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晓丽 《神州》2013,(7):138-138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一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它更是文人雅士借以表达心声的一门独特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而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书写规范与否,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真正提高。书法与语文同属于国学范畴,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然而,现在中学虽设有书法课程,但大多形同虚设,没纳入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为此,书法学习的重任便落到了语文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2.
景彩玲 《神州》2020,(5):171-17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加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的美德,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传承,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进行传承和发扬,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质量。鉴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文章撰写的切入口,结合笔者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才疏学浅,撰文唐突,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相似文献   

3.
傅建敏 《神州》2013,(13):91-91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一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它更是文人雅士借以表达心声的一门独特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而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书写规范与否,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真正提高。书法与语文同属于国学范畴,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然而,现在中学虽设有书法课程,但大多形同虚设,没纳入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有必要加强书法教育,书法学习的重任便落到了语文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4.
韩小立 《神州》2013,(35):55-5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今天的教育者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本篇文章与以往不同,其重点讨论的是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张小芳 《神州》2014,(3):23-23
中华文化包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当我们的胸怀里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如何引导高中生读悟国学经典,以一己之思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之路。  相似文献   

6.
罗松群措 《神州》2020,(4):228-228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国家的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语文学科作为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学生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分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此来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而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相似文献   

7.
国学的概念是什么?国学的精华何在?该不该继承传统文化?这其中,有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再高调弘扬,有“文化保守主义”、“复古”、“封建”的批评之声。在这场讨论之中,专家学者、教育人士、普通公民,大、中、小学生们、外国友人都加入了其中……他们当中,不乏鲜明的自我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选择了沉默和务实的态度,他们认为,最要紧的,莫过于踏踏实实地做出一点具体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程亚帅 《神州》2012,(12):106-10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从近期目标来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文学知识,而从长远目标来看则是为了继承传统国学、彰显文学功利、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国人素质、挖掘文学艺术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真实地挖掘出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艺术魅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罗菲 《神州》2020,(5):128-128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了一大宏观趋势。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对此形成清楚的认识,把握到经典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成长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然后立足于此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构建。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融入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起到一定的参考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国学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古诗作为国学中的经典,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内容丰富。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我们应重视幼儿国学学习,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传承给孩子们最精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千变万化的汉字字音形成的谐音联,使对联文化更富有情趣美。谐音联不仅含蓄委婉,而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南京史志》2024,(6):87-89
<正>在现代多元文化与网络文化发展背景下,青少年成长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为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其中,以此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使其具备更高的语文修养与核心素养。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它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世界文化融合的时代,要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选取适合国学初学者的理想读物,无疑是一件难事。而这些流传数百年、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国学读物,在启发儿童智戆、培育儿童传统文化美德方面作用颇大。且读古之人师从贤哲,在源远流长的文化熏陶下。中华民族具有儒雅的人格品性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本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我们祖国国势趋弱,而列强猖狂,担当兴亡之责的学者苦寻兴国之途,在学术上或倡西化,或主张国学。有些时期,以外来学术为主之势力独领风骚,国学因而沉于民间;有些时期,国学得趁春风,古树枝叶茂盛。1950年至于现在,中国大陆国学有兴有衰,甚至曾有过被“大革命”的一段时期。可喜者,国学多年来已于坦途中发展,当前正处于文化兴盛期。国学或沉或浮,传统文化或兴或衰,道路坎坷,令人唏嘘。虽然历史不堪回首,但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5.
袁佳斌 《神州》2012,(26):25-25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建筑、汉字、中医、宗教、民间工艺、武术、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神话传说、民歌、对联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指出,在诸多构成中,  相似文献   

16.
祁秀红 《神州》2013,(23):135-135
近几年来,国学教育受到学界、舆论界、商界等领域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国学教育之重要途径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长春版五年级小学语文的古诗文为例,从古诗文的韵律美,内涵美,情感美,国学美出发,对古诗文进行审美化教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申少强 《神州》2012,(1):137-13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从近期目标来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文学知识,而从长远目标来看则是为了继承传统国学、彰显文学功利、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国人素质、挖掘文学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黄文娟 《神州》2013,(24):158-159
从21世纪以来,我国再次出现了一股不断升温的”国学热”,这是国人寻找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争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将国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陶.本文从国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国学教育受到学界、舆论界、商界等领域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国学教育之重要途径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长春版五年级小学语文的古诗文为例,从古诗文的韵律美,内涵美,情感美,国学美出发,对古诗文进行审美化教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读者     
《神州》2005,(10)
“邓小平同志说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西学东进,古为今用。我们在追逐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不能再让其沉寂下去了。”北京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