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本质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类学的文化转向,它引起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文化取向代替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社会取向,从而导致历史学在理论、方法与写作实践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本文探讨了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的过程,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兴起,以及象征和符号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过程及其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
谢剑先生,湖南沅江人,台湾大学文学士及文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并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及海外华侨社团的研究.谢先生著述颇丰,以中、英文发表的论文分别达数十篇.主要著作有《香港惠州人的志愿社团》、《中译人类学辞典》、《昆明东郊的撒梅族》和《应用人类学》等.庚午年末,趁谢先生回内地作学术交流之机,笔者以“人类学的应用与中国人类学者的责任”为题向他进行了采访,下面就是这次采访的笔录(△——记者,○——谢先生).△很高兴有此机会采访您,今天我想主要就人类学的应用诸问题向您请教.○首先,我要做一个说明:应用人类学是我专业的一个部分,我主要是从事社会人类学和心理人类学的教研.对于人类学的应用虽有所涉猎,但所知道的范围也不是很广,仅就自己所了解与认识到的作一交流.这不仅仅是谦虚.△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西方应用人类学是怎佯发展起来的?○人类学在西方,特别是在英国以至西欧,发展最早,迄今这门学科至少有150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一直是以理论人类学为主,对应用方面、实践方面不是那么着重.不但不着重,而且传统观点认为:搞应用人类学就丢失了人类学家的资格和味道.故此,应用人类学长期以来是停滞不前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多站在西方史学脉络中、从西方史学“人类学化“的角度来讨论西方“历史人类学“。本文通过对引发人类学“历史化“的学术环境进行系统揭示,论证了西方人类学脉络中“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可能性,为全面理解西方“历史人类学“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曹勤华 《神州民俗》2007,(11):17-18
解释人类学是各种民族志实践和文化概念反思的总称,它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帕森斯社会理论、经典的韦伯社会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结构和转换语言学、符号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以及阐释学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对西方众多的人文学科产生了影响。简单而言,解释人类学关注的是文化符号的破译以及对文化行为的深层描写及阐释。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彭兆荣 《民俗研究》2003,13(2):5-20
一、仪式理论的滥觞:原义表述 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人类学仪式理论(人类学宗教仪式研究)从发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轨迹。早先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主要集中于神话和宗教范畴。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沿着这样两种发展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对现存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起了革命性的作用。人类学在与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借鉴之中,它不是仅仅把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引用到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之上,而是根据自己对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对西方中心的各学科理论提出挑战,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时同时,借他山之石开拓本学科的视野,也带来古典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本身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健 《旅游科学》2007,21(5):1-6
本文讨论了中国旅游发展中一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例如旅游业服务质量问题、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规划中的问题、中外合资与合作经营中的问题、旅游法制建设问题、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问题等,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重视和加强旅游人类学理论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指导,妥善解决旅游发展中大量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宏观调控、微观管理以及发展对外旅游关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80年代,专门研究音乐文化及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音乐人类学稍然兴起了。在人类学、音乐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长期侧重于学科的本体研究及其对音乐结构、形态与特征等研究,在西方传统的音乐学范畴中,形成了带有共性的研究课题。当今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所采用的学术材料,都是来自人们的田野作业,这些材料经过研究者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把音乐艺术与人类学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人类音乐文化",且用人类文化的优化整合来探索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来探讨旅游这一复杂多维的现象。本文综述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等研究,据此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基思·托马斯是英国当代史学名宿,西方新文化史的代表性人物,他以《宗教与魔法的衰落》和《人类与自然世界》等著作饮誉国际史坛。托马斯也以倡导史学新方法著称,其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经他与弟子彼得·伯克、阿兰·麦克法兰等人的实践,开创了文化史研究的新局面,形成了持久的影响力。托马斯历史人类学方法的理论来源复杂,主要是受英国社会人类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和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影响,兼收各家之长的同时,也有其内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对历史学提供了诸多理论及方法上的启示,但也面临学科被泛化的局面。当越来越多的学科被冠以"人类学"头衔时,人类学究竟是什么也随之成为问题。在操作层面,人类学从心理学那里借取的"移情"以及从语言学那里借取的将研究者作为"参与者"的"主位"角色强调,对学者确定研究立场裨益良多,对历史研究尤具启发意义。但学者毕竟是象牙塔中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移情"或"参与"研究对象,值得怀疑。另外,人类学者重视"田野作业",对历史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田野"亦有类"文本",存在人为制作的成分。这些因素迫使人类学者在方法上做新的探索。人类学面临的困境和人类学者在理论方法上的探索,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虽然不是人类学的科班出身,而是“八十岁学箍桶”,“半路出家”。但是,我对人类学的兴趣却是与日俱增,对推动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的了。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历史人类学”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在国内报刊出现,既有学者大力倡导,亦有学者相当怀疑。①近代史学界对此亦有回应。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从学术史的维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其间对历史学引入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有诸多分析与讨论②,张佩国则直接使用“历史人类学”一词,出版了他的专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③。那么,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出现对近代史研究可能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新世纪的中…  相似文献   

14.
何平 《史学月刊》2005,(8):81-91
西方汉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清代历史研究受到三大理论即现代化理论、全球史观和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概念方法也影响西方汉学家研究清代历史时的选题和解释路数。西方清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五种重要历史编撰范式: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晚清史编撰、世界历史与清社会转型研究、以中国为中心的清史、清季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后现代式的清史研究等等。了解西方汉学界的清史研究近年来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我们自己的清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报定位明确了,为了尽快进入人类学的学科领域,以什么为突破口呢?机会终于来了。1994年10月28日,名的人类学家乔健教授在香港中大学就任人类学讲座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的就职演讲辞。这是一个极精彩而又重要的演讲。  相似文献   

16.
以西方文化人类学中权力起源的理论为根据,以作为三代文明核心特征的青铜器为对象,对商王权的有关政治基础以及运行机制从另外一个角度作了一些系统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10月22日,"民俗学的学术资源再认识:哲学之根与他山之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学者及在京民俗学专业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题为"中国民俗学理论资源的再认识",与会学者分别从中国民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历史学的人类学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学的人类学化或“人类学转向”,是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长期互动并相互促成研究视野与方法转变的一个方面。六十年代以来,在所谓“后现代”思潮中对传统学科体系和研究规范进行全面反思与重建的大背景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阵营中“科学性”一向受到怀疑的两门学科——历史学与人类学,开始逐渐向对方靠拢。历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学化分别成为各自学科转型的主要趋势之一,两  相似文献   

19.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借鉴和利用志书,与志书编纂形成密切关系。中外不少人类学学者通过借鉴和利用志书开展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在理念、资料、体例、方法等多个方面,志书编纂对人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方志界也一直在向人类学吸取养分。然而,方志界总体上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还比较陌生,人类学尚未进入多数方志同仁的视野。本文拟对人类学与志书编纂的互动关系作一个系统论述,逐步加深方志学的跨学科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