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耐庵”原是“施瑞彦” 施耐庵原名施瑞彦。施瑞彦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他颇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干脆更名为“耐庵”了。  相似文献   

2.
虫草世家     
“1680!”男孩儿噼里啪啦敲好计算器,往老板面前一推,大声嚷着。拿了钱,他嘻嘻笑着跟老板道别,我从后面拍拍他的肩:“小伙子,你忙么?“  相似文献   

3.
竹子和木头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我们在万科总部时的疑问,当王石侃侃而谈新的万科大楼是如何环保与低碳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你看,我们这么大的楼,没有用木头。”我敲着桌子,  相似文献   

4.
莫其康 《江苏地方志》2023,(5):45-47+70
<正>《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籍贯研究,一向是“施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施耐庵到底是哪里人?学术界往往多依托《施耐庵墓志》对其进行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视角对施耐庵里籍进行深入考证。一、从胡瑞亭披露的《施耐庵墓志》考证施耐庵里籍淮安人王道生所写《施耐庵墓志》(以下简称《墓志》),在施耐庵里籍研究中具有奠基石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林华 《古今谈》2005,(4):42-44
如果有个中学生幽幽地告诉你,说把他有限的生活感受归结为一句话“人生悲凉”,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也许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当然这不是虚构。因为这位学生还敢于著文在报上公开发表他的观点以示郑重其事。“人生悲凉”,悲从何来,凉在何处呢?“想想人生充满了痛苦,从出生的那时起,就有一把锉刀在等着你。锉呀锉呀锉,你终于成了一个脑袋削尖、肚皮浑圆的不倒翁,“一个挂着庸俗笑容、过着庸常生活、吐着不咸不淡话语的人,何曾有半点光芒”?  相似文献   

6.
高真 《文史精华》2001,(5):21-28
1946年夏天,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昆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这个暑假里,西南联大正在复员迁校,教职员和学生在陆续分批北上。外面早就传说,联大学生一走,反动派就要下手了。前些时候,国民党已把宪兵十三团调到昆明。作为妻子,我忧心忡忡,好几次催一多早点走,他总是说:“事情没有完,怎么好走?得把工作安排好,现在还没有人来接手。”我焦急地说:“人都走了,特务要下毒手,怎么办?”他笑了一下:“他要杀你,到了别处也一样杀。”那时,一些同人趁联大搬迁动乱之际,到国外讲学去了。一多也…  相似文献   

7.
首善书院是晚明学者冯从吾、邹元标建立的讲学书院。长期以来,学界视其为东林书院之附庸,从而简单地将其禁毁原因归结为受东林书院的牵连,是党争的结果。但是,首善书院的禁讲和禁毁实际上是取决于当时流行的政治观念——“讲学即是结党”。在这种观念下,一切讲学都是与政治相冲突的。而在京察前刻,作为官僚身份的讲学者们在京城的讲学强化了这一政治观念。政治与讲学之冲突于是发生。首善书院之禁毁,正源于此,而于党争无涉。  相似文献   

8.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6,(11):63-66
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那棵粗大的桑树下,慢慢摘吃着紫嘟嘟胖乎乎的桑子,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六月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老人的脸上,呈现着斑驳,忽明忽暗。老人转过身,用纯熟的汉语说:“甜的很,你尝尝嘛!这是我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个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100多年了。”老人感叹地抚摸了一下老桑树,轻轻哼着:“阿拉木罕你在哪里?吐鲁番西300里。”然后说我的奶奶阿拉木罕就是你们汉族人王洛宾写的那首歌里的阿拉木罕。”说着,他呵呵笑了:“不过歌词有点小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是在‘吐鲁番西300里’,而是吐鲁番东…  相似文献   

9.
很古以前,有三个普米族弟兄,他们分别到森林里去开荒。第一天,老大拿着木锄去挖地,挖着挖着,突然有只乌鸦飞到他旁边的一棵树上叫唤:“哇呀!哇呀!你若把午饭给我吃,我就告诉你一件很要紧的事情。”老大听了很生气,骂道:“你这死乌鸦,别想骗我的午饭吃了,快滚!”接着,他随手捡了颗石头打过去,把乌鸦撵跑了。  相似文献   

10.
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档案室里,珍藏着一祯题词照片,上面写着:“亲爱的刘成德战友: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为了共同完成党的事业,我给你留上句话: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是雷锋在1962年2月写给刘成德的一段话。雷锋这段珍贵的题词,引发了一场感人至深的、近半个世纪大爱行动。  相似文献   

