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 《中国钱币》2005,(3):12-13
1904年2月8日(清光绪30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利益而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浩劫和灾难。日俄两国为了掠夺东北富饶物产及军需物资,在各地发行大量钞票,中国商民把日本发行钞票叫“手票”,把俄国发行钞票叫“羌帖”。日俄战时,日军在我东北各地发行钞票19000万圆,俄国在作战区发行钞票“其数量颇巨无法估计”。①各地许多商民自发拒绝使用此钞票,而日军到处设卡,搜检甚严,有带大小洋者,辄以手票强易之,……有携俄国羌帖者,轻则鞭楚,重则处死。日俄发行的这些钞票,战后全部变成废纸,使东北经济饱受被…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商会发行的特殊纸币——羌帖兑换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新知  王学文 《中国钱币》2007,(1):F0004-F0004
一 羌帖兑换券的发行背景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羌帖”流人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  相似文献   

3.
乔传义 《中国钱币》2008,(2):70-71,F0004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一“美誉”源于早年哈尔滨曾经是俄人的天下,就连当时哈尔滨的货币都是沙俄的“羌帖”。正是这些“羌帖”曾经给哈尔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正是这些“羌帖”派生出了很多地方性纸币。本文根据史料介绍一种以羌帖为本位的特殊纸币—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封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 1917年前,俄国纸币——卢布(俗称羌帖)是在东北北部地区流通的货币,它破坏了中国币制,成为东北北部的本位币和“硬通货”。在东北北半部通境的经济结算中,卢布占有统治地位。不仅在中东铁路沿线,而且在东北内地其它许多地方,均使用卢布进行交易,市面不见官币。北部的农村居民在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或纸币中,宁愿吸收卢布,特别在储存货币的时候。1909年伯都讷知府调任,急忙将手中的官帖二万吊兑换成卢布,以保证其实价。傅家甸是东北北部最大的华商贸易点,“虽为中国市场,而以俄国卢布为本位。故有  相似文献   

5.
吉林永衡官帖胡学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吉林将军延茂为抵制羌帖,制止私帖泛滥,在吉林省城创设永衡官帖局,开始发行吉林官帖。“永衡”二字为求“市价永久衡平”之愿。延茂于光绪二十五年启奏关于吉林永衡官帖局的奏文中说:“……由库存六分平奏留接济俸饷下...  相似文献   

6.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就是这种今天还不难见到的卢布纸币,从19世纪60年代侵入我国东北和新疆至20世纪20年代变为废纸,危害东北和新疆人民达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羌族土司制度的形成,据史料所载,主要为明朝时推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平蜀,始置叠溪千户所,“分游击以驻叠溪,规防始立”。土司一词,羌语中早有出现,称本民族土官、土司为(呷尔巴)。羌  相似文献   

8.
王元军 《收藏家》2004,(2):17-22
米芾曾称王羲之两件作品为“天下第一法书”,一是《兰亭序》,另一件是《王略帖》(又名《桓温破羌帖》)。米芾尤其推重《王略帖》,说:“吾阅书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并认为王羲之草书除《王略帖》之外,其他都是伪帖。可见老米对《王略帖》崇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山西长治发现清钱帖版钱庄,产生于明中叶,我省许多地方称其为钱店、钱铺、庄家。最初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钱庄发行的钱票分两种:以一定面额的凭条注明凭票即付现钱,代替现金收付,称“庄票”;可直接在市场流通,后逐渐演变成定型钞票的称“钱票”,即“钱帖”。近...  相似文献   

10.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纸币称作钞票,这是为什么?钞票一词起源于何时? 答:纸币称钞票,起于清代。初进关时,清在一个短时间里用过纸币,后来一直没有再行纸币。到后期,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军费开支庞大,加上战争影响,税收锐减,导致财政危机。为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筹集军费,清政府不得不于咸丰三年(1855年)推出纸币,先后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人们把这两种纸币统称为“钞票”。“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叫“银票”。面额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五  相似文献   

11.
辛亥年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陕西新军钱鼎、张凤翔在西安市起义,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张凤翔任大统领,后改为大都督,组成中华民国秦军分政府,由于当时政局不稳,财政困难因而在前清“陕西官银钱号”基础上成立“秦丰银行”,又将“陕西官银钱号”的纸币壹、叁、伍、拾两的旧票加盖戳印后使用,正面加盖“秦丰银行”和辛亥年或壬子年(1912年),又在其背面首行加印“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插三、图1、图2)或“中华民国秦军分政府大都督张”(图1),其字盖没了原来钞票上的官衔,第三行压盖“统领起义”,第五行将原“秦丰官钱铺”盖没“钱铺…  相似文献   

