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涉及东北条款甚多 ① ,谈判期间 ,北洋政府征询东三省意见 ,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独排众议 ,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军官会议的决议 ,也不参加主和派的行列” ,并致电北洋政府 :“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 ,如交涉破裂 ,愿率全师进行决战 ,驱逐日寇 ,否则一死殉国。”② “二十一条”签订后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对日本独占中国阴谋的反对 ,并未能立即执行。 1 91 6年 4月 ,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 ,面对日本要求在东北兑现“二十一条”的外交攻势 ,仍然持抵制态度。对他的这种态度 ,以往著述极…  相似文献   

2.
殷人有重视东北方位、把东北看作是吉向尊位的传统观念。这是由于商族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古渤海湾一带。甲骨文中“东北”为尊位而“西南”为卑位。商代都城规划中重东北方位的经营,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夏县东下冯商城、新近发现的焦作府城商代城址和洹北商城等莫不如此。尤以殷墟都城的规划布局重东北方位为甚,如殷墟地区时代最早的遗址在殷墟都城的东北部;殷墟都城之宫城正位于整个都城范围的东北部;殷墟发现的车马坑与大墓的位置关系也表明尊东北方位,等等。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古代曾经是一片海洋,嘉定的方泰,宝山的北宗,上海县的七宝和闵行,以及市区的彭浦和龙华等地,地下深约4—6米处都发现了鲸骨可作证明.“上海”地名也与海有关,嘉庆上海县志说“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表明松江东北曾经是海,大致后来冲积成陆,仍延用了海的地名.于是在江浦中有一条被称为“上海浦”而另一条称为“下海浦”.在上海浦近旁形成的对外贸易集镇就称为上海镇,这可能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13,(11):25-25
每到11月,安徽黟县的古老山村塔川,就进入到秋色浓郁的季节。这个与北京香山、九寨沟齐名,被誉为“中国三大秋色之一”的小村落,层林尽染,色彩眩目得让人心醉,仿佛一个天然的调色板,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5.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6.
小亚 《环球人物》2020,(3):116-117
嘴里含玉,打一字--“国!”千条线,万条线,跌落地下搵唔见(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下雨!”九九重阳,打个两字的常用语……众人安静数秒,突然有人大喊一声:“这不是东北话嘛,我家是东北的,我知道,谜底是‘旮旯’!”  相似文献   

7.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8.
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去:“赵岐,字■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曲解《朴茨茅斯条约》中的有关条款、勾结中国不法商人“合办”矿产等形式,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此外,日本还把战争期间擅自修筑的安奉铁路改为商用,并千方百计地阻止和破坏中国东北地方官为打破日本路权垄断而提出的兴修新法和锦爱两条铁路的计划,以达到其独霸东北路权的企图。为此,东北地方官为维护国家主权,对日本大肆掠夺路矿权利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卢骅 《纵横》2010,(5):34-3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30多万东北军相继撤出东北。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削弱东北军实力,采取“缩编”手段,只给东北军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的番号和编制。在6个军军长中只有一个人是东北人,他就是号称“土皇帝”的第五十七军中将军长缪徵流。缪素以反共和善于钻营而受到蒋介石的“垂青”,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部下敢于向他挑战并最终把这个“土皇帝”拉下马。于是,在东北军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就发生了一段万毅勇斗“土皇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地名     
顾建平 《文史月刊》2011,(12):39-39
北京街巷、胡同的命名,大致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排号的:如东四一条至十二条,“棉花”几条、“长巷”几条等。  相似文献   

12.
孙瑜 《抗日战争研究》2023,(2):128-138+160
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满洲国兴亡”三部曲,提出“建设东北论”。该谬论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解放”东北民族,建立“理想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东北发展基础。实际上,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压榨东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人肉开采”,用人命换经济;打断东北正常的工业化进程,建立畸形的工业体系;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东北的生态环境。日本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后续发展。“建设东北论”传递错误的史实和史观,误导日本民众,催生了中国的“精日”分子,在中日两国都产生消极影响。揭示这种错误论调的来龙去脉、历史根源、社会影响,有助于两国人民客观认识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活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14.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名篇,历来诠释此诗者甚多,但仍有含糊和不够圆融之处。如“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中的“瀚海”,或作贝加尔湖解,或作沙漠解;“狼山”,或作“狼居胥山”解,或作河北狼山解。高适边塞诗深受南朝以来有关边塞的诗的影响,而从这些诗歌的用例看,当以贝加尔湖、狼居胥山解为宜。《燕歌行》是关于东北边塞的一首诗,但取道辽西碣石与东北奚、契丹的战争,何以会牵扯到数千里外的瀚海、狼山?联系唐开元年问北方和东北边防的形势,唐朝北方边境突厥部与东北奚、契丹部联合进攻唐朝的战略威胁一直存在,这为高适所深忧,因此高适主张把东北的战争与北方的事态通盘考虑。所以“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可理解为东北的契丹、奚等向西边的突厥求助,突厥首领发兵。也正因为高适如此深谋远虑,使他能成为“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  相似文献   

15.
在为抗战而阵亡的东北将士中,我们不应该忘记被国人誉为“东北之鹰”、在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中首次击落猖獗一时的日本轰炸帆多架,为东北人民引为骄傲的人——高志航!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到工业中去;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任日本无代价、无限制地掠夺,东北大量青壮劳动力被驱之如牛马,不分昼夜的为侵略者“勤劳奉公”。在这种超常生产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1924年5月,日本摄影师岛崎役治在中国东北创办杂志《亚细亚大观》,刊登满蒙等地的风景、风俗、产业、交通、矿业及其它学术资料照片。杂志的顾问名单“群星璀璨”:国学院大学教授鸟居龙藏、陆军大将大庭二郎、总理大臣田中义一、满铁社长山本条太郎…一军政首脑、学术权威齐集一堂。而在每期的封面上还有几个大字“赐天览”。  相似文献   

18.
“别种”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种”是我国古代史籍中常见而至今含义不明的一个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后代史家也沿用不缀,只是无人解释它的真谛何在。近年来,在对东北古代民族族属源流的讨论中,揭开这个历史之谜成为国内外一些民族史家一致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二十四史”民族传中的有关史料(计捡出六十余条,其中有十条行文简约,对照其它史籍亦无法辨明源流,暂不引用)为基础,综合考察一下古代史家心目中的“别种”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张卫  JNTO 《世界》2008,(9):16-19
看秋季红叶遍染,是日本人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日本气象局总要在枫叶开始变红之前,郑重地向全国发布“红叶前线”,也就是“红叶变红时刻表”。而从九月开始,所有的日本人都会赶往山间,从北到南追随秋天的脚步,观赏漫天的红叶。现在,你也可以像猎人一样,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猎获东瀛美到让人心疼的艳丽秋色。  相似文献   

20.
1938年11月,巍巍衡山,菊花吐艳,枫叶摇红,秋色无限,风光如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