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战国策》所载策士之辞,在述及秦国时,常常称秦为“虎狼之国”或“虎狼之秦”,如《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  相似文献   

2.
正《史记·留侯世家》称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何谓"天府之国"?即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含天子府库之意。关中平原由渭河冲积而成的深厚沃土,加之渭河、泾河等河流的灌溉之源,在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中极尽地利之势。对于国都而言,另一项必须考虑的就是军事地理与交通区位。就地形来说,中国古人将易守难攻之地称为"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关中地区就具备这样的地形条件:南有秦岭,北则黄土丘陵山地,关中平原地处其中,不仅营造"四塞之国"的地形,且平原与山地接合之处的山间谷地自然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四是重要的哲学文献,原文后半多残损,发表后无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文中论心性修养如何从“善”入“德”,属儒家“大学”之道。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之五,记燕王与苏秦探讨治国之道,论“自为“”自复”之术,是研究先秦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上郡塞”与“堑洛”长城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郡塞”与“堑洛”长城辨●瓯燕叶万松《史记·张仪列传》:“(张)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史记·六国年表》:秦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一些学者认为,筑上郡塞与堑洛都是战国时秦所筑的长城。近年,有学者还将考察的两...  相似文献   

6.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何浩关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疆域,《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章说:“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此说亦见于《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者多断定事在楚威王七年,110公元前333年...  相似文献   

7.
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受封"武安君",战国时著名的战略间谍。苏秦出身普通,后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非常多。其中的一些,甚至成了司马迁撰写《苏秦列传》的素材。受制于六国史料的严重不足,司马迁面对众多说法不一的材料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分辨,这便使得苏秦及其历史,一直混沌不清。苏秦曾用功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却郁郁不得志",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也曾试图以"义兵"统一天下的理论前去游说秦王  相似文献   

8.
古都金陵,是一方山水城林,兼备山川形胜之妙:她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她是一方文化重镇。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南京是“水文化”与“山文化”的复合体.是“北文化”和“南文化”的汇合点。  相似文献   

9.
东山,又名栖霞山,相传此山原有苗王墓,故俗称“老王山”,海拔约1200米,位于今贵阳市东里许,与贵阳黔灵山东西遥相对。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本朝郡人知县陈昌归隐于此。”嘉靖《贵州通志·山川形胜附》也载:“东山·在治城  相似文献   

10.
传世之《战国策》本非一书,刘向《战国策叙录》云: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中书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的含意比较显豁,而“短长”、“长书”、“修书”三名则较为费解,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刘向是把“短长”认作纵横术的。《叙录》说:“当此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  相似文献   

11.
南岩禅寺与南岩石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弋阳县地处赣东北信江中游。武夷山支脉北侧,素以山川秀丽著称。为“东南诸邑之最”。龟峰的丹霞风貌之秀和南岩石龛之奇.成为弋阳形胜的绝唱:南岩奇岩怪洞星罗棋布,多具风采,堪称奇迹。  相似文献   

12.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部《战国策》性质的帛书,这是值得重视的新发现的战国史料。这书前半部十四章,除了第十三章是附带插入的韩(曰寅)(即韩珉)给齐湣王的书信以外,都是苏秦给燕昭王、齐湣王的书信和游说辞。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苏秦资料,我们可以从这里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合纵连横斗争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对战国中期合纵连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文/卞孝萱胡阿祥一提起南京,人们就会想到它龙蟠虎踞的地理形势和十朝故都的悠久历史。的确,“山川形胜、气象雄伟”的南京,因有“王者都邑之气”,故自古为英雄豪杰或乱臣贼子所注目;另一方面,跌宕起伏、物是人非的南京沧桑史,又曾令古往今来多...  相似文献   

14.
<正>“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入朝曲》)“十朝古都”南京,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南宋杨万里曾赞赏金陵“有孙仲谋、宋武之遗烈,故其俗毅且英;有王茂弘、谢安石之余风,故其士清以迈;有钟山、石城之形胜,长江、秦淮之天险,故地大而才杰”[1]。南京的山川形胜、文化变迁又深刻地促成了文学的繁兴,恰如胡小石先生在《南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所云:  相似文献   

15.
郇阳小考     
<正>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云:“(苏秦)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卷一四《楚策一》亦有类是记载。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家乡四川简称为蜀,自传说中洪荒初开的上古时代,古蜀地的四周便因崇山峻岭、高峡幽谷的阻塞,人烟稀少,与世隔绝,被称之为”四塞之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根据扬雄《蜀王本纪》记载,古蜀人最早的祖先叫蚕丛,从蜀的先王名字上,似乎可以看出他们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发展变化。比如甲骨文中的“蜀”字就很像一条蚕的样子,蜀人早先是以养蚕业为主。  相似文献   

17.
开封的终结     
正洛阳虽然没有关中"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地理优势,但北依黄河,南临洛水,且居"天下之中"。北宋时期定都开封,除北靠黄河外,几乎无险可守。故宋初关于立都何处,曾经有过一番讨论。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到洛阳巡幸,并打算以此为都,甚至还有定都长安之意。但其弟赵光义与群臣都力谏劝阻,赵光义等人的理由主要是开封有通江淮漕运之便。无奈之下宋太祖接受了群臣的意见,但他已经预见到由于开封无险可守,必须仰仗重兵,"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赵匡  相似文献   

18.
马雍 《文物》1978,(12)
我曾经写过《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一文,先发表在《文物》1975年第4期,后被收入《战国纵横家书》普及本(文物出版社,1976年)。在这篇文章(以下简称《前作》)中考订了该书前十四篇的年代,并按其时间顺序列成一表。我认为这十四篇编集了苏秦在燕昭王和齐闵王之间进行间谍活动的有关文件。其中第四篇《苏  相似文献   

19.
高谷与《兴化邑志初稿》 兴化由明至清有三部县志录有高谷《题兴化邑志初稿》诗:“盛世同文轨,清才备选庸。纂修承国典.编辑会民风。形胜分淮右,封疆属楚东。隶州开小邑,叠石起高墉。地理寻常辨,山川远近通。淳庞敦四业,庄雅出三公。禾黍家家积,鱼盐岁岁供。章缝知秉义,甲胄总输忠。  相似文献   

20.
《史记》云:苏秦,东周洛阳人也。《战国策》云:苏秦,洛阳乘轩里人。乘轩里在何处,文献失载。《洛阳伽蓝记》虽有记载,但令人生疑。自北魏至明1000余年亦无苏秦故里记载,明清文献云为“洛阳古太平庄”,不知所据何本。苏秦墓在山东、河南有数座,真伪莫辨。洛阳太平庄村出土唐代“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证明了苏秦故里就在太平庄村,其墓亦在太平庄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