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历史     
正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曾在英国留学,但这段时光给他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走在伦敦街头,周围净是"身材高大的美男子"。他曾回忆:"住在伦敦的两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两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  相似文献   

2.
冯在 《环球人物》2013,(28):76-78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里,幸福=积极情绪+意义+人际关系+成就赵昱鲲,1975年出生,曾赴美留学,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现为清华大学心理系幸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人物简介堵车、雾霾、房价太高……你或许能找到数十个嫌弃北京这个城市的理由,但赵昱鲲选择了从美国回来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在美国最重要的收获——积极心理学。区别于关注心理疾病的传统心理学,近几年才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越看重钱,就越对生活不满,越缺少幸福感在众多媒体记者与中国"粉丝"苦苦等候了两个小时之后,一头银发的马丁·塞利格曼终于出现在他的新书《持续的幸福》发布会现场。发布会当天,这本书就被读者抢购一空,可见塞利格曼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不只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而是更专注于研究如何建  相似文献   

4.
速写     
布莱尔害怕妻子出书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即将推出一本新书,按理说她的前首相丈夫托尼·布莱尔应该支持才对,但实际上,他对此"耿耿于怀"却又"无能为力"。据悉,这本预计于明年秋天出版的回忆录,将让切丽稳赚100万英镑。但布莱尔却担心妻子的书会给他带来政治风险。布莱尔认为,他的夫人非常厌恶现任英国首相布朗,极有可能在回忆录中将他和布朗以前面红耳赤地争吵的内幕"揭发"出来,从而影响他的政治声望以及他与布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国人早早在汉口划定了地皮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靠了在工业上的超前发展,他成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这样的经济地位,也奠定他在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与他隔海相望的法国,虽然两国间经历的百年战争,以英国人失败而告终,虽然拿破仑时代令法国一度称雄,但法国国内连连不断的革命,一次又一次,使得法国人无暇旁顾其他,于是诸事便都落在了英国人的身后.  相似文献   

6.
向荣 《历史研究》2023,(4):177-198+224
R. H.托尼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知名史学家,但受20世纪中后期新史学思潮冲击和右翼史学家批判,他和他的著作逐渐淡出英国史学界,直到最近,托尼的史学遗产才重新受到重视。托尼的个人命运与英国百年史学变化相互映照,通过分析托尼所处时代和他对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以及英国新史学、修正派史学对托尼的抨击和21世纪新环境中托尼的“回归”,可以看出,他提出的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对下层民众生计的关注,以及所采用的宏大叙事史观和研究方法仍有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丁文江(1887-1936年),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黄桥镇人.留学日本、英国.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开创地质事业期间,他还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作用.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在19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8.
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驻外国公使,这在今人看来是平常的一件事,但在当年,中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认为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  相似文献   

9.
他身体里有英国贵族的血统,但他是中国人;他是奥运马术史上最年轻的骑手,今年只有17岁。他叫华天。"我要做第一个在奥运会上骑马的中国人"——这是华天的梦想。于是,刘翔、张怡宁等众多体育明星向他伸出了援手……  相似文献   

10.
李旻 《风景名胜》2016,(1):106-112
英国诗人格雷·厄姆格林曾于上世纪30年代游历里加后惊叹"里加,北方巴黎",这是他对里加的赞誉,但其老城建筑风格与巴黎并不相似,而是极尽北德城市的童话浪漫风光,是非常典型的汉莎城市.老城规模很小,但很值得细细品味.往返行走于老城的各条小巷,只会被其精致及童话色彩打动,完全不会觉得枯燥.  相似文献   

11.
王海桃 《沧桑》2012,(2):49-51
温斯顿.丘吉尔对二战英国胜利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辩驳的。二战前,他反对绥靖政策,力主对法西斯进行战争。二战中,他取代张伯伦,在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抵抗法西斯军队对丹麦、挪威、比利时等的入侵,援救敦刻尔克,促使诺曼底登陆成功;主张与苏美结盟,筹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二战英国取得最终胜利。在战争期间,虽然他拥有阶级偏见及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对二战英国胜利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雷颐 《百年潮》2006,(5):63-67
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今人看来这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不值一提.但在当年,这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福蒂斯丘爵士是15世纪英国的法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最早研究了中世纪末英国的君主制类型及其与其他君主制的区别。他的特殊经历使其首次提出英国实行的是"政治且王室的统治",以区别于法国的"王室的统治"。上述两种类型的封建君主制在形成过程和统治方式上大相径庭,统治结果也截然分明,两者的优劣判若两途。福蒂斯丘有关"政治且王室的统治"的理论不仅揭示了中世纪末英国封建君主制的类型,对宪政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蒂斯丘爵士是15世纪英国的法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最早研究了中世纪末英国的君主制类型及其与其他君主制的区别。他的特殊经历使其首次提出英国实行的是"政治且王室的统治",以区别于法国的"王室的统治"。上述两种类型的封建君主制在形成过程和统治方式上大相径庭,统治结果也截然分明,两者的优劣判若两途。福蒂斯丘有关"政治且王室的统治"的理论不仅揭示了中世纪末英国封建君主制的类型,对宪政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讨论对日作战.24日,蒋介石表示他希望团结三国的力量,制定出包括香港、马来亚、缅甸在内的全亚洲范围的对日作战计划,并向英国提出,可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军协同作战.但英国代表魏菲尔顽固地认为:“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他还表示,英国需要的只是“借用”一些途经缅甸进入中国的美国援华物资“就可以了”.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英国驻香港总督杨慕琦打着白旗到九龙半岛酒店日军指挥部向日军投降,英国对香港的百年统治由日本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6.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洛克在他的那个时代所提出的教育哲学思想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措施等方面有着许多契合之处,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亚当·沃森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外交官,沃森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与现实关怀;作为学者,他在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中长期扮演着参与者与领导者的角色,这两种实践及彼此间的互动贯穿了沃森大部分学术生涯。围绕国际社会这一主题,沃森奉献了数部带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学术作品,传承、丰富、发展了英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他拓展了国际社会研究的历史纵深,构建了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光谱"形态和"钟摆"理论模型,参与外交事务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丰富了早期英国学派理论探讨的视角与切入点,晚年对原有思想的修正与超越提升了英国学派理论的解释力与生命力。沃森的学术贡献与思想脉络也因此成为我们研究英国学派学术史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素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罗素曾游历各国讲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1920年10月12日到1921年7月11日,他曾对中国进行过一次访问。在五四后的中国知识界,罗素访华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谈,承载了中国新文化界众多的期望与想象。但令人  相似文献   

19.
许陈静 《环球人物》2013,(23):28-36
2013年,朱镕基从总理职位退下来已经10年。10年来,他公开露面的次数屈指可数。除此之外,人们只在一些非官方渠道"抖"出的视频中看到过他的身影:他在英国出书时录制的英文讲话、在上海观看春节京剧晚会时的即席讲话。尽管这些消息只是偶尔闪现,但激起的反响却十年如一日般热烈,网友留言动辄数以万计,乐观者说他"一头银丝,精神矍铄",伤感者说他"白发萧然"。无论哪种,都包含着对朱镕基强烈的情感和真挚的怀想。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