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殷凤琴 《收藏家》2009,(1):79-80
于硕是近代微刻大师,与吴南愚有“南于北吴”之誉。于硕原名宗庆,字啸轩。《清代画史汇传补编》作啸仙。其先祖蔚华系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夔州知府。其族兄齐庆,受庆皆于成丰时官至翰林。于硕于金石书画之外,精于微雕,1915年其作品《赤壁夜游》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天津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六件,其中带年款的五件,现将其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早期白地黑绘的装饰技法对我国陶瓷烧造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近代,传统的白地黑绘被青花和五彩取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磁州窑彩瓷。五彩是近代磁州窑装饰技法的一种,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技法工艺对近代的陶瓷烧造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磁州窑五彩瓷器的梳理来一窥近代磁州窑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韩国东亚大学博物馆所藏的《草虫图》绣屏被定为宝物第595号,和绘画作品相比,该绣屏更为精巧,有着写实性的艺术表现以及多彩的立体构成,其在美术史领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本文从底子织物、刺绣色丝、刺绣技法等科学方面入手,分析绣屏的纹样素材和纤维工艺特征,力求探究出绣屏在纤维工艺史上的价值。本件绣屏以优秀的韩国刺绣技法和色彩,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申师任堂的草虫图面貌,其在韩国刺绣工艺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马争鸣 《收藏家》2008,(3):79-85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自然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更是不断发展与积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周玉器雕刻过程中的斜刀技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斜刀技法的工艺特征。用实验考古的方法,模拟了不同类型的斜刀效果,并将实验结果与西周玉器上的斜刀刻痕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总结了西周斜刀技法的工艺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斜刀技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周口关帝庙,又名山陕会馆,是清代中晚期旅居周口的商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140余间。留存下来的柱础结构形态丰富,装饰题材范围广泛,雕刻工艺技法全面,表现手法多样,体现出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芜湖铁画     
《文史月刊》2013,(11):F0002-F0002
铁画,原名"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铁画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8.
马爽 《神州》2013,(1):189-189
翻开关术发展史,艺术走过后现代,技法的呈现上出现了多元化。而装置艺术则作为当代艺术呈现上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一种更为深刻和新颖的形式继续着对艺术的呈现。毫无疑问,装置艺术和架上艺术一样,都是技法忠诚于观念的行为。是技法的一种,目的只在于表达,或者说是为了更贴切的表达。而不再是为了颠覆传统艺术,或者说是完全占领整个当代艺术,没有任何的象征性。就像流派之分都是为了在艺术的传达上有更好的效果和人们时于艺术认知的更新一样,当代的装置艺术是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其中一种产物,但绝对不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当代重要的艺术技法的呈现。但不可取代其他任何艺术呈现。也不是当代艺术中某些人看来的某种趋势。我认为,对于装置艺术,我们还是越简单的来看越好。装置艺术之所以被人们认可,就是它的直观,简单,深刻。运用好其特质才是艺术家选择用装置去传达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张文灵 《东方收藏》2023,(5):140-142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更迭中面临窘境,但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其传播方式、表达方式和工艺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而敦煌飞天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文章就景泰蓝创新工艺冷珐琅与雍容华贵的唐飞天形象相结合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探究其表现效果,力求为景泰蓝制作技艺及敦煌飞天文化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宁硖石灯彩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江南一绝。民间灯彩艺术家陈伟炎于1997年创制的茶壶灯,则是硖石灯彩的新品种,其制作工艺包括拗、扎、裱、刻、针、画、糊七大技法,开灯彩艺术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11.
吕霞 《中国土族》2007,(4):45-46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支持,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黄南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唐卡艺术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9日—8月1日在西宁召开。来自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的近6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唐卡艺术学术研讨会,就唐卡艺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工艺技法、颜料配制、唐卡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2.
粉彩瓷器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主流陶瓷品种之一,御窑粉彩瓷器的烧造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本文从粉彩瓷的起源发展、工艺技法出发,通过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乾隆御窑粉彩瓷的题材、造型、工艺方面的分析,展现出此时期繁缛华丽的审美追求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对乾隆御窑粉彩瓷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去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3.
辛兆义 《神州》2014,(14):192-192
声乐演唱技法是随着时代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声乐艺术在我国发展很早,从远古至隋唐时期,声乐已自成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结构。从技法表现上看,声乐演唱的方式有很多中,如说唱、戏曲、歌舞等,将“气”、“字”、“声”、“腔”四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认知操作和演唱技巧,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声乐演唱技巧在变迁过程中,其技法与艺术理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声乐演唱技法内容,深度解析在历史变迁环境中,声乐艺术的特征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陶瓷装饰工艺中的剔,亦称"剔花",是根据艺术表现构图的需要剔表留白、形成图案的装饰效果。剔花瓷是宋元时期晋江磁灶窑的产品种类之一,其制作技法借鉴了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手法。磁灶窑剔花瓷器物造型以陈设为主,纹样精美,风格迥异,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曾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遗存着大量的石刻作品,这些石刻风格各异,多彩多姿,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艺术,在雕刻技法上,既广泛地运用圆雕技法,又采用高低错落的高浮雕技法,  相似文献   

16.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民间瓷窑的杰出代表,主要位于河北邯郸西南的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等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当时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磁州窑盛产白釉黑彩瓷器,色彩黑白相间,图案主题生动有趣,饱含文化基因,在制作技法上以中国绘画技法为基础,刻、划、剔、填彩等方法并用,形成了磁州窑艺术流派,成为我国艺术长廊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磁州窑的产品充满洒脱自由、粗犷豪放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磁州窑瓷枕为例,从装饰技法、装饰题材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入手,对磁州窑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朝陵墓前石刻,主要有神道石柱、石兽和石碑三种。其艺术成就之高,雕刻技法之娴熟,工艺水平之精湛,构思之新颖,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装饰图案方面,都可在以前石刻艺术,特别是汉代石刻艺术中找到雏形。其中尤以石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李维学 《文物世界》2012,(4):69-72,80
吉州窑是宋元时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和最富创造力的窑场,其工艺之独特、技法之多变、题材之丰富、格调之清新质朴,堪称空前绝后。黑釉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其生产历史悠久,产地遍布南北,装饰多样,工艺精湛,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和社会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9.
史前时期有一种以衬花工艺制作的陶器,完全可以与彩陶和磨光黑陶等相提并论,它是精品陶作之一.衬花陶器指陶器上的图案是以压剔刻划的阴纹为衬地,而以并不饰纹的磨光面为主要纹饰,构成较为明晰的图案单元.这种以反衬方法制成的图案繁简不一,以几何形为主,构图一般较为工整,做工也较为细腻.这种陶器的装饰工艺,在西藏、云南和川西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例证.衬花陶器在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东南的良渚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了水平很高的衬花陶器,只是装饰风格与西南地区有明显区别.史前陶器的衬花工艺是一种在单色陶器上表现出多种光感的工艺,是史前制陶工艺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陶器的衬花工艺流程,主要有磨光、划出主纹图案轮廓、去光衬地纹、局部打磨几个步骤.古代衬花陶器与彩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它的出现要晚于彩陶,是在彩陶技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陶器装饰艺术.与彩陶相比,衬花陶工艺上有更高的技巧要求,也更耗工费时.后来装饰艺术中的加地和减地技法,也应当是起源于这种工艺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应宗华 《收藏家》2010,(5):17-22
竹忆江南—宁波博物馆藏明清竹刻艺术展于今年1月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99件作品,涵盖了明清竹刻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不少是历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用刀错落犀利、刻画细腻传神,通过不同的竹刻技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刻竹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精湛高超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