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史学理论研究是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先导,为了推动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本刊拟分两期发表部分学者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和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史学理论研究》2000,(2):159-160
为了加强我国对西方史学的研究,及时了解国外史学的最新发展和培训中青年史学及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决定联合举办“西方史学和史学理论研讨班”。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记录,反映人类进步的足迹。从这些记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揭示出规律,以资政育人,烛照现实和未来。这应该是史学的主要功能。如果人类没有历史学,不从历史学中汲取智慧,人类将永远幼稚,重犯昨天和前天的错误,踏步不前。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18至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室、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历史与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全球化与历史研究、国内外的全球史研究状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6年,我国的外国史学理论研究表现出五个明显的特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继续持续发展,出现不少有较大影响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史学理论研究》杂志新辟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专栏,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二,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这表明,史学理论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有所改善,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其三,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全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与实践上也不断得到深化。近年不仅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而且进入高校课堂,  相似文献   

6.
一切学术研究都有其理论的与实践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反相成的。没有理论,实践就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理论就是空洞的。任何学术研究,如果要求既不盲目又不空洞,就必须使理论与实践两者时时刻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理论不断地被实践所充实、所调节、所提高;同时另一方面实践也就被理论不断引导着而日愈深入。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的史学理论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的成果令人瞩目,如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先有《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宏著的问世,继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那样有开创性的作品出版,更有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与历史学自身理论)等方面的诸多论著的发表,在此不容——赘举。  相似文献   

8.
一2000年初,在东北师大历史系工作的美国南伊利诺州大学教授,富布莱特学者萨谬尔·C.皮尔森(SamuelC.Pearson)在东北师大《文明比较研究》创刊号(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ontrastingApproachestoHistoryinEastandWest”《东方与西方;两种全然不同的历史观》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皮尔森教授基于他在中国几所大学教授美国历史的经验,其中包括他在东北师大历史系长达两年多的教学体会,论述了他看到的反映在中国大学历史教学中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念。他的论述既是他对自…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质疑历史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把历史文本等同于文学虚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反思传统史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所表现出的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特点,也颇受人们的质疑。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试图建构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范式,即所谓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反思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也是我国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刘华初副教授讨论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文章,欢迎学者们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也走过了30个年头。今年我们已刊登了多篇文章,对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这一期我们又组织了3篇文章,分别从史学理论学科建设、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发展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回顾。这些文章从某一视角对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这些问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也走过了30个年头。今年我们已刊登了多篇文章,对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这一期我们又组织了3篇文章,分别从史学理论学科建设、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发展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回顾。这些文章从某一视角对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这些问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这样。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国内外近年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批评日渐增长。既然如此,就要对其进行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本刊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仅希望能引起各界读者的更多关注,展开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鲍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重新认识。首先,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创新表现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思想的定位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模式的认知。霍布斯鲍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激励着几代人的理论准则与思想体系,“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我尤其重视历史唯物主义,我相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它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霍布斯鲍姆强调这种观念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指南和研究提纲,把它视为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过程中一种既是行动指南又具有强大解释能力的重要理论。在此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也应尽可能成为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科学。霍布斯鲍姆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14.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24-124
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探索;2.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3.外国史学的理论与流派;4.中外史学交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协办。有意参会的学者可与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筹备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朱本源先生(1916——2006年)是我国著名史学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于2006年12月4日因病不幸去世。朱本源先生从事史学理论研究六十余年,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第2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探索;2.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3.外国吏学的理论与流派;4.中外史学交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协办。  相似文献   

17.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的建立,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成为历史学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①近年来,口述史学在中国也有所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尹达先生占有重要的一页。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里,他追随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定信念和在历史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真知灼见,如对唯物史观作出的具有鲜明针对性的阐述,对历史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怎样改变了中国史学面貌的阐述,以及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与历史科学的理论创造之关系的阐述,在今天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史学精粹     
  相似文献   

20.
王和 《史学月刊》2003,(4):5-13
目前的先秦史研究中,在具体的实证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陈旧的理论模式却还在顽固地束缚着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宏观把握与总体认识。相对于史学领域内一些理论更新显著的断代研究,先秦史研究这种理论上的滞后显得十分突出。倘若能够从某些新的理论去认识商周时期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提出新的看法,而且对许多具体的历史材料也可以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