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间宗教活动中的"打猖"为例,基于治理的视角,论证了民间宗教"隐喻的隐喻"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制"。这种"复制"具体表现为:在治理背景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和由乱至治;在治理空间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权力空间设置;在治理目的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民本思想;在治理手段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流动机制和"国家"的惩戒机制;在治理合法性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授权模式。中国的民间宗教并不等同于"社会",也不等同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合谋"而"互构"出来的"第三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宇宙理论中,"四维"有"天维"与"地维"之分。曾侯乙墓漆书"日辰于维",表示日月合辰于天之艮维,是《颛顼历》正月"朔旦立春"、日月俱在"营室五度"的特殊天象。由漆书"民祀唯房"可知房星晨正,为旦中星。"中星"、"日在"与"辰在"互相印证,证明"日辰于维"是"首日春"天象。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约"这个概念,诸如"约朋友"、"约会"、"约医生"等。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很多人会使用一个"date"行走天下。其实这种翻译法是不对的,因为在英文中,"约情人"、"约客户"和"约朋友"等不同的语境中"约"字所对应的词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的语境来讨论汉语中"约"字的在英文中的翻译法。  相似文献   

4.
王珑 《神州》2013,(7):153-153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5.
在汉代西南夷史料中,史家对该地区人群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与"夷"有关的人群称谓。其中,在不同的场景与语境下,"夷"之内涵与所指代的人群是各不相同的。在巴蜀徼外,所有非汉部族被泛称为"西南夷";以西南夷各郡边徼为界,"西南夷"又被划分为"徼外蛮夷"与各郡"郡夷";在政治场景中,徼内夷被统称为"汉人","夷"用来特指徼外人群;在族类、文化对比的场景中,徼内、外非汉族群均被视为"夷",只有徼内汉族民众才被称为"汉人";在"夷汉"、"民夷"及"夷民"等称呼中,"夷"均指代塞徼内之"蛮夷"。不同的是,在"夷汉"、"民夷"称呼中,"夷"与"民"是两种相互区别的群体,而在某些"夷民"称谓中,"夷"本身也被视为汉朝之"民"。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学"诞生在"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是时,各个军事集团相互征伐,先贤所作之"礼"彻底崩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站在维护本集团利益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仁"的伦理规范,这套规范以"爱人"为核心,包含了忠、孝、节、义、恭、宽、信、敏、惠等诸多方面。孔子"仁学"的提出是与维护"礼"分不开的,在探索"仁"与"礼"的结合点这个过程中,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的"礼"内化为世人内心的规范——"仁",这在是先秦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创造,对当时乃至今天仍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平民化"是五四时期"社会改造"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理念。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改造的认知中发现"平民"的地位,并通过"平民阶级"的政治解读而形成"生活平民化"的思想诉求。"平民化"思想在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尊崇"劳动"语境之中,不仅有着对"劳动运动"的积极期待,而且也使"民众本位"意识有所强化,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五四时期思想在质的方面的飞跃。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亦将自身置于"平民"序列之中,不仅提出"走向民间"的主张,而且也在社团联合中坚持"到民间去"的理念,力图使"平民化"思想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社会实践层面,并表征为"联合群众"、促进民众势力发展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8.
来信     
对制式教育的反动继"虎妈"之后,"狼爸"的是是非非,又在华人社会搅起一池春水。在复杂的中国,以及中国的复杂国情之下,论断是非的确并非易事,但是非总是要突如其来地站立在社会的断裂层边缘,总要你"说清楚,讲明白"。"狼爸"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社会的"棒打"、"棒喝"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我欣赏本刊记者在报道"狼爸"时,始终保持抽离和冷峻认知的态度。是非,  相似文献   

