文物的展示利用。规划设计阶段,修缮方案考量群众生活,兼顾民居的管理需求、使用功能;展示利用方案综合考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性、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在规划布局、建筑群防卫、祠庙设置、基础处理等方面均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小故宫"。本文对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更加合理规划、保护和利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1988年初,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农民在修建公路时,于西山挖到几件陶器、石器.县博物馆文物人员立即赶至现场调查、清理.在两米见方的范围内,共清理出土陶器、石器31件,大多保存完好,其中5件陶钵累叠放置,判断为一座西周时期墓葬.编号为西山M1.现将墓葬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4,(11):114-114
为加强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9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风水角度,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方面,利用和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美学和技术上,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古民居是以建筑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民居、桥梁、寺庙、祠堂和碑廊等建筑形式,它体现了当地人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民间神话故事、民间工艺制造和谚语歌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传,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然而由于贫困村落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大量古民居消亡、消失,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因此,加快贫困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贫困村落古民居的特征以及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希望能促进古民居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扬州 《黑龙江史志》2013,(11):308-309
本文主要从宁德市古民居的保存现状与年代分期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宁德市山区地带先民营建古民居的文化理念,赋予古民居建筑活的灵魂。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近在身边的乡土建筑,弘扬先民宜居宜家宜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内涵,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蔡磊 《黑龙江史志》2013,(23):349-350
村落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农民日常生活,村落往往是集体行动的单位。中国传统社会的村落具有内聚性倾向,这种内聚性不仅体现在村落组织和集体活动中,也体现在村民日常合作与互助中,以及精神层面的亲和感和共同意识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2018年城镇化比例已经接近60%。在城镇化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变得稀有,已经由传统的生活场景向体验式场景进行转变。近年来在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体系中,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开放也已经被提上日程。然而,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村落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村落能够提供的多种旅游资源如果被有效整合,那么便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针对此种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传统村落的旅游文化资源,并就其整合方式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住建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中68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性,并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叠加以探寻传统村落分布相关规律。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现状地理特征为显著集聚分布、分区集聚、省际不均以及呈现东北-西南趋势分布的特性,且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环境有较大关联,自然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农业需求导向下自然环境对择址存在潜在影响,人文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对遗存产生外在干预。研究为传统村落后续系统性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刘沛林六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出版了《城市的印象》(TheImageoftheCity)一书①,首创了从感觉形式出发研究城市特征的方法,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即...  相似文献   

13.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有关要求,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村落资料制作培训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省级、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作单位280余人参加培训。自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先后有4批共4 153个具有  相似文献   

14.
周俭 《世界遗产》2014,(4):20-20
<正>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既具有中国一般传统村落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脆弱性,社会的内向型和相对封闭性,产业的自足性以及条件的落后性。如今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空间发展的压力,就是村民因为需要增加居住面积而拆旧建新。以我们搜集的10多个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寨的调查数据来看,村寨里面还保留着传统木结构的建筑比例一般都不到50%(当然,完整保留的也有,但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5.
吴广  邹后曦 《南方文物》2023,(6):270-276
<正>20世纪中叶,国际学术界开始对古村落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先后公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和《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等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将34处村和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20世纪80年代,阮仪三先生等人组织开展了江南水乡古村镇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穆昭阳 《民俗研究》2012,(6):107-111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村落”这一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作为固定人群长期聚居、繁衍的空间,同时也是共同生产、生活的空间,村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村落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众基础之上的传承性文化,是最具有民间气息和民众情感的民俗文化。生活在村落里的个体集聚起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众群体,并使得村落民俗文化随着代际更替而绵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7.
正"这个季节不是该不下雨了吗?"南迦问道。卓玛答:"本来是不下了,但是你们一来,把雨带来了。"南迦信以为真,卓玛俏皮一笑:"开玩笑的,是因为之前在新措的牧民现在把牧场迁回来了,新措没有人住了,雨就跟着迁过来了。"国家在2012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冯骥才老师提出要给古村落"上户口",提倡用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8.
邹君  刘媛  刘沛林 《人文地理》2020,35(4):56-63,120
以湘南地区作为研究单元,多元化获取数据,运用“敏感-暴露-适应”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评价法对3种类型、6个村落的脆弱程度和致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务工型强脆弱、工贸型中脆弱、旅游型微脆弱;②旅游型和工贸型属复合E-A致脆类型,务工型属均衡E-A-S致脆类型;③务工型的敏感性远大于其他类型,民俗文化和村落居民是主要敏感因子;④旅游型为强暴露、工贸型为中暴露、务工型为微暴露。城镇化和旅游开发是主要暴露因素;⑤旅游型的适应性最高,工贸型次之,务工型最差;⑥不同类型村落的致脆短板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马知遥 《丝绸之路》2012,(22):95-98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难题.经过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抢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为村落的不存在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落脚,被迫上楼的村民们失去了文化空间的同时,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巨大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