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有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族语地名,这些带有民族印迹的活化石,印证了黑龙江地区曾经的社会文化发展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分布:松花江南岸、呼兰河以东主要为满语区,呼兰河以西至嫩江  相似文献   

2.
<正>“九·一八”事变以后,黑龙江人民不畏强敌,奋起反抗,在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之间,浴血奋战,一声声呐喊呼号,一次次冲锋陷阵,产生了无数个抗日英雄。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永远留在了黑龙江的城市、街路、村屯、学校,乃至山河等地名之中,他们的满腔热血永远与这些城市、街路、村屯、学校,乃至山河的地名凝固在一起。在纪念中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由于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尽管常住于此的满族衰败了,满语也在逐渐消失,但满语所使用的时代遗留下的地名依然存在.本文以黑龙江境内的现存满语地名为起点,对其进行语言学分类.  相似文献   

4.
因为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一些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族名和地名音译成汉语后,就反映不出原意.现把在龙江大地居住的少数民族的族名和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一些地名的原意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  相似文献   

5.
从蒙古汗国、准噶尔时期至今,蒙古族在新疆乌苏繁衍、生息长达几百年,所以乌苏地名中蒙古语地名十分明显,数量客观,分布广泛。《西域图志》、《钦定西域同文志》等西域文献中记载的乌苏地名几乎全部为准噶尔蒙古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乌苏蒙古语地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人类社会对地球上和其他星球上表示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一种语言文字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地名档案是地名的载体,是地名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长期历史发展变化,孕育了地名档案的社会性、地域性、指类型、继承性、保密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名不仅是指称某一地域的语言符号,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变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通过数据整理和归纳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白银市地名命名之由和地名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末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龙江地区地处祖国边疆,幅员广阔,开发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20世纪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才开始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帝国主义乘机对中国进行侵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迫于内忧外患,清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其中包括实行新的教育制度。清末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萌芽诞生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驿站的历史沿革较悠久,内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邮驿;汉代各地有传舍;唐代为驿田,水路设有水驿;宋代设邮铺、递铺,元为驿传、站赤,还有急递铺;明代始为驿站,分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清代基本沿用明代驿站体制,后期有了邮政制度,废除递运所,仍置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歇宿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  相似文献   

10.
地名承载了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其中之一便为纪念逝去的凡人善举,寄托社会大众的愿望和追忆,同时也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长桥长桥原是通州城南外的南吊桥,又名通济桥。据《万历志》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州傅锦易石。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州曹金重建。三十三年,副使李天宠因倭寇去其穹石,仍驾以木。"一直到明末,  相似文献   

11.
锡伯族是黑龙江省境内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区域、隶属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变更。搞清楚这些历史事实,不仅对锡伯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其他有关兄弟民族史的研究和地方志的编写都有一定的意义。一、黑龙江是锡伯族早期居住地区之一锡伯族最早居住在何处,没有充足的资料,尚难确指。据《太平寺碑文》记载:“锡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一直是沙俄侵华的重灾区。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沙俄侵华政策的终结,但此后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在黑龙江地区中苏双方不断发生龃龉,甚至一度兵戎相见。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中外学者至今仍各执一词,未有定论。本文依据当时的档案、报刊及亲历者的回忆录,就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中苏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在古代是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住穹庐毡帐,食肉而不粒。始无文字,刻木为契。正如孟珙在《蒙鞑备录》中所言:“今鞑之始起并无文书,凡发命令,遣使往来,止是刻指以记之。”彭大雅所撰之《黑鞑事略》中也说:“其言语,有音而无字。”“鞑人本无字书……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且如差十马则刻十刻,大率则其数也。”  相似文献   

14.
牛具税地制是金代女真人独特的土地制度,黑龙江地区始终实行此制,不像迁到中原地区女真人那样逐渐废弃。由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中原人民的迁入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金代农业进步很快,耕地面积大幅扩大,单产、总产都大幅提高,农作物品种也逐渐丰富,达到了黑龙江古代农业发展的巅峰。  相似文献   

15.
金盼 《东方收藏》2023,(12):44-46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通过系统梳理黑龙江地区的考古背景,明确了玉器分布的地理特点与时间框架。文章详细论述了史前玉器的类别与功能,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用途变迁。研究重点聚焦于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与低谷期。此外,文章还重点分析了鸡西刀背山墓地出土玉器,揭示了该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背景对玉器造型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对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东北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性与文化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黑龙江官庄的形成与发展黑龙江地区是我国边陲之地,农业发展历来比较落后。清初,统治者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更加迟缓。十七世纪中叶,沙皇政府先后派遣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为首的殖民主义者,闯进我国黑龙江流域,对我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综合反映。价格关系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方方面面,黑龙江地区市场物价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在黑龙江地区大规模地建设驿站,形成横贯南北的交通干线,有利于祖国东北边疆的边防,为以后黑龙江地区驿路交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先进交通事业的兴起,原有的驿站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末采取了裁驿归邮的改革措施,驿站和站丁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甘青地区地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学术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与学术转向。学者继承了古代沿革地理注重对古地名考证的研究传统,并将蒙、藏等少数民族语地名作为研究特色,同时注意挖掘地名蕴含的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地名研究的面相。但当前的研究仍存在理论方法单一,学术视野有限,对地名变迁与区域社会关系探讨不足等问题。今后甘青地区地名研究首先应当建立甘青地名信息系统服务于学术与社会,同时将地名置于甘青地区整体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注意挖掘地名及地名变迁所反映的区域社会人群关系,进一步推进甘青地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地区封建社会始于何朝何代,迄今说法不一。但清代的黑龙江已是封建社会,这一点则已成定论。不过,清代黑龙江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其封建社会两大主要阶级之一的地主阶级的形成过程、构成部分及其特点如何,目前尚无专文进行考察。资料的缺乏,谱籍的难稽,极大地增加了考察这一问题的困难。对于这一问题本人向未作过深入的学习,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