11.
走近鸣谦室     
流行歌曲劝告游子:“常回家看看。”我想套用这句话,劝告文化行者:“常到老师家走走。”余秋雨说,文化之旅是“苦旅”。“苦”在何处呢?大概是旅途上有太多的失落、迷惘、浮躁、蝇营鼠窃,哄吓诈骗,狗皮膏药,祖传春药,滚滚红尘,漫漫沙暴,你找不着北了,你遍体鳞伤地趴下了,你的心灵枯干了……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玩完”了,你要挣扎着去敲响老师的家门,在他的书斋里坐坐,双手接过他颤巍巍为你沏上的一杯香茗,不要说废话,不要发牢骚,不要忏悔,只要勇敢地正视那睿智的目光,那一颠银发,那案头两堆一尺多高的书稿,还有那…  相似文献   

12.
(一) 1921年春季的一天,上海聚丰园饭店宾客盈门。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了饭店,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座位,要了一点简单的饭菜与一碗菜汤。只见他从怀里取出一只小瓶,有意识地当着众人面,将瓶中的白色粉末小心翼翼地倒些在菜汤里,然后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他的这番举动引起了四周顾客的极大兴趣。有人问他:“你在汤里放了什么东西,吃得那么起劲?”那年轻人乘势向大家说:“你阿要试试看?”未等人家表态,他就随手将瓶中的白色粉末倒进四周一些顾客的菜碗里。顾客们有的惊异,有的疑惧,有的责怪,引来了更多人的围观与议…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小时候,家里人看他样子蛮灵泛(湘方言,机灵),但到底聪明不聪明呢?他们决定一试。4岁那年,父亲曾麟书叫夫人江氏煮了5个鸡蛋,让一个女佣吃了一个,然后叫着曾国藩的乳名:“宽一,刚才我煮了5个鸡蛋,现在只有4个了,肯定有人偷吃了,你能查出是谁吗?”曾国藩略一思考,说:“这个容易,看我的好了。”他端来一个脸盆,又倒了几杯茶,把家里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见那个女佣吐出的茶水里有鸡蛋黄粉,于是指着她说:“就是她!”  相似文献   

14.
万历年间,内阁缺员,群臣围绕推举李三才人阁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时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就此事写信给朝中重臣表示支持李三才,之后信件内容通过邸报递送京城各大衙门,引起激烈反响,反对者认为顾宪成“讲学东林”、“遥执朝政”,李三才为平息纷争最终引咎自去。这次风波因为有了邸报的参与,也成为一场“舆论战”。而明代邸报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当时完善的言官制度影响下较为透明的舆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虚 《炎黄春秋》2001,(9):72-73
我身边珍藏着的这张老照片,是前几年我回老家时,表哥转交给我的。待我神情专注辨认上面五个年轻人时,表哥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说:“你想不到吧,这张照片是新心中学的老校友赵居正从台湾带来的。他临回台湾时嘱托我一定把翻拍的这张转交你。”  相似文献   

16.
孙承宗,万历进士,天启二年入阁,督师辽东,五年辞官归里,崇祯二年再度入阁、督师,四年告老还乡。他的仕途浮沉与党争紧密相关。阉党公布《东林点将录》,他被列为十二员“守护中军大将”之一,被称作“地短星出林虎”,可谓是东林中坚。然而,他又与一般东林  相似文献   

17.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三则     
《旅游》1998,(6)
幽默三则找水果刀母亲:晓安,你知道咱家的水果刀搁在哪里了吗?晓安:妈,这太容易找了,你只要叫我爸笑一笑就行了。母亲:怎么他一笑就行了?晓安:你不是经常说我爸笑里藏刀吗?爷爷的礼物母亲领着4岁的儿子在商场里挑过﹃六·一﹄时送给他的礼物礼物千挑百选地买...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年前,一个青葱少年即将高中毕业。在面试考场,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问他:知道电视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考官问照过相吗?他点头说照过。“那你用过照相机?”少年又摇了摇头。面试老师不解:那你在哪儿照过相?他回答:在照相馆。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高祖父李文熙.号介庵,是巴金家族入川第一人。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李璇、李玑、李瑶。这出于《尚书·舜典》中的“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其中李瑶是巴金的曾祖父。“瑶”字,指美玉,用在他名字里既入典故,又与兄长们同部首偏旁。李玑号“在衡”,也出自此句。李瑶号“宗望”.则出自这一段里的下一句:“肆颊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