9.
正王阳明的"亲民说",是从原本《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解读出来的,即是从不同意程颢"亲当作新"切入的。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放在了《传习录》篇首,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的卷首,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亲民"服务的鲜明立志。读懂王阳明的"亲民说",是理解"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水排"复原之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古代科学发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及其复原"一文,是在"文物"1959年第5期上发表的,这里面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立轮式"水排"的复原;(二)卧轮式"水排"的复原;(三)王桢"农书"所载卧轮式"水排"图的复原.在本刊同年第7期上,看到了杨宽先生的"关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复原的讨论"一文.杨先生有关"水排"复原问题的一些意见,有的地方,直接有助于"水排"复原的研究;也有的地方,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这对复原"水排"的研究来说是有益的.在看了杨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愿就"水排"复原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作为前文的补充和修正.我在前文所提出的关于王桢"农书"所载"水排"图的复原设计,看来还是可以成为定论的.所绘制的立轮式"水排"示意图,其中的"偃木",我将它横立在"直木"的上边:杨先生认为"偃木"应竖装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诗·关雎》"寤寐思服"、《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之"服"本应作"",应读"報",由于"服"、"報"均为""的孳乳字,在传抄过程中""误抄为"服",在《关雎》中训"答",在《康诰》中应依《说文》训为"当罪人";《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本或为"菐"声字,可读"博",该字与楚简中用作"浅"、"窃"、"察"诸形以及文献中的同义换读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内廷行走"是清代特有的官称,它的出现与朝臣的"近侍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内廷行走"人员的构成、来源、身份及其职事特点,认为这些行走内廷的重臣,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而朝政处理日趋"内廷化"的结果,使决策越来越突出皇帝的个人意志,朝臣的身份本质上也在向皇帝的"近臣"和"近侍"转变。"内廷行走"官称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内廷官"、"内廷王公大臣"、"办事大臣"等概念和术语一样,体现了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并在官僚体制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鸟形盉铭文的重新考释,尤其是铭文中出现的西周时期相关法律用语"誓"、"鞭"、"笰传出"、"出弃"等词,与已出土的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助于对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鞭刑"、"流放刑"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外,铭文中两次出现"誓"字,将铭文中的"誓"和已出土金文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研究,"誓"在西周时期的诉讼、审判等领域曾被广泛使用,表明"誓"在此一时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义和法律约束力,为研究"誓"在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法律效用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4.
邓飞 《考古与文物》2014,(1):112-115
在甲骨卜辞中,"今来"可以用来修饰"干支"、"岁"、"秋"构成"今来干支"、"今来岁"、"今来秋"等时间表述形式。学界对这一组时间表述形式的意义的讨论仍在进行之中。我们通过系统的考察,除了需要作一些修订外,认可陈梦家"今来"的基本论证。在修饰"干支"时,具有"今"和"来"的意义,用来指称10日以内且与占卜时间不同在本旬的干支时间。修饰"岁"、"秋"时,可能只具有指称10日内时间的近指引申意义,表示接下来的"岁"和"秋",从而与"今岁"、"今秋"意义重叠,所以"今来岁"、"今来秋"类时间表述形式少见。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60多年中,影视、文学作品与似史非史的各种叙述,将"周扒皮"与"南霸天"、"黄世仁"、"刘文彩"并列为"四大恶霸地主",是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在树立"新旧社会"好恶观念中,可谓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6.
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虎地秦简中的"稗官"指官啬夫的佐、史、士吏等职官,地位在令史以下,龙岗秦简中的"稗官"可能指乡啬夫或其属吏,汉简中的"都官之稗官"俸禄为一百六十石,大致与官啬夫、乡啬夫相当。且"稗官"之"稗"在秦汉皆含有"别"的义素,因"别"而产生"小"的意义,"稗官"的使用与秦汉简帛文献"从大数到小数"的称数法有关,这种称数法在汉代之后近于消失,是"稗官"一词不再使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史精粹     
正唐代的"新郎"与"新娘"无关现在的"新郎"一词,专指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又称"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却与结婚无关。"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  相似文献   

18.
1957年"反右"运动的余波尚未散尽,1958年夏天"大跃进"的热潮又在全国兴起,于是在人们思想上恐右而偏"左"的思潮日趋严重。"大跃进"是一种复杂的历史事件。由于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急于求成地以"跃进"方式想在短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概念的出现,大抵是经济与社会近代化以后的事情。在传统中国社会,尽管"城"的出现很早,但无不是以"城邑"与"城池"两种形式存在于世,且为历代史书乃至地方史志记录在册。在中国古代,"城"的存在,与"郊"、"野"颇有区别,然总体还是偏于"邑"与"池"两个功能,亦即邦国与军事防御的功能结构。进而  相似文献   

20.
徐铂 《神州》2013,(2):132-133
本文分析"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时,介词"在"是否有存在价值。首先列举"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的两类基本形式,归纳出结论:无论时间词语表示时点还是时段,介词"在"都有存在的价值。并基于这个结论解释有无"在"两种用法在语法、语用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检讨介词"在"介引时间词语的教学语法是否过于宽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