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 《南京史志》2011,(10):54-55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而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一、溺爱,形成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个子小小的妮妮,在园表现出了对进餐不感兴趣的情况。一到午餐时间就心情不好,有时甚至表现出厌恶感。进餐时注意力不集中,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老师喂她,她就作呕。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每天都是外公外婆追着喂她吃饭的,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就会带着她到外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如今的孩子大都自私起来,不会也不太懂得关心他人了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的普遍影响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关心他人,很关键的一点,是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带动孩子。有爱心的孩子更“阳光”周老师(教师,39岁,女儿7岁):我可以容忍孩子天生愚笨或相貌不佳,但我绝对不允许我的女儿在品行上有所偏差。而有爱心就是很重要的一条。我相信一个充满爱心的孩于心理会更“阳光”,人生也会更快乐。我觉得生活中的小事就是很好的教育途径。我从小就要求孩子有好吃的东西都要让妈妈先尝尝,而我就…  相似文献   

3.
夸奖如阳光     
“夸奖如阳光”,这是美国的一句名言。“好话一句三冬暖”,中国人则这样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看作是人类心灵的甘泉。心理学研究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鼓励他积极向卜的原动力。孩子需要夸奖,就像植物需要水分。老师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就更需要加倍给予这种夸奖的养分。然而,有不少老师和父母没有掌握好夸奖这门艺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十分严格,但常常“有心栽花花不发”。其实,孩子与成人一样,具备人性的一切弱点,甚至表现得更为直率。他们十分在意自己在老师和父母心目中的地  相似文献   

4.
储蓄父爱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带着孩子生活。这类家庭可称“准单亲家庭”。一般说来,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熏陶,心理才能有较健全的发展,准单亲家庭的妻子要善于为孩子储蓄父爱,增强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以消除父亲长期在外的消极影响。 1.让孩子常温父亲的形象。3岁以前的孩子形象感知能力较强,但遗忘也较快,3个月以上见不到亲人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应时时让他回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呈诺特说,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怎么办?可以有4个阶段的“不”的说法一、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比如说:“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二、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比如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的晚上不能看电影,记得吗?”三、最好还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星期五晚上可以了。”四、给孩子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以求心理平衡。比如说:“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好吗?对你来说,最好的是每晚都可比看电影、是这样吗?”这个方法,就是部分地承认对方说法正确,可使对  相似文献   

6.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父母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不少家庭,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富裕的家庭中,孩子"称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无休止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个"不"字。这种孩子什么  相似文献   

8.
马鞍山市赵先生问: 我儿子11岁了,常不听话还爱顶嘴,有时气得我忍不住要打他骂他,事后我又后悔,真不知该怎么办?赵先生: 孩子既会给家庭带来欢乐,也会给家长带来烦恼。孩子惹你生气时,为了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可采取以下步骤。 1.暂且退避:火气上来时采取退避或保持沉默是最佳对策。退避,可使孩子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避开父母与孩子间的正面冲突;还可避免因在气头上说出过头话伤害孩子。 2.表明心情:孩子惹你生气,你发现自己的愤怒在膨胀时,可分三个层次讲出自己的情绪状态:“我对你这样的做法很不高兴!”“我真气极了!”“我马上就要发火了!”这比莫名其妙地爆发有效得多。  相似文献   

9.
孩子犟,总是不听话。让许多父母极为伤神。不少父母常常为此而对孩子采取种种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孩子产生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在此,笔者要给大家讲一个外国父亲与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孩子们向父亲提出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为了说服父亲,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影片中有自己喜爱的演员;它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十分紧张刺激……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孩子们闷闷不…  相似文献   

10.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当着许多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孩子狠狠辱骂了一顿,第二天这个孩子就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河边发现了孩子——他已经跳河自杀了。这一事例告诫所有为人父母者,孩子虽小, 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的人格,也需要尊重。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一直不注意尊重孩子,不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家长带孩子出门,如果主人拿出什么吃的东西给孩子,有些父母总是抢着代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等。由于一些家  相似文献   

11.
《好家长》杂志社总编: 您好!很高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好家长》,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好家长》的忠实读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长大是否能成人,家庭是关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最大愿望,然而做一名好家长却是多么的不容易!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爱心、胸怀宽的人。大量的事实表明,不成人,即使成材,也是一个“废材”。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上了名牌大学,有了好工作,可是却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外出,本想把他们放到爷爷奶奶等老人家中,当孩子们稍不满意时,他们便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尽管有时会招致孩子的大哭大闹,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让他们漫无目标地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的健康对其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后,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1]。目前许多父母都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他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却不太重视。尤其在农村,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一些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爱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而父母是儿童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  相似文献   

14.
王立莉 《神州》2014,(9):117-117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有些家庭,孩子听父母的话,能自觉地将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父母对他们似乎不需要操多少心。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亲子关系密切,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比较高的威信,孩子喜欢家长,自然,家长的话就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询问当今父母:您最关心孩子什么?90%以上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学习”。严峻的现实使不少家长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上往往采用简单生硬的打、骂、罚的办法,死跟紧盯,恩威兼施,层层加压,孩子不堪重负,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酿成令人心痛而永远悔恨的悲剧。前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同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因为家长对学习成绩要求过高而使其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有的还造  相似文献   

17.
“妈妈,我做了那么多事你都没看到,而没做的事你为什么都看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母亲反复数落她时,忍不住气愤地反驳她的母亲。女孩的诘问,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些令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一些子女染上坏习惯后,尽管多次批评、责骂乃至体罚,却总是收效不大,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儿童为得到大人的注意所采取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能经常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是赞许的目光、语言、行动等积极的关注,还是呵斥、训戒、体罚等消极的关注,对他们来说,都需要的。然而,不少父母总认为孩子是应该听话、学乖的,因此,对孩子的好言行、好品德,他们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性表示。只有当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父母才给予管教。结果,在孩子头脑里就形成这样的结论: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坏习惯反复强化,最后几乎根深蒂固,出现了一种“屡教不改”,甚至“打死不改”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正朋友过来诉苦,最近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刚上高一,父母说什么都不听,有时还对着干。周末的时候,我们利用散步的机会,踅到他们家小坐片刻,因为孩子我们曾教过,两家都很熟,他们便让孩子出来陪我们聊聊,果不其然,还没等我与孩子聊几句,朋友夫妇俩便与孩子唇枪舌剑起来,也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据我的判断,孩子有孩子的不是,但父母——特别是妈妈说话的夹枪带棒,让听者——孩子听了不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刊中人     
该贿赂孩子吗? 自古以来,如何让孩子听话一直是头号让父母头疼的事:《圣经》建泌用惩罚的方法来对付不听话的孩子,而现在更流行用奖励或者说贿赂的方式来管理孩子。成千上万的学校和父母许以现金或礼物,希望孩子们表现更好、成绩更高、更有礼貌,  相似文献   

20.
山水之间     
自本刊与新华日报集团《南京晨报》共同举办2006“感动父母”书信征文大赛以来,收到了许多中小学生的来信。在他们的信中,有着对父母工作繁忙的体谅,有着与父母沟通的快乐,有着与父母玩耍的温馨,有着为父母分忧的愿望……一封封来信承载着浓浓的亲情,略显稚嫩的笔迹中表达了一颗颗对父母真诚关爱的心。在征文来信中,更有许多父母为孩子写了回信一同寄来,他们欣喜地表示,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在“原创选粹”栏目中选登“感动父母”优秀征文,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