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5,(5):10-10
发现新人种 我骑车路过报刊亭时,一眼看到4月号《华夏人文地理》。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封面,着实被吓了一跳.实在是太抢眼了!看完内文之后.心中也升起了疑问.新人种弗洛勒斯人真的能将人类进化史改写吗?尤其是41页手绘的想像中的现代人与矮小的弗洛勒斯人邂逅的场景图片,给人更强烈的震撼。真难以想像.我们的祖先和这群小矮人共存了大约四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8,(1):10-11
2007年11月号,何止丝绸,文不对图?,那些“药夫子”,感激虫草,群体智慧管理学,5600年前人啥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8,(7):16-17
2008年5月号 以整本杂志来报道中国——这在National Geographic过去120年的历史上仅有过一次,所以当时隔96年,这样的事情第二次发生的时候,读者反馈之热情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4.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10-10
非洲之灾;谁的土地?谁的家?;外来侵扰应停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7,(12):12-12,14
2007年9月号 到处都在“鬼吹灯“的时候,《盗墓》引起的反响完全在我们预料之内,但让一位”物件儿”的收藏者产生触动与感慨并反馈给我们,却令我们有点意外。这是一封没有署名的邮件,进一步沟通之后,这位读者留下了落款.但显然是一个化名。每次在制作类似非常规的选题时,我们都会担心读者的反应,与之无关的读者会喜欢吗?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坛     
《山茶》2009,(12):16-17
古琴小议 《华夏》十月号刊登了郭晨子女士撰写的《古琴考》一文,文中.郭女士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来源.探讨了斫琴、琴弦、琴谱等问题,并对今天的古琴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郭女士的主业是戏剧,术业有专攻.在我看来,她撰写的这篇文章,有些地方稍显主观.有失公允。故撰此文.以补郭女士之疏忽。  相似文献   

8.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5,(4):12-12
汉朝 古老王朝的遗风依然存在于祖国大地上。展示、保护传统文化.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看过3月号的《汉朝》一文.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美国《国家地理》的专稿视角独特.通俗易懂.让人读后很自然地就对先人们创造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我想其他刊物的文章也应向此借鉴.毕竞读者更易于接受故事性的文章,而非枯燥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读者论坛     
《山茶》2009,(3):12-13
回归中国时间 随手翻开1月号《华夏地理》,眼前一亮,感觉如此清新却又有着久违的回归。这几年拜读贵刊的文章不在少数,但多是偏向西方近现代科学和自然地理的范畴。反而对中华文明中的地理选题涉猎甚少。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全球文化交融、传播无处不在的年代.国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日渐衰退。  相似文献   

10.
读者论坛     
《山茶》2009,(1):14-17
向艾怀森问好 我自小喜欢看漫画版的《庄子》,那个时候喜欢和家里的玩具对话,和外面r 花草交谈。让我忆起童年逸事的就是这期《华夏地理》。自卷首语谈及庄子开始,翻到《无止境的高黎贡》。看罢这期《华夏地理》.觉得一页一页独立的篇目其实大有关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比如高黎贡。能理解欣赏天地之美的人.可能是庄子这样的人罢。谁理解高黎贡呢?我的姑姑给我讲过,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5,(2):13-13
我们有新内容了! 从2005年1月号开始,我们的选题内容上有了一个新突破:每期将会同步刊登美国《国家地理》的部分内容,并会陆续增加篇幅。其 中有些是美国《国家地理》的经典摄影作品专辑,也有其精心策划的选题。衷 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通过作者与编者的笔,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去了解大地上的沧桑变化以及这变化中的人文生态。 《华夏人文地理》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13.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1,(6):124-124
《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我一直是贵杂志的前身《山茶人文地理》的读者。今年新的《华夏人文地理》,更见精美了,而且.从过去偏于云南一隅走向了全国,视野也更广了。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4):16-17
改月刊四个月以来,编辑部里的忙碌可想而知。人员的流动、频繁的选题会,《华夏人文地理》每天都在变化,而不变的是读者始终如一的关注与热情。《华夏人文地理》一直致力于差异多元中展现真实的人文底蕴,力求为读者搜寻未知而鲜活的人文资讯,于是便有了《藏着的故宫》、《台湾人文50年》以及这期的《十三陵》等专题。这几个月明显增多的读者来信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有这么多的读者与我们共同倾听华夏注目人文,即便是批评,我们都会以十二分的敬意来聆听,因为我们更需要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16.
《华夏人文地理》2004,(1):14-15
又一个春天要来了,这是《华夏人文地理》改刊后推出的第五期,虽然还远没有到收获的季节,但想必读者已在这几期中看出了变化、听到了我们的声音。和老《华夏人文地理》相比新《华夏人文地理》在定位上力求凸显时代感,展现多元文化,在包容和  相似文献   

17.
18.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2,(7):124-125
  相似文献   

19.
在小围村的考察 初秋的一天,《华夏人文地理》读者俱乐部的成员们来到深圳东部郊区的小围村,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之所以选择小围村,是因为此地具有依山、傍河、靠海等较为复杂的地理位置,且目前外界事物介入不是很多,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保持得相对完好。  相似文献   

20.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3-13
在高新技术爆炸的年代,我们抓住了一切以车代步的机会,习惯了利用新技术与时间赛跑。比如E-mail取代了传统书信。看了贵刊12月号的《中国邮差》专辑,感触颇深。真希望传统邮政能够永远继续下去,因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时光会流逝,生活会平淡,但有些事情有些人,在多年以后仍然会让人们牢记心底,就像一页发黄的信笺,色可褪而情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