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湘军,历史上一奇迹也。”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原籍帮办团练,旋即组建并统帅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当时的八旗军、绿营的战斗力相当弱,无力抵抗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与之相比,由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却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节节胜利,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曾国藩实行的厚饷养军制度,使士兵安心服役;以“养将士之廉”为名,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同时不断保举有军功的将弁,广赐翎顶,以官禄为诱饵驱使官兵效命疆场,是鼓舞士气的有效措施。当时的湘军在军制等各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批判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早年自号“湖上农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1860)率湘军赴江西、皖南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巡抚,次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四年(1865)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镇压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调任陕甘总督,次年镇压回民起义和捻军,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在筹办湘军时,由于看到官兵奸淫掳掠,广大民众深恶痛绝,因此提出“不扰民”为“治军之根本”,并亲自编了一首《爱民歌》,歌云:  相似文献   

4.
论湘军对晚清国家政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军,从1853年开始组建,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2年之久,在大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廷即将覆亡的命运。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后果,湘军在征服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晚清的国家政权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在筹办湘军时,由于看到官兵奸淫掳掠,广大民众深恶痛绝,因此提出“不扰民”勾“治军之根本”,并亲自编了一首《爱民歌》,歌云:  相似文献   

6.
在以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清朝同治“中兴”三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中,以李鸿章的年纪为最轻、资历最浅、声望最低、任务最重——对付太平天国后期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部下的江浙太平军。然而,他从同治元年三月率八千淮军赴上海,至二年八月即向太平军出击,十月就  相似文献   

7.
错杀沈荃     
<正>沈荃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胞弟。"无湘不成军"。在近代史上,大抵从曾国藩训湘军开始,湖南人从军便蔚成一种风气。据《从文自传》记述,清朝时代,湘西农村青年追求梦想,常冒  相似文献   

8.
金堂县文化馆保存有一块楚军冢碑,为清代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金堂的英勇斗争留下的珍贵的纪录。此碑高1.65米,宽0.78米,厚0.15米。楷书。中间一行文曰:“忠义楚军殉难士民之冢”,每字13×11厘米。左下行文曰:“咸丰十年十月下浣吉日立”,每字8×8厘米。书法尚称端整,碑亦基本完好。这是当时清政府为掩埋被李、蓝农民起义军在赵镇(当时名赵家渡)全歼的湘军楚营“英捷勇”官兵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政府没有自己的海军。它的所谓“海防水师”,仅作为陆军的附属,“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水师开始成为独立军种,以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在湖南创办的湘军水师为雏形。因此,研究湘军水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对近代海军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客观地评价洋务派及以办海军为重要内容的“求强”活动,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5000人的队伍.左宗棠凭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础和建立的威望,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募练成军,并正式命名为“楚军”. 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后人多以为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为清朝钦差大臣,先后负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李鸿章的六弟昭庆曾带淮军继招的新勇协助曾国藩守安徽芜湖、无为、庐江,其军事才能初露头角,曾欲用之为统领,以备他日栋梁之选,李鸿章以禀商"家慈",代辞.但正在谋发展的李昭庆与其三哥鹤章成为李鸿章"平吴"的左右手.曾国藩奉令北上剿捻后,为了笼络淮军诸将,请李昭庆办理营务.曾国藩为了对付捻军的运动战术,于四省十三府州设四重镇驻兵,以静制动,并筹建游击之师一支,以李昭庆为游击之师统领.李昭庆带兵作战不力,请为曾国藩护卫.曾国藩辞掉钦差大臣后,清廷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督军剿捻,曾勉励其助兄完成"剿捻大业",李昭庆表示要大干一场,但不久又打了退堂鼓,要求"卸营务、统军两差".曾国藩想到昭庆"时前时却",不肯"苦战",又"于官阶、功名二者不甚歆慕",只好劝李鸿章另择统领,接替他.文章说明:曾国藩希望落空,李昭庆自毁仕途前程.  相似文献   

