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风骤雨》周立波著东北书店初版周立波原名周绍仪,笔名立波取自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音译。他于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此书是他的代表作,展现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民形象,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3等奖,风靡全国,曾出版多种文字译本。据孙琴安所著《毛泽东与中国文学》一书介绍,毛泽东1952年去山东、河南等地视察,在专列上读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很感兴趣,读得简直入了迷。  相似文献   

2.
沙平 《百年潮》2013,(12):18-23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县人。这位中国哲学界的巨人,1934年时,在李公朴领导的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担任编辑,并负责为该社出版的《读书生活》半月刊《哲学讲话》专栏撰写文章。这些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5年10月,在周扬、周立波的介绍下,艾思奇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志士。  相似文献   

3.
正1978年3月,《红旗》杂志编辑部交给我一个任务:约请老作家周立波同志写一篇关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的文章,用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当时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的名作《暴风骤雨》就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而他也成为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那时候,我一边读着他的  相似文献   

4.
成盛 《神州》2012,(27):102-102
周立波创海派清口相声,"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一炮打响,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名声大噪。近来周立波在黄金时档上演"一周立波秀"抢抓人们的眼球,又频频做客"中国达人秀"。在会心一笑之余,倒也引起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课堂可比舞台,同样要用声音竖起观众的耳朵,用手指牵引他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5.
大家觉得我不是没文化的人人物周刊:余秋雨说,上海滩100年未必能出一个周立波,这是什么时候的话?周立波:1989年吧。人物周刊:他那时候就看过了?  相似文献   

6.
来信     
上海滩出不了柳敬亭本期封面人物是在上海滩声名鹊起的周立波,有人说他跃然于舞台之上,是百年一遇。天晓得是不是百年一遇,但周立波对此赞誉欣然接受,就像他接受观众们  相似文献   

7.
作家与稿费     
在解放区,没有稿费一说。后来,边区政府尊重作家劳动,发"边区票",延安的作家,可以拿上"票票"进馆子,请朋友高高兴兴吃上几碗羊杂碎。解放了,进城了,以货币的形式付稿费了,虽然那时的税收政策已见雏形,但是对作家并不征税。1951年,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因为奖金归个人所有,而且不征税费,丁玲把巨额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作家协会,周立波把他的部分奖金也捐给作协。作协把两项捐款合在一起修建了作协幼儿园,买了幼儿园的设备,如桌椅、板凳、床和院子里的滑梯等大小玩具。  相似文献   

8.
楼乘震 《世纪》2020,(3):50-55
逸飞先生驾鹤西去竟已15周年了,要不是朋友提醒,我几乎忘了,因为我的手机通信录上还保存着他的号码,好像他并没有走,还是那样不知疲倦地在忙着他的大视觉,他还会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在网上搜索自己写过的有关他的文章,没想到居然搜索到一篇1998年发表在《焦点》杂志上的文章,题目竟然是《陈逸飞的活法》。记得那时我给某报采写了一篇《陈逸飞:寻找曾逃亡上海的犹太人》的长篇通讯,说的是陈逸飞拍《逃亡上海》和《上海方舟》这两部电影中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09,(52):53-53
周立波,中国政治脱口秀在2009年的代名词。典型的上海男人,穿西装上台,头发要用摩丝定型。精于算计,每15秒要让观众笑一次。命途多舛,在上海滩摸爬滚打数十年,凭着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胡汉民的苏联之行,他本人已经有所叙述,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胡汉民先生名著集》(上下册)辑入了他发表的有关文章。台北蒋永敬教授在《胡汉民先生的重要史绩及其影响》中,吴相湘教授在《胡汉民先生年谱稿》中都有  相似文献   

11.
巴金谈周立波的“三次牢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初夏,我从一名地质队业余作者,调到人才荟萃的作协湖南分会。进作协后才得知,审阅我的作品并决定调我的是作协主席蒋牧良;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立波拍板;分管行政的副主席蒋燕具体经办。我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周立波、蒋牧良、蒋燕诸前辈的知遇之恩,我当涌泉相报。因此,到了“文革”派性斗争白热化的1967年,我自然成了“三十年代反动文人”周立波、蒋牧良的“黑线人物”、“保周派”。其实,除了喜欢周立波、蒋牧良的作品外,对他们的过去, 尤其三十年代在上海的情况知之甚少,仅知周立波是周扬的堂侄儿,一起提倡过“国防文学”,与鲁迅主张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大相径庭。蒋牧良跟欧阳山两个大汉,在鲁迅先生出殡时, 是高举横幡走在最前边的人,巴金等人抬鲁迅的灵柩;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2.
厉华 《世界历史》2005,(6):136-137
刘思慕先生生于1904年,1985年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先后出任香港《华商报》、《文汇报》、上海《新闻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学院、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职务。1979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在他去世20年之际,我们仅以此文来寄托对过世者的哀思,同时借以鞭策、鼓励后学。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0,(43):10-11
如果不是最近的那场骂战,我大概不会去看周立波的微博。 虽然后来更多被提及的足“网络公厕论”,但最初的引爆点大概是那两条说上海火灾的微博。周立波同时做了两件在网络世界不受欢迎的事:表扬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说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难过”。前者被骂献媚,后者被视为煽情,引起了网民对另一位曾经含泪的上海人的联想。  相似文献   

14.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35):19-19,21
崔永元/周立波 崔永元加周立波的组合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央视财经频道脱口秀节目《小崔说立波秀》自9月28日开播以来,引发热议。有观众赞二人一庄一谐,相得益彰。在逗笑中传递大道理;也有不少人表示失望:崔永元少了深度,周立渡褪了锋芒,原本期待中的嬉笑怒骂、智慧交锋也成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林凤眠(1900—1991年)原名凤鸣,又名绍琼,后改名凤眠。广东梅县人。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中国画十大师之一。父亲是石匠,又是当地的书画家。他幼年曾受父亲的极大影响。18岁时,以勤工俭学赴法国、德国学习西洋绘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现浙江美术学院前身)。解放后定居上海,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后移居香港,直至1991年病逝。作品甚丰,有油画《人道》、《痛苦》、《悲哀》水墨画《乌鸦》、《水面》、《莲塘》、《宝莲灯》等。这些作品,“艺术世界依然纯洁多姿,他的线条更加老辣劲利,他的色彩愈益强烈,深植于他作品中那份孤独清寂的美,则更深蕴,更加动人。”[编按]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6月 3 0日 ,《上海防疫史鉴》出版座谈会暨读志用志研讨会在上海通志馆召开。该书撰稿单位《上海市卫生志》编者 ,各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上海通志馆馆内人员 2 0多人出席。该书主编、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通志馆负责人朱敏彦出席并主持会议。他首先介绍 ,《上海防疫史鉴》的编纂出版是为了服务于当前抗击“非典”的中心工作。他说 ,尽管抗击“非典”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上海防疫史鉴》的编纂出版 ,给方志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方志工作如何更好地读志、应用地方志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而…  相似文献   

17.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18.
孟向荣 《纵横》2008,(11):37-38
在查阅《我的前半生》图书档案时,知道了有位上海读者陆丹林。他于1961年2月25日致信群众出版社,为《我的前半生》初稿的史实表述提意见,1964年6月  相似文献   

19.
正1946年10月,周立波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对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并于1947年10月创作了《暴风骤雨》上卷,此后又广泛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于1948年12月完成下卷,同月由东北书店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0.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