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周“佩玉”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讨论的“佩玉”,是古文献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和平常意义的“所佩之玉”有所区别。《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郑玄注引《诗传》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衝牙,(虫宾)珠以纳其间。”又《毛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此处的杂佩,也即本文中的“佩玉”。综上,周代所谓的佩玉,或称杂佩者,并非泛指单一的玉佩饰,而是由诸多特定玉件  相似文献   

2.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项羽本纪》玉玦,似玉环而有一缺,由于这多少有些奇特的形状,在热衷于佩玉的春秋战国之际被演绎为一种人格的标志:“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还被赋予另一种象征意义:“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白虎通》).“鸿门宴”上范增所出示的玉玦,就表示两种意思:一、速速决断;二、与刘邦“决绝”即杀掉他.  相似文献   

3.
单旗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是周景王和周敬王的卿士。他在反对周景王拟铸大钱、废小钱时。提出了“子母相权”的理论。他说:“古者天灾降戾(至),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宜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  相似文献   

4.
根据宋代《山堂考索》、《官游纪闻》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史籍的记载,母钱翻砂铸钱工艺始于唐代,到宋代已经成为主流钱币铸造方法。由此推论:凡采用母钱铸造法铸钱,有行用钱币则必有铸造母钱,有铸母也必有手工雕刻的雕母。新疆红钱采用母钱翻砂铸造,仅杜坚毅、顾佩玉《新疆红钱大全图说》中就公布了1755种行用流通红钱。  相似文献   

5.
徐欢 《南方文物》2012,(1):195-196,199,202
玉器在我国古代泛指美丽的石头,古人将质地坚韧致密、色泽温润纯净的美石都视为玉。中华民族对玉应用之广泛,以及对玉那份浓浓民族情感是世界古文明国所仅有。自古至今佩玉、玩玉、赏玉、藏玉已成传统;歌颂玉之美,诗词文章也已蔚成风气,不论文人雅士、达官百姓无不喜爱之。德清县博物馆藏玉分为良渚玉器和明清玉器两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之,欣赏之。  相似文献   

6.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7.
玉器篇 国人在自然物质中,最为喜爱的是玉。珍玉、敬玉、礼玉、赏玉、佩玉的情结,数千年绵延不绝。与古埃及、古罗马崇饰黄金的特点不同,我们以玉为至尊、至贵、至宝之物。视玉为最高的精神载体,成为中华民族高层次文化主脉之一。  相似文献   

8.
祝静 《文物世界》2013,(1):8-11
无需豪华的铺陈,不必高妙的渲染,一切归于质朴自然。玉,上善若水,润物无争;玉,美石也,珍宝也。华夏祖先择美石琢器,记录人类生活、社会变迁。君子必佩玉,如飞鸿轻羽融人深远的碧天。玉,华贵而淡雅,而玉饰为龙凤者则为至尊至荣。  相似文献   

9.
系玉人 《收藏家》2000,(1):48-53
“君子佩玉”是一种雅说。我对玉的喜爱,完全出于一种情感。玉器质地之坚硬、透润,色泽之丰富,雕功之细腻,均使人倾倒。但囊中羞涩,多年来不敢对她的爱作进一步的追求,所以从未萌生拥有的念头,虽被诱惑,与只能敬而远之,神而思之。改革开放,手头也略为宽裕,压抑多年的欲望突然汹涌澎湃,想想已是暮年,满足自心一点小小的愿望,也不算奢侈。于是与  相似文献   

10.
一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登山。登山可健身骨 ,强体力 ;亦可励雄志 ,磨性情 ,更可怡心灵 ,养浩气。故 ,我生在嵩山 ,长在嵩山 ,又立足于嵩山 ,是天赐的宝地与鸿福。登山有易难之分 ,有快慢之别 ,有高低远近之差。有路可走 ,有阶可登 ,有道可寻者 ,低也、近也、快也。遇上则上 ,遇下则下 ,遇峰则转 ,遇障则回登者众也 ,可谓之易也。无路可走 ,无藤可攀 ,无道可寻者 ,高也、远也、慢也。欲上不得 ,欲下不能 ,欲障不越 ,登者寡也 ,可谓之难也。有所闻无所观 ,有所观无所行 ,有所行无所达者 ,险也、奇也、更慢也。必披荆斩棘 ,勇猛精进 ,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11.
苟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今人之意者则惟字.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夫字形之衡从、曲直、耶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然而言语之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巳形巳声之字,皆人为之也.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相似文献   