12.
1860年7月至1861年5月,曾国藩设行辕于安徽祁门,引起诸多争议。当如何看待?祁门是曾国藩及湘军的"险地",又是"福址",在此,湘军由危转安,清政府也同时避免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灭顶之灾。此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后湘军全面取代清朝经制兵,以及地方势力坐大,满汉权势变迁,洋务运动发轫的重要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的小山村里。他在世时,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骂名。1853年1月,曾国藩以在籍礼部侍郎的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编练湘军,从此成为太平天国最强劲的对手。曾国藩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首领,指挥湘军四处征战,最终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也使得他的名声威望达到顶点,一度官至直隶总督,成为清王朝最为倚重的汉族官员,死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傅,谥号文正。  相似文献   

14.
咸(丰)同(治)之交,湘军魁首曾国藩让其幕僚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并保举李出任江苏巡抚,淮系军政势力由此肇端。故有人说:“淮为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成立后,尽管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中担当着“用沪平吴”的主力,起了独挡一面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充当镇压太平天国主力和元凶的是湘军,评功封赏的筵席上,淮系得到的不过是湘系口下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已。然而,到镇压捻军之初,湘消淮长的重大变化在清王朝的“天平”上得到醒目的连续显示。其要端可谓首见投赴战场的主力易湘为淮,再见于前敌主帅以李代曾。这种变化固然受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创建湘军和淮军,在变动激烈、色彩斑斓的中国近代政局中,湘军和淮军以不同凡响的姿态,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地缘的关系,曾国藩、李鸿章重用提携了一大批湖湘、庐州的将才士人,涌现出了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刘铭传、刘秉章、丁汝昌等一大批或因镇压农民起义,或因浴血抵御外侮,或因倡导和实践洋务运动而知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清朝的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之后,一方面着力办理地方善后,恢复和发展甘宁青地区的地方经济,同时为了恢复和保存甘宁青地区的文化资源,对甘宁青地区的部分地方志进行了重修、续修和创修等活动,以期复苏和振兴被战争破坏的地方文化。湘军在回民起义战后撰修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有五种。  相似文献   

17.
对曾国藩奏办粤厘济饷一案的考察谢起章杨奕青曾国藩统辖的湘军属于官勇,粮饷本当出自公家,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户部无饷可拨,所以他不得不就地自筹粮饷,并把厘金作为湘军的一项重要饷源。尤其在1860年(咸丰十年)夏出任两江总督后更是“依厘为命”,不...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诗人和学者王闿运(宇壬秋,人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人),为人耿直,机智诙谐。曾入曾国藩军幕,以客卿往来军中,从容讽议,多被采纳。后来,曾国藩封侯拜相,显贵异常。王壬秋一度去江宁(南京)谒见曾国藩,曾氏未立即接见,仅派使者设宴招待。壬秋笑道:“相国以我为铺啜来乎?”随即乘舟而去。曾氏听说,追而谢过,已来不及。闿运撰写《湘军志》(原名《湘军水陆战纪》),秉笔直书,对湘军将领滥杀无辜、贪暴抢掠的行径直言不讳。该志文辞高古雅健,有“唐后良史第一”的美誉。但湘军将领却大造流言蜚语攻击王闿运,欲得而甘…  相似文献   

19.
论曾国藩的学术观王继平曾国藩的一生,虽然以其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河山而名列“中兴名臣”,但他与一般封疆大吏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他的早年,对学问是有所研究和造诣的。并且,他的学术思想及其治学方法,对他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说明曾氏在军事战略上确有其长。今天我们研究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对于全面认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无裨益。一、创建水师,控制江面1852年12月,太平军克岳阳,组成“水营”。克武汉后,“水营”扩大,从武汉沿江东下,“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不到一月,兵锋便直逼南京城下。1853年5月,西征军溯江西上,“千艘往来,飘忽莫测,官军无一舟一筏可以应敌。”从此“千舸百艘,游弈往来,长江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