12.
“霍尔瓦特票”发行始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传义 《中国钱币》2007,(1):72-75,71
我国民间对沙俄政府及其后来的临时政府在我国发行的各种卢布纸币俗称为“羌帖”。在我国发行和流通的各种“羌帖”中,有一种是专门在哈尔滨发行并在中东铁路沿线流通的,这就是被称为“霍尔瓦特票”的卢布纸币。本文试就这一纸币的特征及其发行始末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西汉财政家桑弘羊建立的均输法曾在全国推行。其推行的初期,均输官只在少数地方设置,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史记·平准书》)此后,均输官在很多郡县都设置起来,均输网遍布全国。但是,《汉书·地理志》只记千乘一郡有均输官,显然与元封元年在许多郡国设均输官的事实不符,是《汉书》的遗漏。或者认为《汉书·地理志》并未遗漏,而是均输官有许多别名,“用均输之特产品而命名”,“故南海、交趾近海多庶羞,即置圃官及羞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银元的广泛流通使用,官办、民间机构发行的各种钞票上开始大量采用银元图案作为票面主题图案,以此标明钞票币值,昭示信用。考察历史,发现钞票上出现钱币图案起源于宋代。目前钱币界一般认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北洋铁轨官路总局"火车过桥"英洋票和台南官银票是最早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钞票,本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福建省万亨钱庄"伏番壹员"钞票才是最早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钞票。本文重点对近代钞票上出现银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探讨,指出近代钞票上的银元种类繁多,既有真实存在的实物银币、也有并无实物货币的仿币,呈现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出现银币图案的钞票,发行时间大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之前、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并认为近代钞票上银元图案的印制工艺可以成为辨别钞票真伪的重要依据。本文还根据存世钞票实物,对民国时期福建地方铸行的"福建省造"壹毫银辅币铸造时间、铸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广信公司是黑龙江地区官商合办的清末第一家具有近代银行性质的民族金融机构。其发行的官帖是一种以制钱为基础,以吊为单位的纸币,因属官方发行,故称“官帖”。官帖是广信公司创立后的首发纸币,从1904年也就是广信公司创立的当年开始发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银元票考略钱丰银元票是一种代行银元流通并可在发行处兑换银元或其他能折合银元的货币的票券,亦称银元兑换券。清末民国初年,中国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各地金融机构大多纷纷发行银元票。黑龙江地方发行的银元票主要有黑龙江官银号三省通用小银元票、黑龙江广信公司小银元票、黑龙江官银号江省通用银元票、黑龙江官银号三省通用大银元票四种。一、黑龙江官银号的成立与黑龙江三省通用小银元票的发行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出:“若为三省币政计,则非设一大银行,固无以廓除积染,抵拒外强”。主张“改奉天官银号为东三省官银号,在江省及吉之哈尔滨等处设分号,行使通用银元票,凡储蓄汇兑之属三省一致,以通交易。”①黑龙江广信公司自开设以后发行了钱帖1300万余吊,由于黑龙江市间习惯使用银元,钱帖又不能出省通行,地方现银缺乏,地方财政的每月俸饷等有相当款项苦于没有现银支付。所以,各地政府对徐世昌的“行使三省通用银元票”主张十分赞成,但在“统一成立一个大官银号”问题上则坚持“各省各办”。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组建又一家官办地方金融机构──黑龙江官银号(原有一家即为黑龙江广信公司)的请求,得到了东三省当局的批准,这实际上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默许了黑龙  相似文献   

17.
弓月 《中国钱币》2005,(4):69-70
“伊帖”为宣统元年伊犁官钱总局发行的一种纸币,由北京北洋官报局印制,竖式,尺寸为186×110mm(图1)。正面图文为蓝黑两色,中间直书汉文“凭票取制钱壹千文整”。按:伊犁通用制钱,官价制钱1000文合银一两,即伊帖面额。面额上方横书“伊犁官钱总局”,右侧为冠字编号,左侧为发行日期“宣统年月日”。日期及字号等多处汉文均系用毛笔填写,编号及金额数字上均压盖红泥印章(红压黑)。左下角盖红色长方图章,文为隶书“官钱总局”四字。在竖行龙纹内侧,右边有汉文小字“认票不认人”,左边小字为“失票不挂号”。钱票右边用毛笔书写编号,上盖骑缝章…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里,有一个“白”字。它的常见用法有三: (1)用做黑白之白,是形容词。写作(?)。(2)假借为侯伯之伯,是名词。写作(?)。(3)假借为百千之百,是数词。写作(?)。(?)“白”字用法多样,所以极易混淆。“三白羌”误为“三百羌”即是一例。武丁卜辞说:“三白羌用于丁。”(《续》2.16.3)“用三白羌于丁。”(《燕》245)为什么要用“白羌”来祭祀于丁呢? 《礼记·檀弓》说:“殷人尚白……牲用白。”卜辞所用白牲有:白豕、自彘、白豭、白牛、白犬、白羊。这样看来,“三白羌”应该是三“白羌”而不是“三百”羌了。商王用羌,其数有:羌一、三羌、四羌、六羌九羌、羌十人、羌卅、百羌。没有超过一百的数。“三百”有整而无零,更使人怀疑它不是三百而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东北地区首推奉天(辽宁)省开发较早,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货币需求量大。1894年盛京将军裕禄向中央政府"奏设华丰官帖局"以"疏通圜法,而通市面"①,并发行纸币解决地方的财政困难,但因为流通区域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短缺。1896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整顿钱法,收回华丰官帖,奏请中央政府"另设华盛官钱局"②,一时方便商民。1900年庚子之役及1905年日俄战争又使奉天省金融币法紊乱,商业萧条。在如此恶  相似文献   

20.
北宋初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书学士王着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所谓《淳化阁帖》,后世称誉为法帖之鼻祖。刻帖之风,亦随之而兴盛,皇帝、大臣、士大夫等大量刻帖,翻刻前人名迹或家藏法书。刻帖有官刻、私刻、家刻之分,亦有单行帖和集帖(包括丛帖、汇帖、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