12.
南朝葬制考     
一、堪舆 “堪舆”最初之含义是“天地之道”。《文选·扬雄〈甘家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李善注引《淮南子》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汉书·扬雄传》颜帅古注引张晏曰:“堪舆,天地总名也。”后因以为天地的代称,再转指风水,即住宅基址或坟地的形势。亦指相宅、相墓之法。“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史记·日者列传》早见其名。《葬经》(旧本题晋郭璞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钱大昕在《恒言录》卷6中说:“古堪舆家即今选择家,近世乃以相宅图墓者当之。” 《吕氏春秋》中即有选择葬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宋元之际学者许衡,曾参与元初制定朝仪官制等重大活动,为元世祖策划立国规模。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陆行宜车,水行宜舟,反之则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汉食热,反之则必有变。以是论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他对元世祖说:“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  相似文献   

14.
l哥追寻青春的动力之源@本刊编辑部 @王羿南 @蒋佩玉 @乔蕊 @向志华 @赵大东 @周晶~~  相似文献   

15.
蔡襄论忠孝     
<正>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天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  相似文献   

16.
释《国语·楚语上》“教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傅太子一段,是我国有关古代贵族教育的一段重要史料,常常被学人称引。申叔时谈到了需要教授的内容: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内中的“教之《令》,使访物官”,则颇让人费解。韦昭注:“令,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访,议也。…  相似文献   

17.
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因此,徽州对祭礼特别讲究,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花费之多,在全国也是少  相似文献   

18.
一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登山。登山可健身骨 ,强体力 ;亦可励雄志 ,磨性情 ,更可怡心灵 ,养浩气。故 ,我生在嵩山 ,长在嵩山 ,又立足于嵩山 ,是天赐的宝地与鸿福。登山有易难之分 ,有快慢之别 ,有高低远近之差。有路可走 ,有阶可登 ,有道可寻者 ,低也、近也、快也。遇上则上 ,遇下则下 ,遇峰则转 ,遇障则回登者众也 ,可谓之易也。无路可走 ,无藤可攀 ,无道可寻者 ,高也、远也、慢也。欲上不得 ,欲下不能 ,欲障不越 ,登者寡也 ,可谓之难也。有所闻无所观 ,有所观无所行 ,有所行无所达者 ,险也、奇也、更慢也。必披荆斩棘 ,勇猛精进 ,锲而不舍 ,方能登峰造极 ,登者极少也 ,可谓之更难也。春日登山 ,可观山花之艳妆 ,可浴温暖之和风 ,可得万木之香气 ,使人精神振奋 ,意气奋发。夏日登山 ,可观云烟之变幻 ,可浴暴雨之洗礼 ,可得飞瀑之清气 ,使人高蹈风尘 ,放情凌霄。秋日登山 ,可观高义之薄云 ,可浴冰清之寒霜 ,可得鸿鹄之志气 ,使人荣耀秋菊 ,翘首八荒。冬日登山 ,可观峰峦之素裹 ,可浴飞舞之白雪 ,可得松柏之骨气 ,使人自强不息 ,刚健中正。朝日登山 ,午踏峰端 ,日落而归 ,则是一鼓作气...  相似文献   

19.
《十国春秋》(徐敏霞、周莹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三三: 初,后主与周后酷信浮屠法,僧帽裓衣,课诵释典,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 少有芒刺,则加以修治,两手常作佛印而行。(第1册第472页)。“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三句,文义不通,勉强望文生义,亦前后矛盾。全因错误标点所致。正确标点应当是:“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加以修治。”  相似文献   

20.
一如果说从孔子到墨子,展示了先秦矛盾观的向上发展,至儒家思孟学派,则又显示了它的倒退。此派的著作,郭沫若同志已有考定,其中要以《中庸》《孟子》二书所说“一”“二”字,富于哲学意义。先看《中庸》: (一)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 无贵贱,一也。(二)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三)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四)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五)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 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